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大聪明不明白一个道理:收之东隅,失之桑榆

文摘   情感   2025-01-07 12:01   广东  



近来一个弟子跟我分享了一件事。他说他的大哥之前花15万买了一辆二手车,已经用了几年。近来他的大哥急用钱,居然想出了一个好招。

他的大哥把车开出去,故意发生意外,让车直接掉到河里面了。整个事情是策划好的,所以人没有严重的受伤。

事后,保险公司介入,提出的方案是赔偿16万,不过他的大哥要求赔偿18万。经过协商,最终他的大哥得到了16万多。

我听后非常惊讶,虽然过去知道有这样的操作,但那都是道听途说,这次发生在自己认识的人的家人身上,感受特别震撼。



无疑,这个弟子的大哥就是现在流行说的“大聪明”。这种人的头脑灵活,总能想出一些奇招妙计,通过一些手段弄到自己想要的利益。

对这种大聪明,我只能说:他们在点上总能赢,在大局上最终会输。

道理很简单,世界运行的最底层逻辑一定是佛法说的因果规律,也就是说有因才有果,有福报的因才会有福报的果。

一个人的福报总量是一个定值,无论他用什么手段弄到钱财,其实不过是提前用了总量的一部分,后面的量少了,最终能享受的福报根本没有变化。

不过这种人会陶醉于自己的聪明才智,觉得自己优于他人,更懂得搞钱。殊不知,自己的聪明只不过是大局里面的一个点上表现得出彩而已,而整个大局根本没有因为他那一点出彩而有所改变。

我把这种大聪明的操作称之为:收之东隅,失之桑榆。



谚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在东汉开国的过程中,冯异初期未能有所建树,但在后来为刘秀的统一事业上,他立下了汗马功劳。

东隅是指日出的东方,桑榆是指日落的西方。后人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早期有所失,但后期有所得,失去的东西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现在我把这个谚语反过来用,这种大聪明早期使用阴招手段一时得到的,后面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失去,最终收支平衡,福报还是同一个总量不变。

不过大聪明是不信因果的,他们只会相信自己的聪明和拼搏,认为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的结果。

《西游记》中孙悟空翻一个跟斗能走十万八千里,他以为自己跳出了如来佛的手掌,还得意洋洋地写了“齐天大圣到此一游”,顺便拉上一泡尿。

孙悟空那么自信,其实不过是不知天高地厚而已,别说一个跟斗,就算他再来十个跟斗,也还在如来佛的掌中,跳不出去的。

现实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些大聪明以为自己得到了,其实即使他们再努力挖空心思,也根本跳不出因果的规律。



刚过去的12月,各大平台都有年终促销活动,淘宝上就有满300减40的优惠。

我确实有些东西需要购买,然后我身边就冒出一些大聪明来告诉我方法了:首先把自己想买的东西放进购物车,不到三百元的话就随便找些东西来凑单,搞到三百元之后就下单,立减40,然后再把不需要的东西退掉。

我一听,赶紧称赞对方很厉害啊!脑瓜真好使!

我心里默默地想:这种操作,我一看活动规则就已经想到了,问题是我不想这么做而已。

这次占到的小便宜,或者多次占到的小便宜,只是自己一时得意而已。这是点上的赢,回到大局上,随便一个生活中的小意外,例如生病、摔伤、车祸等等形式,就能让这点小钱流走,最终还不也是收之东隅,失之桑榆。

不知不用,那是笨人;知而必用,那是小人;知而不用,才是君子。

君子乐知天命而有不为,小人不知天命而乱为,笨人不知天命而无为。



我还想起一个例子,当事人是我的母亲。

她年老的时候跟我说,她年轻的时候,因为集体分配福利的事有年龄限制,必须低于哪个年龄才能享受那个福利。她当时的年龄比规定的年龄大了三岁。

正好遇到她的一个阿姨在相关部门工作,于是就通过这个关系把自己的身份证年龄搞小了三岁,正好可以享受到那集体分配的福利。

到了母亲年老的时候,又遇上政府出台一个什么政策,六十岁的人才能享受那个福利。母亲按照真实的年龄就是六十岁,但是她当年把身份证搞小了三岁,所以身份证的年龄只有五十七岁。

这时候国家管理严格了,也没有关系可以再变换身份证了。于是母亲就正好错过了政府出台的这个年老福利。

母亲年轻时候和年老时候的两个福利,按照购买力换算起来,正好差不多。

母亲跟我说:“人生真的一点便宜都占不了,这里得到的,那里失去了,最后还是一样的总量。


 













水解诸相
本咸鱼好读经典,确信“大道至简、上善若水”,静躺在儒、道、释、医的大海里,从水中看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用大道去解读诸相,以求化繁为简,举重若轻,无为而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