1933年版:梁思成与林徽因看过的云冈石窟老照片

文化   2024-10-02 19:41   北京  


  1933年,中国学者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营造学社同人考察云冈石窟,随后在合著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中,刊发了《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一文,厘定了云冈诸窟的名称,讨论了云冈飞仙的雕刻,分析了云冈石窟表现的建筑形式和窟前的附属建筑,文中认为:“这灵岩石窟更是后魏艺术之精华—中国美术史上一个极重要时期中难得的大宗实物遗证。”并在文章中第一次从建筑角度研究了云冈石窟的价值。(《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3年第三卷3、4期)。

梁思成、林徽因与云冈石窟

  此行的第一站是大同。但是没有想到,在这曾经是北魏政治中心的故都,梁思成一行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下榻之处,所有的旅店卫生条件都极差。幸亏大同车站的站长李景熙是梁思成在美国时的同学,承他与车务处的王沛然二人将他们接到家中,并为他们腾出房舍,供他们住宿。但是这众多人的饮食也是个问题。不得已找到大同市当局求援,经市府官员出面,向大同唯一的一家专为大同上层人物办理宴席的酒楼打招呼,请他们专为学社同仁准备便饭,每人三餐各一大碗汤面。

  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与营造学社的同仁们开始按计划工作。调查首先从大同的华严寺和善化寺入手。华严寺和善化寺被誉为“辽金巨刹”,寺中保留了许多辽金时期的殿宇,华严寺的大雄宝殿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代木建筑;善化寺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辽金时代的建筑组群,在这里,他们找到了研究宋辽佛寺布局的重要实物资料,两寺在建筑史上的价值也因此而得到了权威性的认定。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鼎盛时期,作为六朝佛教艺术的珍稀之作,长期以来一直被中外学者所关注。然而以往的调查偏重于佛教艺术,缺乏建筑学意义上的系统介绍。梁思成、林徽因等的大同之行就是要对石窟建筑作系统研究,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20世纪30年代的大同云冈,人迹罕至,空旷的山崖上,惟见鳞次栉比的石窟。云冈坐落在离大同城十几公里的郊外,交通不便。为了方便工作,他们决定住在附近。但是,这里没有旅馆,不得不借住在一户农家的一间没有门窗只剩下屋顶和四壁的厢房里。在这无门无窗的屋子里,他们一住就是三天,白天吃的是煮土豆和玉米面糊糊,连咸菜都是非常宝贵的。云冈的气候温差很大,中午炎热,夜间盖着棉被仍然冷得缩作一团。是云冈石窟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使他们不愿离去。

  在对云冈的石窟建筑艺术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之后,梁思成感触良多,他说“在云冈石窟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国艺术固有的血脉中忽然渗入旺盛而有力的外来影响:它们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波斯、印度,它们通过南北两路,经西域各族和中国西藏到达内地。这种不同民族文化的大交流,赋予我国文化以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历史上最有趣的现象,也是近代史学者最重视研究的问题。”

  1934年7月12日,著名文学家冰心撰写《游云冈日记》文云:“万亿化身,罗列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一如来,一世界,一翼、一蹄、一花、一叶,各具精严,写不胜写,画不胜画。后顾方作无限之留恋,前瞻又引起无量之企求,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如偷儿骤入宝库,神魂丧失,莫知所携,事后追亿亦如梦入天宫,醒后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时方知文字之无用了!”(《冰心文集》3《平绥沿线旅行记》)。

  1935年,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撰写《云冈》文云:“云冈石窟的庄严伟大是我们所不能想象得出的。必须到了那个地方,流连徘徊了几天、几月,才能够给你以一个大略的美丽的轮廓。你不能草草的浮光掠影的跑着走着的看。你得仔细的去欣赏。”(《郑振铎文集》第三卷《西行书简》)。

大同市设立的梁思成纪念馆



在这里,看懂中国古建筑


2022年是梁思成先生诞辰121周年,2022年又恰逢先生逝世51周年。三联中读推出了精品课程《这就是中国古建筑》,希望能以这门课程,纪念前辈学者在古建筑研究领域的筚路蓝缕与卓越贡献,带领更多人看到古建筑、感受古建筑,重新认识传统的价值。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了解课程

01
11位权威主讲人带队
奉上一手资料

为了呈现更广阔的视野,我们不仅请来了建筑史权威学者,还邀请了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团队的一线专家。

如此豪华的阵容,只为奉上一手资料,为你带来最专业、最前沿的解读。

主讲人阵容
  

02
10个省市,古建筑之美一站式导览

跟随营造学社当年的古建筑考察路线,我们选择了10个省市,作为此次古建寻访之旅的重点。

这其中,有营造学社古建筑考察的开端——天津蓟县独乐寺、河北正定隆兴寺,有“地上文物看山西”的山西古建筑代表太原晋祠、应县木塔、云冈石窟,还有考察的“高光时刻”五台山佛光寺,梁思成的研究方法得到证明……

从佛寺、木塔、石窟,到园林、汉阙,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都在这里了。


向下滑动查看


课程目录    
 

03
三重时空对话
看懂古建筑里的中国

课程的每一讲,都以营造学社当年考察的背景、过程、发现为起点,回到建筑的营造现场,讲解建筑价值。并以当前古建保护现状为终点,深入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前世今生。


以梁思成为代表的营造学社,当年对古建筑的“重新发现”,是对中国建筑史这一学科的发掘,在其中发现中国,回答“我们是谁”“如何看待自己在世界文明中位置”的大问题。

今天,我们重新了解营造学社,重新了解古建筑里的中国,更是要回答“我们是谁”“去往何方”的问题。
 
04
限时加享四重权益

1. 早鸟特惠!

课程原价198元,早鸟特惠价98元,享受永久回放权益。只需要三杯咖啡的价格,便可踏上古建寻访之旅。

2. 免费解锁数字刊!

购买课程的用户,可以免费解锁《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10期古建筑专题数字刊《营造学社:在古建筑里发现中国》。


3. 再享数字刊专属折扣!

首发期购买的用户不仅享受早鸟价,还可获得一张《三联生活周刊》数字刊会员5折券。

拥有数字刊特权,可解锁1100+期数字刊,听读一体,随时沉浸,坐拥27年三联智库。


4. 打卡送书!

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要求全部打卡的用户,会在课程完结后收到梁思成、林徽因之女梁再冰的回忆录《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附赠珍贵家书。
 


一门课程,一场穿越近百年的古建筑寻访之旅,一种欣赏古建筑之美的独到视角,一个清晰的中国古建筑体系。

是时候驻足、凝神观望,同千年历史对话了。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获取更多信息
参考资料: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王军.从读懂梁思成开始[J].读书,2022(1).
朱岩.中国营造学社之路[G].三联生活周刊,2020(10).
点击【阅读原文】,踏上营造学社古建筑寻访之路!

中式营造
中式营造是一个以设计师主体运营的【共同分享、彼此学习】传统建筑文化交流的公众信息平台。通过公益沙龙分享、设计类主题讲座、创意文化展览、出行游学、田野调查等方式让我们拓展专业视野和提升设计修养,平台涉及传统文化、艺术、设计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