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在人人网认识的女生们。

文摘   2024-07-23 18:07   湖南  
图片大多为作者拍摄作品,与内容无关联(可能有,你猜)

人生过半,用过无数的社交平台,但最如鱼得水的一直是曾经的人人网/校内网——可以知道对方的学校、专业,能针对性地去认识一些人、做有效沟通。那时候我有2500+好友,差不多有2000+是女生;主页浏览量也很早就突破了10w+;还有广告商找我发日志,一篇50元。

潘盼。还记得她是在上海读书,虽然她一直拒绝、反对,但我还是死皮赖脸地一直喊她老婆。当然,我们只是在线上偶尔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其实并没有过多的暧昧——除了这个称呼。遗憾的是,明明离得这么近,却从未有一方主动要见一面。

倪洁。因为当时实在感觉太女神了,所以对话是非常有限的、也从不敢开什么玩笑、但总归是有互动的、而不是单方面,当然,一点暧昧都没有的。而且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是浙江传媒学院的,离得非常近,但未能在现实中见面。

陈燕。印象里是我的学妹,当然不在同个学院。也是比较淡淡地在线上联系,却从未见面,始终缺少一个自然的契机。

陈语涵。还能记得应该是当时很喜欢的一个女生,但是线上的沟通、她的回复总是淡淡的,始终保持着陌生的疏离感,就没有办法。

陈玉美。也是一个小学妹,有一段时间聊得蛮多,所以趁势就见了面。结果,当时我姑给我打了电话,说我爸醒过来了,我直接当着她的面哭得稀里哗啦,她在旁边有点懵逼、但还是非常暖心地安慰了我好久好久。那段时光我的状态很差,所以很多东西都是混乱的,后面就保持着淡淡的联系,直到慢慢淡出彼此的视线。

陈子淇。忘记了她在哪个学校,反正不在杭州。应该是学的播音主持,毕业后也真的进了电视台,在一些不那么热门的电视节目上见过她,感觉还蛮神奇的。我们在线上聊天,她始终都是比较热情的,只是相隔太远,没有足够的见面机缘。后面看到她发展得不错,内心蛮为她感到高兴的。只是随着人人网的没落,就失去了联系。

黄玮楠。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好像也是跟她能死皮赖脸的那种,她虽然会不允许我喊老婆,但确实也拿我没办法,也没有真的不理我。只是,好像不在一个城市,除了线上说些俏皮话,也没有别的了。

姜珊。她是为数不多的线上纯朋友关系,可以互说心事的那种。最开始就是因为她和男朋友的一些困扰,都说给了我,我耐心地听完、并认真给出建议、给出鼓励,偶尔我也会说下自己的近况、一些情感上的问题。应该是随着她和男朋友的关系愈加良好之后,就慢慢减少了联系,直到断联。

金刚。始终没有问她的真实姓名,就记住了人人网这个昵称。我们有点像线上哥们,经常聊些有的没的,吐槽一些事情,没有什么暧昧,但还是聊得比较开心、比较热烈的。

李名菲。浙江传媒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因为确实发自内心羡慕这个专业,我很主动跟她聊过很多。虽然离得很近,但线上也只是朋友式的沟通,就始终没有在线下见过面。

卢茜越。感觉和她是有一点点、很淡的那种小暧昧的,但实在记不得任何细节了。

马媛。这也是一个很奔放的姐妹儿,两个人经常聊一些劲爆话题,很多时候跟哥们儿也没啥区别。可惜就是离得太远了,否则应该在线下称兄道弟了。

娜娜。同届不同学院的校友,广告设计专业。认识她的时候已经大四,而且我是通过徐端知道的她,最初并没有任何联系。后来,微博时代,才偶尔有些简单的交流互动。2017年,当时我们都在北京,五一的时候,她在微博上约我见个面,结果我漏看了私信、半个月才看到、就错过了。起码从表面来看,她是一个各方面都比较完美的女生,足够吸引很多男性——艺术生、海外读了硕士、回国在大学里教书,后面嫁的老公条件也蛮好的。

沈洁。一个小学妹,她还在高中的时候就加上我了,问了蛮多学校的相关问题。后来还真的成了我的小学妹。但那时候我已经在上海工作,始终未能见面。

沈颖。已经记不得任何细节,但肯定不在杭州读书;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我也是死皮赖脸地在线上缠着她喊老婆,她当然没有当一回事,但没有因此而不搭理我,就还是蛮好的。也是刚刚翻看相册才发现,整体五官感觉其实和钰钰很像。

徐端。大四,临毕业前才认识她。说实话,当时真的非常非常喜欢她。但是,现实就摆在眼前,没有任何可能。最有趣的小故事是,她把望远镜送给了我,然后我每天早上7点起床在阳台上,用望远镜看着同在阳台上的她。这种无言的小暧昧,直到毕业就彻底结束了。当然,在回忆系列里,我会详细写下这段故事。

袁霜。认识她的时候,我应该是在上海工作,她在无锡读书。由于离得很近,我无数次约她见面、她拒绝了无数次,我自己都觉得快把她烦死了,不过她始终没有讨厌我,还是保持着比较热情的线上沟通。

赵佳黎。超级喜欢的一个小学妹,那时候我已经在上海工作,所以见一面还是很难的,尤其是,她始终拒绝见面。当然,线上还是有比较淡淡的交流,但时间一长,也就真的淡了、随着人人网的消亡也都失联了。

周鑫。她和我的沟通,和姜珊很像——也是自己情感上的问题,把我当成了一个倾诉者。虽然已经记不得细节,但我的逻辑应该是如出一辙——往好了劝。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人,毕竟2000+好友,都是一个一个聊出来的,而不是随便加上就放在那儿的。只是,回忆就是这样,能记住的人总是有限的。

戏弄
观察社会,以三方视角评论生活琐事,从作者视角出发,给出带主观性质的、相对公允的客观论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