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至1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并对2025年“三农”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安排。
近日《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社论,提出要奋发有为,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振兴乡村,具有深远的社会和经济意义。通过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可以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确保农村社会和谐有序的必由之路。振兴乡村有利于传承和保护农村传统文化,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建设绿色乡村。乡村振兴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工程,不仅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更对保障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措施应该很多。专门研究农业农村工作的专家学者可以洋洋洒洒写一大篇文章。但笔者觉得,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
毋庸讳言,随着农村人口外出的增多,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乡村萧条”现象。务工人员纷纷离乡外出,导致了许多村庄空置化严重,这不仅降低了当地的消费能力和生产力,同时也加剧了留守儿童和老人照护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乡村经济的发展,也对乡村文化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
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必要之举。要优化农村创业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扶持及金融服务等。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为返乡人员提供多样化的创业岗位。提升农民工的技能与知识水平,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创业辅导。如此多措并举,可以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最终吸引农民工回乡创业。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最可宝贵的。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具有建设乡村热情的新一代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没有人,何谈乡村发展?没有人才,何谈乡村振兴?
所以,从事农村工作的领导干部,应在留住乡村人才、召唤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方面做足功夫。不抓住“人”这个关键环节,任何乡村振兴措施的落实都是一句空话;无论多么宏伟的计划目标,最终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