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了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家庭、社会共育桥梁,重庆医科大学举行了“点亮精神论心润心——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高校家校共育系列论坛”,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周新雨教授受邀作主题报告,围绕压力的来源和意义、压力调节及情绪管理方法等作了精彩讲授,共吸引来自全市各地的7000余名高校师生、家长等关注参与。
周新雨,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精神医学系主任,重医附一院精神科副主任 (主持工作),教育部重大脑疾病与衰脑重点实验室主任,共青团重庆市委副书记(兼职)。国家级领军人才。擅长儿童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失眠症的诊治。任重庆市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青年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社会服务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聚焦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临床和基础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Lancet、JAMA Psychiatry、Lancet Psychiatry、Molecular Psychiatr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国之名医·青年新锐、中国精神医学杰出青年医生、教育部霍英东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等。
中国新闻网报道原文
中新网重庆新闻10月18日电 (记者 周毅)记者18日从重庆医科大学获悉,为了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家庭、社会共育桥梁,重庆医科大学举行了“点亮精神论心润心——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高校家校共育系列论坛”,共吸引来自全市各地的7000余名高校师生、家长等关注参与。
本次论坛由重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基地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创新发展中心(重庆医科大学)主办,展现第3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的主题,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示范高校“头雁”效应,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知识,倡导全社会共建心理健康体系,共治心理健康问题、 共享心理健康成果,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提高家庭心理健康素养。
据介绍,首期论坛以“从心出发:大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压力管理”为主题,邀请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周新雨教授作主题报告,学生代表、家长、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齐聚一堂,共话成长。
主题讲座中,周新雨围绕压力的来源和意义、压力调节及情绪管理方法等作了精彩讲授,他结合深耕临床多年的数据案例,阐述了认知调节和心理干预等缓解压力和情绪问题的实践路径。周新雨介绍了自主研发的Moca创新数字疗法。该疗法通过整合多种数据和指标,原创数字治疗对话内容体系,提高了对心理问题的识别精准度,能在早期准确发现潜在风险,有效提升心理干预效果,有助于解决青少年抑郁焦虑难题。
来自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的学生陶虹竹分享了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从害怕被压力击倒到“与压力共舞”,最终实现梦想,目前她已经成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一名“准研究生”。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陶虹竹的父母也来到现场,分享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和挑战,从保护到理解鼓励的角度“守护”学生健康,建立有效沟通,帮孩子释放情绪,母亲杨慧君说:“学医很苦,但是专业是孩子作出的选择,她就会去坚持,我们尊重、鼓励她去探索,在她压力大的时候,给她支持和陪伴”。
重庆医科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和辅导员共同参与讨论,围绕高校“托举”学生成长举措,辅导员张晰说:“家校联动如飞鸟的两翼,给学生翱翔的底气和勇气”。该校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周恒说:“人生是旷野,每一个痛苦都可以变成菩提,就如同我们在健身房里撸铁,压力让身体增长肌肉,我们的心智也是一样,度过了重重困难而日渐丰盈。”
作为医学院校,重庆医科大学始终将维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作为己任,深耕精神医疗学科建设和精神卫生人才培养,促进科研成果共建共享。自2022年获批重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基地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创新发展中心以来,该中心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着力提升重庆高校心理工作队伍胜任力和创新能力,打造“家校社医”协同心育生态圈,形成学校为“主”,家、社为“助”,医院为“帮”的共同体联动机制。(完)
来源:中新网重庆
疾病路上你并不孤独,我们陪你前行。
治疗道路我并不高冷,你们陪我成长。
勿须独自承受
让我为您分忧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卫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