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金融的舞台上,中国在沙特发行美元主权债券一事,在中国乃至全球都引发了强烈反响,而其蕴含的深意,更是值得细细探究。
从表面来看,这似乎只是一场常规的债券发行,在沙特阿拉伯发行20亿美元的美元主权债券,投资者借出美元,期待后续偿还,乍看之下略显平淡。
可深入剖析,却处处藏着耐人寻味的亮点。
债券超额认购近20倍,高达400多亿美元的需求对应20亿美元债券,对比美国国债拍卖通常2到3倍的超额认购率,中国美元债券展现出超强的市场吸引力,就像一颗闪耀的新星,在金融星空中格外夺目。
债券利率与美国国债利率极为接近,仅高出1 - 3个基点,意味着中国竟能以近乎美国政府本身的利率借入美元资金,这在全球范围内绝无仅有。
哪怕是信用评级最高的AAA级国家发行美元债券,通常也要比美国国债高出至少10 - 20个基点,由此可见中国此次发行债券的独特优势。
而发行地点选在沙特阿拉伯,更是不同寻常。
主权债券一般现身于主要金融中心,而非利雅得。鉴于沙特在“石油美元”体系里的历史性作用,选择此地发行以及沙特应允发行这一事实,意义非凡。
这仿佛在宣告,中国可在石油美元体系的核心地带,成为美元流动性的替代管理者,也给沙特等持有巨额美元储备的国家提供了新投资选择,让他们能将美元投向中国而非美国。
这还不是引发热议的关键所在。
这或许是中国的一场试验,意在向美国证明自身有能力运用货币手段与之抗衡,且可能带来颠覆性后果。设想一下,若中国扩大债券发行规模,不再是20亿美元,而是百亿、千亿级别,那将意味着中国在全球美元市场与美国财政部展开有力竞争,沙特等国的美元投资流向就会改变,进而创建一个由中国管控部分美元流动的平行美元体系,美国虽仍印制美元,可流向却逐渐被中国掌握。
同时,每有一美元流入中国债券而非美国国债,美国政府的可支出资金就少一美元,尤其在美国面临巨额赤字、依赖国债筹资之时,中国若成为能匹配国债利率的债券发行竞争者,无疑会给美国融资带来巨大难题,使其“过高特权”难以为继。
可中国要这么多美元做什么呢?毕竟中国本就美元充裕,2023年贸易顺差达8232亿美元,2024年预计更是9400亿美元。这时,“一带一路”倡议的魅力就凸显出来了。
全球193个国家中,152个国家参与其中,不少国家身负美国或西方贷款方的美元债务。中国可用手中美元帮这些沿线国家偿还债务,而交换条件可以是人民币、战略资源或其他双边安排,如此便能实现三赢局面,既摆脱多余美元,又助伙伴国摆脱美元依赖,还加深与中国的经济融合。
对金砖国家而言,也能借此摆脱美元计价的债务陷阱及美国金融制裁威胁,获取更好合作条件助力自身发展。
面对中国这一策略,美国似乎应对手段有限。若威胁制裁购买中国美元债券的国家或机构,反而凸显美元资产受政治干预、不安全,促使各国多元化投资,削弱美元网络效应;若美联储提高利率增强美国国债吸引力,又会增加自身借贷成本,甚至引发经济衰退,而中国可配合利率上调;采取限制中国清算美元交易的“核选项”,则会分裂全球金融体系,削弱美元储备货币地位,况且中国是多数国家重要贸易伙伴,美国胜算寥寥。
中国此举恰似太极里的“四两拨千斤”,以轻巧之力引导美元强势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转变,战略上尽显优雅,几乎无需付出高昂代价,却让华盛顿不得不正视那些棘手的可能性。或许,这也是在金融领域为诸多事务提前布局,其深意值得长久品味与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