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弹指一挥,上汽大众从私人轿车市场的荒芜之地诞生,一跃成为拥有用户基盘最大的车企。这40年,暴霜露斩荆棘,以有此时。相信这几十年的参与者别有一番滋味。几代人共同为了一项事业而奋斗,无论功成是否在己,与有荣焉。11月26日,上汽集团和大众集团在上海签署协议,将双方合约延续至2040年。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和大众中国CEO贝瑞德亲自交换了文本,但只发了一则简短的消息,仿佛这是一桩平常的合作。然而他们心里都清楚,双方已经持续40年的合作,是全球汽车产业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合作。这桩合作无疑是战略性的,不但开启了一个古老国家的私人乘用车市场,还见证并亲身参与了一个史上规模最大的汽车市场、实力最强的汽车工业国的崛起进程。回首往事,40年的时光充满了记忆点,但有几个瞬间分外夺目,都蕴藏着上汽大众这家企业“从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的秘籍。第一个瞬间,1978年。从当时发达国家车企的角度看中国,后者没有现代化汽车工业可言。虽然当时汽车产量号称18万辆,实际卖出14.8万辆。但它们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商用车,乘用车的产量非常小,数量不详。而且,它们几乎不面对个人消费者。当时普通的市民和农民也绝对消费不起汽车。当时的结婚三大件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极少数的家庭拥有电视机,自然也都是进口自日本的。对跨国车企而言,中国市场岂止是风险大,简直是荒芜之地。一个基本问题,汽车生产了卖给谁。当时看只能卖给“单位”作为公务使用。当大多数车企踌躇不前,只有大众敢于和中国人尝试接触、谈判,并最终达成协议。大众之所以能在巅峰时占据中国市场近乎半壁江山,享受开拓者红利。一个基本优势在于,他们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市场,而非静态。这一思维方式,让大众受用到今天,尽管换了好几茬领导者。第二个瞬间,1984年。中国此时已经改革开放六年。农业高速发展,口粮不再是问题。工业也睁眼看到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开始进行史无前例的工业原始积累。简单说,就是用农产品换回工业设备、技术,管理方法,自然也包括大众对中国的投资。1984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的签约仪式。签约三方是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上海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和大众汽车。中国第一家合资车企诞生了,当时在场的所有人,恐怕不会想到,如今中国已经是欧盟+美国+日本的市场体量。他们似乎唤醒了一头具有神奇力量的洪荒巨兽。而第一辆桑塔纳从生产线上驶下来的时候,比签约更早。SKD方式是最容易上手的。第三个瞬间,1995年。大众与中国谈判投资的时候,惊讶地发现,中国尚无相关法律授权和约束这桩生意,双方无法可依。而中国《合资法》、《专利法》的相继诞生,给双方解决了法律合规的问题。但生产上,中国尚未建立完整的、现代化的管理和组织方式。上汽大众(当时还叫上海大众)请了德国专家,从零部件开始讲授质量体系、质检、采购,工艺标准。实际上这是帮助上汽建立一整套供应链管理方法。上汽全盘接受了大众对于零部件工艺和质量管理体系。就在1995年,上汽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两年后又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上汽是国内达到这两个标准的第一家企业。围绕上汽大众逐步建立的众多的供应企业,都以这套标准来指导生产。摆脱了小作坊、弄堂手工业的窠臼。不仅如此,上汽还建造了中国第一个试车场。在如何管理一家现代化主机厂这一领域,上汽再次充当了拓荒者、奠基者和事实上的游戏规则制定者。桑塔纳从SKD走向CKD,再追求国产化率提升的过程中。大批零部件供应商从小企业逐渐向巨头迈进。这些供应商也开始给其他车企服务,大家秉持的业内标准,都是上汽建立的。后来发展到只要通过上汽大众认可的产品,各主机厂就直接采购。大家质检和质量管理标准相同,为向国际化标准接轨,奠定了基础。中国人骨子里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承认自己落后,愿意虚心做学生,并毫无芥蒂和阻滞地接受新理念、新方法和新工具。但德国人很快就发现,中国人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德国人认为中国工程师学得很快,他们并没有想到几十年之后他们也从中国同行这里学到了很多。第四个瞬间,2002年。此时正值中国加入WTO第二年,中国经济开始快速爬升。上汽大众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汽车生产体系,并培养了大批骨干和管理人才。在生产组织和质量管理上,上汽仍执行业牛耳。这一年,上汽投资34亿元,启动了安亭工厂的改造工程。而改造完成后,安亭工厂一跃成为当时管理方式最先进、制造技术和设备也是最前沿的总装厂。上汽大众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再次提升。更重要的是,上汽大众奠定了未来20年的效率领先优势。这一次,上汽再次走在行业前面。上汽拥有的9000吨+高速冲压线,将零件公差控制在了±0.2毫米之内。而焊接、涂胶、滚折边工艺,全部又机器人完成。上汽一口气上了近千台机器人。而喷漆、电泳、封装、空腔注蜡等对人不友好的工艺环节,更早采用了无人生产方式。现在看这一切平平无奇,但当时技惊四座。参观的人都惊讶于上汽大众生产的高度自动化和质量管理的先进。上汽当时的RFID信息管理方式,贯穿了全线在制品的匹配管理,为将来柔性生产打下了基础。四大车间、五大工艺,上汽大众全线建立了非接触、无人检测方式,运用激光、可见光仪器,对一系列检验点实施全样检测,确保了上汽大众产品的高品质的市场信任感。上汽大众拥有2800万客户,就是口碑叠加和代际传播的结果。第五个瞬间,2018年,仍在安亭。上汽大众已经快速转向新能源战略。开始探索智能化、数字化生产方式。这一年,总投资170亿元的新能源工厂在安亭奠基,2020年投产。这座数字化管理的工厂,再度成为行业的智能化标杆工厂。硬件方面,工厂采用了1400多台机器人,除了个别总装环节,全线(包括物流)都采用全自动化生产。工程师们坐在中控室,运用数字化手段,获取精准生产数据,可回溯、可验证。模块化和柔性生产方式,让订单生产成为可能。即不同配置、甚至不同系列的产品,都可以在同一条线上生产。生产节拍不因产品的复杂度而降频。ID.4 X、ID.6 X、ID.3以及奥迪品牌Q5 e-tron,都诞生于这座工厂。第六个瞬间,2022年。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大数据管理,在上汽大众工厂,成为现实。一辆车,从产品策略、研发、零部件采购、生产、检验到后市场服务,全程建立智能化管理体系。数字化的虚拟匹配,让装配精度达到肉眼不可识别的程度。更妙的是,针对大结构件的微小尺寸差异,能调整出最佳适配方式。大大提升了装配效率和良品率。而智能分析则让任何潜在的工艺缺陷和错误无所遁形。数字孪生的概念这一两年很流行。上汽大众将之用于独立虚拟诊断和质量数据回溯,上汽大众的产品质量再次站到了业内第一梯队。无论白车身,还是大型零配件装配精度,都达到0.1mm级别。也在这一年,上汽大众将数据平台升级,车辆数据检测平台,可以轻松是现实海量用户行车数据存储,更好地服务车主,对可能的危险和车辆健康风险提前预警。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服务。在中国汽车全产业全市场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变过程中,上汽大众又一次走到前面,成为先行者。上汽与大众的战略合作注定不断深化,续约只不过是“走流程”,双方在战略利益上已经高度捆绑。上汽大众已经理顺了研产销服向数字化、新能源转型的思路,新一波产品攻势在路上。到2030年前,上汽大众将向市场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有15款专为中国市场开发。新车将包括8款纯电动车型、3款插电式混动车型,并将首次推出2款增程式车型。其中在2026年,上汽大众将推出两款基于大众汽车集团本土开发的CMP平台的纯电动车型,并将搭载CEA电子电气架构。上汽大众也为我们展示了,行业的未来属于技术的敏感者和大胆运用者。一直以科技思维牵引发展战略,是上汽大众不断发展,敢为天下先的秘诀。在长达40年的漫长岁月里,大众用实际行动和利益归属,践行了“在中国,为中国”的诺言。上汽大众作为中国首个转向给个人消费者提供服务企业,“为大众造大众车”初心始终不变。只有岁月能够证明,触及时代脉搏,看到当前尚不明显的发展方向,源于战略前瞻性。这一点,也保证了上汽大众将继续向上。当一切都不确定的时候,秉持“干了再说”的战略勇气,似乎更为重要。一系列顶层构想和宏大的愿望,在上汽大众40年的运营当中,无一不得到印证,甚至实现了比当初最大胆设想更美好的目标。这40年来,上汽大众所做到的一切,都关乎“拓荒者的勇气”,行驶在未知水域上,为后来者提供榜样和标杆,未来恐怕仍将如此。欢迎申请加入中国新能源二手车企业联盟,本联盟有组织有纪律有专业有规矩,仅限邀请和申请机制,联系人申请微信,二手车小胖:xiaopangfans
—THE END—
版主简介:本名王萌,互联网ID二手车小胖,80后北京土著,从业20余年,汽车本科专业,MBA,历任国内最大二手车市场总监,经销商集团二手车负责人,二手车电商平台高级副总裁,知名汽车行业企业顾问,独立董事等。
现任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北京汽车流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山东、河南、重庆、青岛等地二手车行业协会名誉秘书长等社会职务,目前主要从事汽车行业相关咨询\培训\媒体\出口\投资\综合商业体运营等业务。
工具推荐
干货资料推荐
(点击查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