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按类别划分,助人为乐类2例;敬业奉献类3例;孝老爱亲类1例;诚实守信类1例。
一起来看看具体名单↓
助人为乐类
王德满
周小红
敬业奉献类
叶玉红
潘爱珍
朱遗荣
孝老爱亲类
雷应飞
诚实守信类
余祖德
一起来了解
他们的光荣事迹吧!
👇👇👇
助人为乐类
王德满,男,1929年8月出生,汉族,群众,籍贯浙江武义,武义县泉溪镇泉东村村民,抗美援朝退伍老兵。1957年,王德满退役后投身基层工作,他毅然返乡扎根基层。67年来,他坚守军人初心,以善良赤诚之心和无私奉献之举温暖所有人。
1991年,王德满在回家途中亲眼目睹一场惊心动魄的车祸,一辆装满木棍的货车在运输途中不幸翻覆,司机被压车底无法动弹,车上的乘客王仙群则被甩出数米之远,头部遭受重创,命悬一线。王德满挺身而出,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拦截过往车辆寻求帮助。在他的号召下,众人合力将司机从车下解救出来,并及时将王仙群送往附近的泉溪卫生院。他不仅陪同就医,还鼓励其家庭克服困难,直至王仙群康复重归正常生活。2020年,91岁高龄的王德满看到村民洗衣都挤在一处小小的水池很不方便,他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的5万余元,亲力亲为建造“善源亭”,解决了新屋自然村村民洗衣不便的问题,深受村民赞誉。
多年来,他还长期致力于村内公益事业,如清理环境、调解邻里纠纷等,展现了退伍不褪色的老兵风采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其事迹被中国蓝新闻、金彩云、武义新闻网等媒体报道。
助人为乐类
周小红,女,1979年8月出生,汉族,群众,籍贯浙江武义,武义县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负责人。
2012年,周小红因车祸脊柱胸6-7脊髓损伤造成下肢瘫痪。车祸后她重拾生活的信心,发起全市首家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组织历届学员出门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积极帮助全县广大伤友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她带领团队走遍武义县各个角落,从城区到偏远山区,探访百余名脊髓损伤伤友,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并建立信息档案,以便更好了解他们的情况,为后续帮助提供依据。截至目前,已开展3期生活重建训练营,24名脊髓损伤者参加了训练,他们在“希望之家”里学会了如何独立生活、如何与人交往、如何面对挑战,如今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她多次到北京参加全国希望之家服务推广和“金种子”脊髓损伤者自助互助康复推广等活动,成功把“希望之家”纳入全县残疾人康复能力提升项目大框架中,为广大伤友争取到价值130余万元设备用于脊髓损伤者康复训练,其事迹被金彩云、掌上武义等媒体报道。
敬业奉献类
叶玉红,女,1968年9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籍贯浙江武义,武义县柳城畲族镇新塘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
8年来,她坚持“义务”助农,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用自己的朋友资源帮助村民销售猕猴桃、茶叶等农特产品,不从助农销售中赚1分钱。叶玉红几乎将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村里的工作和猕猴桃的销售和推广上。她放弃了与家人外出旅游的机会,甚至为了及时给客户发货,经常忙到深夜。但每当看到乡亲们因为猕猴桃的畅销而露出笑脸时,她都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那些原本贫瘠的土地,如今已变成了村民们致富的“金果果”。截至目前,新塘村及其周边地区的高山红心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了1000亩。在叶玉红的牵线搭桥下,帮助村域内农户销售近3万多斤,累计销售额达20多万元,实实在在解决了农户销售问题。
除了销售猕猴桃外,叶玉红还积极参与村里的其他公益事业。她关心村里的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士,经常组织志愿者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和关怀,确保他们也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她还利用自己的保险从业经验,为村民们普及保险知识,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让村民们在面对未知的风险时有了更多的保障,其事迹被浙江卫视·地市头条、金彩云客户端、掌上武义等媒体报道。
敬业奉献类
潘爱珍,女,1965年1月出生,汉族,群众,籍贯浙江武义,武义县桃溪镇综合文化站义务管理员。自2014年起,潘爱珍便踏上了传播传统文化的征途,她在乡村种下传统艺术的“种子”,精准播向山区群众心间。
2017年,潘爱珍被桃溪镇文化站聘为义务管理员,她主动发挥自身特长和资源,制定“文艺播种计划”,积极牵头创作具有本地特色的文艺作品,指导编排泽村三句半、红四村诗歌朗诵等原创文艺作品12个,每一个作品,从脚本创作到作品编排,她都倾注了大量心血。2018年,她发起并开设二胡公益培训班。培训班面向全社会招生,完全免费,吸引了众多学员前来学习。她不仅教学员们二胡演奏技巧,还发挥自己的特长,将歌唱与二胡相融合,为学员们搭建起了一座通往音乐殿堂的桥梁,让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她的教学方法生动有趣,深受学员们喜爱。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学员们的二胡演奏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有些学员不仅加入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还考取了二胡演奏等级,在各类文艺比赛中屡获佳绩,其中,公益班的学员朱文涛以桃溪镇文化站的名义在2024年武义县第二届少儿器乐比赛中,荣获儿童B组三等奖的好成绩。截至目前,二胡公益培训班已成功举办10期,获评武义县“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寒暑假期间,她还协助其他单位,组织学员到陶村、泽村、泉丰、东垄等周边村落,开展丰富多彩的送戏下乡活动,广受群众好评。其事迹被金彩云、武义新闻网等媒体报道。
敬业奉献类
朱遗荣,男,1963年7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籍贯浙江武义,武义牛头山植物标本馆馆长、省级林业乡土专家。朱遗荣16年来扎根深山,致力于保护牛头山野生植物,先后参与过景宁九龙地质公园动植物综合科考、安吉县域植物多样性调查等数十次科考。
这些年,朱遗荣与专家合作,成功确认了伯乐树、金线莲、莼菜等几十种牛头山珍稀植物。他还花费8年时间在牛头山脉一带采集了370多种本土植物制成标本,于2018年底建成了浙江省第一家个人植物标本馆——“牛头山植物标本馆”,并全年免费向社会开放。目前,标本馆已成为定点“野外中草药鉴定实训基地”,入选“浙江省级自然教育基地”,并且被入选为第一批“金华市生物多样性特色体验地”。6年来,标本馆组织中小学生研学活动300余场,参观学习人数达10000余人次,让越来越多人参与植物多样性保护。
朱遗荣说,通过与科考专家老师一起科考普查和在他们的熏陶下,大家深刻认识到了保护植物的重要性,一个个都成为了真正的植物保护者,“保护大自然,要人人做起,珍惜大自然,方得大和谐。”其事迹被浙江新闻、金彩云、掌上武义客户端等媒体报道。个人曾获评浙江省级“林业乡土专家”。
孝老爱亲类
雷应飞,男,1952年12月出生,畲族,群众,籍贯浙江武义,武义县桃溪镇种子源村监委会成员、老年协会会长。雷应飞十余年如一日照顾双目失明的弟弟雷应江,他用行动书写着人间至爱,成了老少乡亲口口赞扬的礼义佳话。
雷应飞的弟弟雷应江自16岁上学起便患有弱视,从此视力逐渐下降,40岁时彻底失明,后被鉴定为一级残疾。雷应飞一直帮着父母照顾弟弟。2008年、2013年父母相继离世,雷应飞毫不犹豫地接过父母的“接力棒”,主动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成为了弟弟的精神支柱。2024年7月,雷应江身体不适,突发疾病,在住院期间病情恶化的他被下达了3次病危通知书,但雷应飞始终没有放弃,他紧紧握住弟弟的手,坚定地传递信念:“只要我在,我的弟弟就一定能挺过来。”经历了近40天的艰难治疗,终于脱离生命危险。雷应江最终确诊为慢性肾脏病5期,需要长期血液透析。尽管情况棘手,雷应飞依然风雨无阻地每周3次陪同弟弟前往医院透析。
目前,雷应江已经进行了将近40次透析,治疗费用全部由雷应飞承担。他十余年如一日照顾双目失明弟弟的故事,彰显了仁义孝亲、坚守奉献、德孝传承的美好品质。其事迹被中国蓝新闻、金彩云、武义新闻网等媒体报道。
诚实守信类
余祖德,男,1949年12月出生,汉族,群众,籍贯浙江武义,武义县俞源乡下杨村村民。
1942年,侵华日军占领武义,余祖德的爷爷马顺宝亲眼见到3名士兵在抗战过程中牺牲,马顺宝含泪将三名士兵擦洗干净,掀掉自家的两张床板、卸下一扇门,给三人钉了三口薄棺材。他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地将他们埋葬在离家四五十米的地方,并在一块石头上刻上“三个兵”作为墓碑。马顺宝经常和家人说“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哪里人,不知道老家有没有父母、妻儿,从此以后,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要把他们三个‘带’上,不能让英雄成为孤魂。”马顺宝临终前还一再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们当亲人,年年扫墓。
一句承诺,一守就是82年。余祖德一家五代一直遵守马顺宝的遗愿,接力守护无名英雄墓82年,从未间断。每年清明带一家老小20多人祭扫“三个兵”,成了余祖德的一个重要任务。2002年,因为公路亮化需要,三位英雄和祖先的坟墓都要迁移。余祖德一家人经过商量,并征得本村村民同意,决定将三位英雄当作自己的亲人,和9位先祖一起迁入大慈寺旁的村公墓。余祖德一家五代人用82年的坚守诠释了对英烈的敬仰,让革命精神接续传承。其事迹被澎湃新闻、浙江新闻等媒体报道。
三审:吴景阳
终审:朱跃军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