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由热转凉,注意呼吸和胃肠疾病,送您3个养生妙招 | 时节养生 · 中国人的养生智慧

健康   2024-08-22 22:51   广西  

编者按: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古代农业生产的指南针,还与中医养生息息相关。甲辰龙年,为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南方网联合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科技出版社推出“时节养生”栏目,以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主编的《时节养生——中国人的健康智慧》为依据,解读博大精深的岭南中医药文化,分享养生智慧。

暑末秋初, 冷热交争。


处暑至,八月将末,三伏已尽。《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将从这一天逐渐结束,隐迿而去。此时三伏接近尾声,热气渐退,凉意渐起;冷热交替,微雨纷飞。清爽的风迎面吹来,倍感舒适,“处暑寒来”,秋意渐显。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加大并出现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气象,东北、华北、西北率先开始进入秋季。此时虽已入秋,但暑去仍需一段时间,温度仍较高。再加上时有秋雨,湿气较重,湿热并行,所以有“秋老虎”之说。


“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在暑热天将结束之时,“秋老虎”仍会在节令的后期来一个猛扑,用它最后的炙热拥抱大地。对此节气,广东民间称之为“争秋夺暑”时。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虽不像夏天那般酷暑难耐,但仍很闷热,加上雨水多,非常湿热,不过整体气候渐趋干燥。人们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很不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胃肠等方面的疾病。







处暑民俗特点



二/十/四/节/气/之/一

吃老鸭,润秋凉

处暑作为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其雨量逐渐减少,燥气开始生成,人们普遍会感到皮肤、口鼻干燥不适。而鸭子味甘,性凉,具有滋补养胃、补肾、除骨蒸劳热、消肿止痢、止咳化痰等功效。在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具体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烤鸭、子姜鸭、白切鸭、核桃鸭、柠檬鸭、荷叶鸭等,尤其是老鸭,其性偏凉,补而不燥,是秋季进补的常备食材。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民俗,到了处暑这一天,全家人一起吃烤鸭,迎接“秋老虎”。



采菱忙,菱角香
处暑前后正是采菱角的好时节,在江南水乡,采菱之风盛兴,江苏民歌《采红菱》描写的正是处暑时节采菱男女在采菱时喜悦的心情。不同的菱角味道也不同,嫩菱爽口脆嫩,熟菱肉粉香糯。菱角还可以作为食疗补养之品,《随息居饮食谱》中有载菱角:“鲜者甘凉,析酲清热……熟者甘平,充饥代谷。亦可澄粉,补气厚肠。”将菱角蒸熟曝干作末制成菱角粉,水煎成糊,或者与大米同煮,用适量白糖调味后食用,可以清暑解热、益气健脾,还有解酒的功效。



煎药茶,去火气

煎药茶,也叫煎凉茶,自唐代盛行至今。凉茶的制作方法,因地制宜,各有特点,多为清热祛暑作用。处暑期间,南方民间多有煎凉茶的习俗,是先到药店配制含有金银花、菊花等中草药的药方,而后在家煎茶备饮,有清热解毒、去火除湿等功效。

在北方民间,多熬制酸梅汤,制作材料有乌梅、山楂、桂花、甘草和冰糖等材料。煮好放凉后饮用,喝起来酸中带甜,口感极佳,有生津止渴、除烦安神等作用,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





中医养生妙招



二/十/四/节/气/之/一




闻一闻,秋夜芳香

功效:化湿、疏肝、安神

材料:薄荷、广藿香各10克,素馨花5克,薰衣草15克。  

操作方法:将上述药物放入防潮袋中,再装入香囊,置于床头。每2周更换内置中药,也可以制作迷你香囊,随身携带。





敷一敷,温中散寒

材料:砂仁5克,艾绒5克,蜂蜜适量。 

部位:神阙穴。

功效:温中散寒

操作方法:将砂仁研成粉,放入艾绒和适量蜂蜜制成药糊备用。取少量药糊加热后放在纱布上,敷于神阙穴,待冷却后更换,每次敷 10~15分钟,1周3~5次。





药膳方推荐:芡实老鸭汤

功效:补气滋阴、健脾祛湿

材料: 老鸭半只,芡实30克,玉竹10克,陈皮3克,虫草花(干品)30克,生姜2~4片,精盐适量。 

操作方法:将诸物洗净,鸭肉切块,放入沸水中焯水备用,芡实放入温水中浸泡约1小时;上述食材一起放入锅中,加清水1 750毫升(约7碗水量),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煲1.5小时,放入适量精盐调味即可。此为2~3人量。 


END

来源 | 广东省中医院




龙州县中医医院
本公众号主要是为了宣传医院文化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最新的医疗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