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投资者》,巴菲特一生最推崇的著作
点击下图,可一件下单收藏
1994年,香港导演李国立请来潘虹、刘青云、王汝刚,拍出电影《股疯》,真实描述了那个疯狂的全民炒股时代。
电影中,排队的股民伸手抱住前面的人,前胸贴后背,无论男女;场内炒股的人,紧盯大盘走势,有人手持大哥大故意高声喧哗,引来他人艳羡。
炒股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人人期待手中股票暴涨,一夜暴富。
“恭喜发财”不再是庸俗的表述,当时的《人民日报》甚至发表题为《要发财,忙起来》的文章。
万物狂飙的年代,经济蒸蒸日上,亦催生改革。
《股疯》上映的那年,上海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终于醒悟到要转变思想。
为了盘活手上的房产资源,吸引富裕的外来人口,上海推出了“蓝印户口”政策。
外地人只要有钱买房,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就能享受与上海市民同等待遇,且在一定年限内,可以申请常住户口。
这意味着买房的外地人,不仅有机会在上海安家落户,还能让子女在上海求学、工作,实现梦寐以求的“阶级跃升”。
这项政策实施了8年,总共发出了42000份“蓝印户口”,超过90%的购房者最后都顺利落户上海。
房地产的开发,后来成为遍布全社会最大的一次财富再分配浪潮,众多人的命运也就此分野。
早先的股民,还不太看得上速度慢的像乌龟的房地产,他们渴望一夜暴富,渴望火箭般的速度。
有不少一夜暴富,赚到百万乃至千万的资产,转而开始炒期货。
商品期货刚刚出现时,赚钱容易到令人难以置信。
仅仅通过简单的“杠杆原理”,5%保证金就能获得至少20倍的收益,从资本市场“撬”来成百上千万的收益。
这也是资本市场的散户,第一次理解到“杠杆”的威力。
当年的散户也很单纯,几乎都是抱着股票思维习惯性地做多,让那些庄家和“有能力”的大户有了可乘之机。
这也是资本市场的散户,第一次理解到“做空”的魔力。
1995年“327国债”事件,给了散户们当头一棒,终于理解了资本市场的残酷。
在当年的人看来,房子的涨势像乌龟,而股票的涨势像兔子。
时间最终成了乌龟的朋友,房价长达二十多年的稳定上涨,最终跑赢了三心二意的兔子。
1998年,福利分房取消,商品房出现,让昔日习惯体制内生活的人们怅然若失。
对太多人来说,买套房并不容易。
合肥电池厂的张阿姨辛苦半生,家中存款不到10万。面对原单位拆建后,内部售价500元每平的商品房,依然踌躇。因为她每月的退休金还不到500元。
在工厂区奔跑长大的孩子们渐渐发现,熟悉的厂区早变成了高楼大厦,身边听到的都是无奈的叹息。
市区中的楼房越建越多,价格却一年一涨,一场热浪正席卷全国。
买房既是“刚需”,也是一种投资。
那时新闻中听到最多的便是“温州炒房团”,他们组团潜伏入二、三城市,每人出资百万,集资过亿后,便择机买下城市新房三分之一的存量。
他们控制了小城房价风向标,只要他们抬价,其他卖家也会跟风涨价。
无数购房者望房兴叹,只能幽怨地盯着那些入夜便深陷黑暗的楼群。
九十年代尾声,炒房成为更多投机者的选择,有人哭,有人笑。
飙升的房价,重新划分着财富阶层,人人自危,担心被时代抛下。
读书人哀叹,十年寒窗,依然买不起一套房子;开工厂的也发现,辛苦一年,比不上卖一套房子的收益。
拔地而起的楼宇见证了南方沿海城市的繁华,深圳、广州成为渴望改变命运的人们心中“圣地”,他们乘坐火车,甚至步行来到这里,期望在此改变命运的轨迹。
渴望美好生活,担心阶级滑落的焦虑,成为一代人内卷的根源。
1992年,4000万人“孔雀东南飞”,到九十年代末,数字变成了9000万。
体制内的人纷纷“下海”,他们不会想到,自己想逃离的围城,后来成了自己孩子挤破头想钻进来的香饽饽。
“发财梦”让曾经拿着死工资的演员跃跃欲试,频频“走穴”。
当年,李连杰演《少林寺》,只拿几十元的基本工资,为了多赚钱,恳请导演让他兼职“躺尸”。
因为香港演员扮演“死尸”,每天能领50元的“红包”。
九十年代初,刚到香港的李连杰,电影公司就给他开出了百万片酬。
李连杰也不会想到,他当年既向往,又愤愤不平的“50元红包”,后来竟成为了股市段子——散户唯一赚钱的方法。
【炒股如何才能包赚不赔】首先你要加入各种投资者交流群,认真学习炒股知识,获取各种内幕,群友股票涨停要抢先祝贺,让他发庆祝红包;别人股票跌停要及时安慰,让他发转运红包。你只管闷声抢包,注意千万不要买股票
那时的春晚舞台,黄宏说得更直白:过去有钱能使鬼推磨,现在有钱能使磨推鬼。
对于普通人来说,赚钱太不易,前路风雨难测。
1999年,沈阳的下岗工人还在小心翼翼测算每月生活费怎么控制在300元之内时,北京的富人来到燕莎友谊商城,甩手给服务员就是100元的小费,掀开这纸醉金迷世界的一角。
后知后觉的人们寻求任何致富的可能,哪怕只是一根稻草。
2007年,中国股市突破6000点,专家和媒体激动豪言,“肯定突破10000点”,股民为之振奋,在冰山下奋力开凿前进。
8月27日,股灾3天前,早已投身股市的“杨百万”察觉不妙,及时清仓后,劝说亲朋好友赶紧撤,很多人不信,以为他在危言耸听。
随后,股市大盘从6124点一路跌到1668点,万众期待的中石油跌破20元,再也没回来。
成千上万的股民被封入冰雕,等待漫长的解冻。
股市大盘在2007年急速跌落后,曾在2015年再度风光无限,可惜功亏一篑,再度偃旗息鼓。
2015年6月15日到7月2日,沪深两市市值蒸发16.43万亿,每天蒸发1.17万亿。
财富曲线,眷顾得只是极少数人,普通人的“发财梦”因为信息不对称,早成了海市蜃楼。
2000年之后,信息差造成的鸿沟,让个体财富的增速差距越来越大、
从九十年代的下海经商,到千禧年前后网络创业,再到移动互联网的布局,财富的每一次突变,背后都是大时代的风浪。
雷军说了,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20年间,这些富人从中孕育出一大批“中产阶级”。
他们喝着法国的波尔多葡萄酒,吃着神话牛排,格外注重生活品质和仪式感。
不过,他们的 “成分”十分复杂:
很多人是“小镇做题家”出身,靠读书改变命运、高薪积累财富,如蒲公英般落到大城市后,生根发芽。
有的是出国留学后,看到了海外的互联网机遇,回国创业,靠“降维打击”,实现了事业成功。
有的是“富二代”“官二代”,含着“金汤匙”来到这个世上后,无需经历这个世界的风浪,便能轻易获得普通人无法企及的富裕生活。
有的是一夜暴富的“煤老板”,钱来的莫名其妙;还有的是在时代变革中,抓住隐藏的财富机遇,咸鱼翻生。
还有无数从规则的缝隙中钻出来的“高启强”们,在规则外收割财富,又一步步洗白自己。
穷人和富人之间的财富差距,已成天堑。
最让普通人绝望的是,某个资质背景差不多的朋友,他们彼此间的财富差距,可能区别只在于对方在合适时机,买了几套房。
这成为很多人一辈子的焦虑来源。
不过,被人艳羡的“中产阶级”,即便住着豪宅,开着豪车,吃着考究的食材,他们内心也同样充满了焦虑。
他们的焦虑来自担心孩子在人生竞跑中掉队,自己日渐稀少的头发和逐渐增多的皱纹,以及资产增速,追不上物价飞涨,精致生活碎裂的不安。
他们更担心命运只要重新掷个骰子,一切就烟消云散。
也许,正是渴望、焦虑和恐惧,让一代代的人,前赴后继冲入股市。
——我的人生到底是向上跃迁,还是无情滑落。
股市中情绪的大起大落,背后折射的正是阶级滑落的恐惧。
市场就像一只钟摆,永远在短命的乐观(使股票过于昂贵)和不合理的悲观(使股票过于廉价)之间摆动。聪明的投资者则是现实主义者,他们向乐观主义者卖出股票,并从悲观主义者手中买进股票。
《聪明的投资者》,点击下图,可一件收藏
-END-
本文作者:哲空空,蓝钻读书主编,午夜遛狗的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