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回顾|微短剧创作迭代升级的未来方向

体娱   2025-01-05 19:11   北京  


近日,由影视产业观察主办的线上沙龙“微短剧创作迭代升级的未来方向”顺利举行。近年来,国内微短剧产业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入局微短剧市场的平台和企业数量也节节攀升,并发展出了C端付费点播、平台定制、广告植入、电商带货等多样化的商业模式。


然而随着市场的急剧扩张,微短剧行业亦有乱象滋生,含有不良价值观导向、低俗“擦边”等内容传播广泛。面对微短剧创作中的不良现象,内容审查与管控日渐严格,微短剧的“精品化”变革已势在必行。


本次沙龙特别邀请到深耕微短剧领域的行业头部公司兔狲文化创始人袁哲,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影视产业观察主编彭侃博士展开对谈,结合兔狲文化所沉淀的宝贵经验与案例,深入探讨微短剧创作迭代升级的未来方向,令与会者受益良多。今天,影视产业观察就带大家回顾这场主题沙龙的部分精彩内容。



兔狲文化的微短剧之路


作为最早进军微短剧领域的专业影视公司之一,兔狲文化不但打造出了国内悬疑惊悚微短剧头部厂牌“不思异”,输出了一系列高口碑的优质微短剧作品。同时还与B站、腾讯视频、抖音、快手、知乎等各大平台达成深度合作,获得了B站千万元级别的Pre-A轮战略投资。沙龙上,兔狲文化创始人袁哲分享了公司进入微短剧赛道并发展至今的成长始末。


2011年初入影视行业时,袁哲从事的是电影编剧工作,那时他和身边的伙伴就感兴趣于《鬼影实录》《人类清除计划》等Blumhouse以及A24电影公司出品的一系列“高概念、低成本、强类型、创新化”的影视作品,后来这也成为了兔狲文化奉行的核心创作理念。



2016-2017年间,袁哲极具前瞻性地发现了碎片化、情绪化内容消费的前景。相较于欧美基于电视端观看的客厅消费场景,中国观众更习惯于使用手机或Ipad进行观看,因此在袁哲看来,由大屏消费转为小屏消费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16、17年已经有抖音、快手了,这种碎片化的信息流冲击力非常强,我们当时就认定这必然是未来重点的内容消费渠道,应该尽早去拥抱它。所以我们把原来做电影的思维方式转移过来,准备做短剧或者说是迷你剧的内容。”


随后袁哲及其团队选择了国内当时相对冷门的恐怖和悬疑惊悚赛道。这个在国内因为各种原因而备受忽视的题材类型,在国外实则具有非常广泛的受众群体。袁哲认为,它与喜剧片、爱情片在本质上都是以挑起观众情绪为核心的内容,非常适合年轻团队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进行尝试。



2017年,袁哲和团队创作了以高概念恐怖桥段为主,每集2-3分钟的《不思异:辞典》。随后内容与制作逐渐升级,接连打造出具有相对完整人设与世界观的《不思异:电台》;国内唯一一部全部以伪纪录内容穿插、以叙事诡计为核心的《不思异:录像》等作品。从桥段到设定,再到扎实的叙事和人物,在创作上一路迭代升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IP,袁哲也顺势与其他两位合伙人在2018年底创办了兔狲文化。


除了“不思异”厂牌,兔狲文化还原创出品了《异常时区》系列、《反诈精英》《嘘!看手机》《山野异事》等精品微短剧,其开发、投资、制作一体化的“小型制片厂”发展模式,为内容的复用、延续和试错创造了优势,也因此受到了B站的青睐,在2021年获得了B站千万元级别的Pre-A轮战略投资。袁哲表示,B站从二次元平台转型大众平台后的多元化和高包容度,以及B站用户良好的观剧氛围,是兔狲文化与其展开深度合作的重要原因。



时下热门的微短剧形态,都有哪些?


在微短剧行业的高速发展下,延伸出了各种不同的产品形态与商业模式。袁哲分析称,当下的微短剧类型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以横屏为主,在爱优腾芒等各大流媒体平台进行播放的微短剧,这一类作品更接近于传统的内容赛道,相当于传统剧集的微短化。另一类则是以竖屏为主,在抖音、快手、小程序等信息流平台播放的微短剧,它本质是信息向而非内容向的。


本质的差异造就了商业模式的不同。流媒体平台的微短剧观众大多是为了看剧、看故事,这类微短剧的商业模式大多为平台定制和流量分成。信息流平台上的微短剧,则更多是一种情绪性的消费,主要通过点击付费和带货的形式实现变现。



但是根据袁哲对当下微短剧行业的观察,信息流平台微短剧的市场规模要比传统微短剧大得多。“如果说信息流平台的微短剧是直接TO C的话,我们的C有多大,这个市场就有多大。现在下沉市场中许多老年剧、婆媳剧的观众,他们是有强烈消费欲望的。但我们头部的流媒体平台,加上一些零零碎碎愿意花版权费的买家,可能总共就只有几十个。”


在TO B的平台流量分成和TO C的点击付费及带货市场外,微短剧行业内还出现了一种微短剧+文旅的TO G产品形态。其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扶持,以微短剧的形式达到文旅推广的目的。袁哲表示,微短剧体量小、种类多,政府和文旅集团的帮助可以让更多微短剧创作者,特别是刚入行的新生力量获得发展的机会。不仅如此,文旅的融入还在一定程度上给微短剧品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微短剧+文旅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内容方向。



时代不断革新前进,影视行业的创新也永不止步。迅猛发展的微短剧行业,如今迎来了另一种新鲜元素——AIGC技术。袁哲也肯定了AIGC在微短剧创作方面的强大助力。首先是其对于气氛图、概念图的生成,它可以将人们脑海中的想法以图片的方式快速输出,便于主创在创作前期进行内部沟通。其次是能够带领创作者在剧本阶段进行头脑风暴,它的“发散性思维”可以为创作者提供更多解决方案。再者,AI强大的信息整理和归纳能力,能够帮助编剧更快更好地提炼精华与亮点。总的来看,AIGC在微短剧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微短剧是值得进入的赛道吗?


“现在来看,即使微短剧行业已经呈现井喷状态,即使存在不少低质量、同质化的内容,但依然有很多值得去做的东西,微短剧产业仍然在向好发展。”在谈到微短剧未来是否还有发展机会的话题时,袁哲给出了肯定的回复。


找准属于自己的赛道和优势,在袁哲看来是通往成功的关键一步。他举例道,原本做古风摄影的知竹,本身在古装领域就自带氛围感和造型感,当她进入微短剧领域后,其女性古装题材方面的审美优势便显露出来,她也因此取得了成功。而有一些自带媒介和宣发资源的传统影视公司,也能凭借独特的基因在转向微短剧领域后闯出一片天地。



整体看来,经济环境正处于恢复期的背景下,人们用于休闲消费的支出会有所减少,看电影等需要较高成本的社交娱乐活动会受到较大影响,而刷短视频、看微短剧则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娱乐选择。当人们希望获取一些不费脑子的情绪价值的时候,微短剧尤其是信息流微短剧的价值便得以体现。另一方面,目前从主管部门和业界各方也都在积极地推动微短剧的发展,因此这一市场将呈现出稳步向好的发展态势,也必将有更多新的题材、新的内容出现。袁哲指出,人文关怀、社会正义、传统文化、地方文旅、乡村振兴、美食非遗等各种美好事物所涉及的元素,都可以与微短剧进行结合。袁哲的这一观点与1月4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 “微短剧+”行动计划可谓不谋而合。



作为业内资深创作者与领航者的袁哲,还在沙龙中给有意向进入微短剧行业的学生或新人分享了自己宝贵的经验和建议。他坦言进组微短剧的薪酬并不算高,但胜在微短剧市场广阔、公司数量众多,无论是创作岗位还是管理岗位,入行后都有更多参与项目的机会。哪怕之后想要往电影、电视剧领域发展,微短剧也是一个绝佳的跳板。更重要的是,作为行业新人需要保持对社会的洞察和真实连接,坚守初心、责任和热情,就必将在影视行业收获成长与进步。


在沙龙最后的互动环节,袁哲先生就行业同仁、在校学生等提出的高龄观众增加对微短剧创作的影响、如何切实提高微短剧内容品质、网文改编与原创剧本哪个成本更高等问题,与参会者进行了分享和讨论。为了惠及更多从业者,我们在“乐正创意学院”平台上传了此次主题沙龙的视频回顾和图文稿,错过直播的朋友们,可以扫描文末助教的微信二维码获取课程。

作者 | 王雪宁

主编 | 彭侃

执行主编 | 刘翠翠

排版 | 齐伟月

影视产业观察
关注中国影视潮流脉动,放眼全球影视产业图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