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熬汤遇上岁月,我不禁要问:我命到底由我?还是由天?

健康   体育   2025-02-13 00:01   四川  

    点击上方“阿斯汤加瑜伽之路”可以订阅哦!

虽然开始瑜伽年轻时已经不再年轻,但前些年我依旧笃定地认为:“练习瑜伽最大的好处,就是随着年龄增长,你也可以越练越强、越练灵活!”;如今熬汤十几年后回望,才明白这句话只对了一半:身体的衰老如同一场无声的细雨,悄然冲刷着每个细胞、每块肌肉、每处关节。这不是悲观的宿命论,而是自然规律。正如动物无从理解“衰老”的概念,却同样会经历身体机能的衰退;人类和衰老的关系不在于挑战,而在于如何与这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和解,在瑜伽垫上练习智慧而不只是身体。  


我们的身体从20-35岁达到生理巅峰后,便开始以每年1%的速度逐渐“减速”。细胞分裂效率降低,新生细胞减少,修复速度赶不上损耗。这直接体现在肌肉、筋膜、关节和骨骼的变化上。  


肌肉和包裹它们的筋膜(像保鲜膜一样的结缔组织)决定了身体的灵活性。好消息是,即使年过50,通过持续拉伸,仍能保持较好的柔韧性。但坏消息是,筋膜和肌肉中的两种关键蛋白质: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会逐年减少。弹性蛋白如同橡皮筋,让组织在拉伸后恢复原状;胶原蛋白则像钢筋,提供支撑力。随着年龄增长,“橡皮筋”老化变脆,“钢筋”结构松散,这意味着身体对突然的拉伸或高强度动作的耐受性降低。研究显示,30岁后,人体弹性蛋白每年减少约1.5%,这也是皮肤出现皱纹、运动后恢复变慢的罪魁祸首。  


随着岁数增加,肌肉质量的下降更为直观。从20岁到80岁,人体会流失多达30%的“快肌纤维”(负责爆发力,比如跳跃或快速起身)。即便保持同等训练强度,70岁老人的肌肉力量可能只可能有年轻时的一半。但科学家发现,坚持抗阻训练(阿汤中的站立体位,手臂支撑体位和倒立类体位都有抗阻训练的成分)可将肌肉流失速度降低40%,但是还要知道这里的关键在于“适度挑战”- 既不让身体停滞,也不过度消耗身体力量。  


人体最常活动的关节(如肩、膝、髋)属于滑膜关节,其软骨如同减震垫,依靠关节液滋养。随着年龄增长,软骨逐渐磨损,关节液减少,关节囊僵硬,最终可能发展为骨关节炎。脊柱的24节椎骨中,每节有6个小关节,这使得脊柱灵活却也脆弱。尝试用鼻子画圈时听到颈椎的“咔嗒”声,正是关节退化的信号。  


但关节也有“用进废退”的特性:规律活动能促进关节液循环(如同给生锈的铰链上油),而久坐或过度运动(比如每天还和以往那样跳前跳后地穿越)则会加速损耗。但是在熬汤中注意在体位动作中停留,特别是延长坐姿前屈类和扭转类体位的停留时间,既能维持关节活动度,又避免冲击性损伤。  


骨骼是“压力感知大师”。当重量施加于骨骼(比如站立或负重),骨细胞会产生微电流,刺激成骨细胞加固骨密度。50岁后,女性因雌激素下降,骨量流失速度可达男性的两倍。一项针对瑜伽练习者的10年追踪发现,每周3次力量型体式练习,能提升髋部骨密度2%-3%,显著降低骨折风险;熬汤在这方面可以立功不少。  


许多阿斯汤加练习者陷入这样的误区:认为必须终身完成某种成套的序列,半序列、或者必须练到曾经的“最后的体位”,否则就是“退步”。这种执念背后,实则是对阿汤和瑜伽理解的偏颇,也映射着社会对“永葆青春”的畸形崇拜。殊不知,瑜伽哲学本就强调“适当”(vinyasa krama)- 祖师爷克里希那玛查亚教授青年学生跳跃串联以消耗其过剩能量,却为老年学生以坐力位置为主的温和体式和长时间停留少体位个数的小串联。  


年轻人新陈代谢快,筋膜弹性佳,能承受高频次、高强度的阿斯汤加练习。但40岁开始,身体如同从“橡皮泥”变为“陶土”,可塑性下降,强行追求深度后弯(如轮式)或深扭转(如马里奇D)可能引发肌肉拉伤或椎间盘突出。我个人得益并建议调整包括:  


  • 减少穿跳次数:在左右换边的时候不用再穿跳;如果练习的过程中感到体力有问题,也可以省掉一些穿跳,或者用温柔地走步版本代替;
  • 延长体位停留时间:在坐立前屈(Paschimottanasana)和后面的几个坐立前屈中保持20个呼吸以上,利用自重力温和前屈,而非用手暴力拉拽。  
  • 善用辅具:可以用抱枕之类的垫在身体下面让前屈更加温和以便支持舒服地长时间停留。

一项针对50岁以上瑜伽练习者的调查显示,62%的人曾因忽视疼痛信号导致受伤,其中肩袖损伤、膝关节半月板撕裂最常见。科学视角下,疼痛是神经系统的保护机制——当某个体式引发刺痛(而非拉伸感),说明组织已接近临界点。此时不加留意的话,只会让胶原纤维撕裂,形成永久性瘢痕组织,对于上了点岁数的人来说需要用更长的时间来恢复。  


虽然衰老不可逆转,但科学证实,70%的生理衰退速度取决于生活方式:  


  • 肌肉保留:力量训练是对抗衰老、维持肌肉量的有效方式。70 岁左右坚持规律力量训练的人,肌肉量通常比不进行力量训练的同龄人要多几公斤。美国杨伯翰大学有研究显示,定期进行力量训练可能使生物年龄比实际年龄小近 8 岁

  • 关节健康:每日30分钟低冲击运动(柔和的方式熬汤),可将骨关节炎发病率降低33%。  

  • 骨密度提升:绝经后女性练习瑜伽1年,脊柱骨密度可增加0.8%(对比组下降2.3%)。  


这些数字并非鼓励我们与时间较劲,而是揭示一个真相:身体由天,身体也由我;时光中的熬汤人不是哪吒,不能抗天命,但也不能任天命,而是要和天道 - 也就是人和天合作,带着智慧来练习。随着年岁增长,练习更应成为感知身体的精密仪器。当练习动机从“证明自己”转向“滋养生命”,那些曾被忽视的细节:呼吸的深度、关节的顺位、肌肉的协作...会自然浮现随着熬汤和时光叠加,熬汤的人也会逐渐认识到瑜伽的本质是觉察与接纳。瑜伽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心灵上的修行。而真正接纳岁月的光彩,这其实比任何高难体位还瑜伽。


马克·吐温说:“年龄是心态问题。如果你不在意,它就不重要。”在瑜伽垫上,这句话可改写为:“衰老是身体的日记。如果你读懂它,每一页都是新生。”


阿斯汤加瑜伽之路
原创内容助力瑜伽精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