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震惊的“巴黎大炮”

科技   2025-01-04 11:34   北京  

1918年3月23日,星期日。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进入了第4个年头,但早上的空气经过一夜的净化,显得格外清新。一队坑道兵沐浴着朝霞,沿着塞纳河畔齐步行走。须臾之间,他们头顶上开始响起嗡嗡的叫声。抬头仰望,什么也见不到,但声音却越来越响。

“隐蔽!”

随着一声口令,士兵夺路而走,有的竟趴在地下。7时20分15秒,轰隆的爆炸声在塞纳河岸响起,缕缕硝烟冉冉而起,沥青路面断裂,大桥栏杆歪倒,沿街楼房破碎的窗子像奏乐似的颤抖,玻璃片飞向四面八方。巴黎警察立刻出动赶赴出事现场,他们封锁了出事路段,只见炸死2名士兵,炸伤2人。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响声惊得不知所措,纷纷躲藏起来。20分钟后,又一阵剧烈的爆炸声在查尔斯五世大街响起,这一回死4人伤9人。尔后,在距巴黎火车站不远的斯塔布尔林荫大道上再度响起爆炸声。一连串的爆炸声使巴黎几条大街很快笼罩在烟雾与火焰之中。于是,商店大门紧闭着,就连火车站售票处与闻名世界的巴黎地铁也停止了营业。以后每隔20分钟爆炸一次。一些胆大的人站在马路上,眼睛紧盯着天空,试图找到扔炸弹的飞机,但是,既没有听到飞机的声音,也看不到飞机的影子。

原来,这阵阵爆炸声是从128千米以远的德军阵地打来的炮弹引起的。为了表示向威廉二世德皇的敬意,大炮取名“威廉大炮”,因首次用于炮击巴黎,后人遂叫它为“巴黎大炮”。

大炮出台

这种超远程火炮的概念始于何时?著名的克虏伯兵工厂火炮设计师、总监弗赖特茨·罗森伯格教授,德国陆军最高司令部负责火炮研制的马克斯·保尔中校,以及奥匈帝国陆军中校隆卡维·塞波斯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分别提出过他们的看法。

 “巴黎大炮”在德国北部进行
实弹射击时拍摄的照片

罗森伯格说,一战爆发的那一年秋天,德军希望沿法比两国边界推进到法国沿海城市加莱,然后从那里用远程火炮炮击英国的多佛,火炮的射程至少应达37千米。而当时德军火炮(舰炮)的最大射程只有21千米。于是,海军局请求克虏伯兵工厂研制射程达37千米的火炮。该厂建议用已有的火炮发射低阻力弹,在45°时,火炮可将炮弹发射到39千米远。1914年10月21日,在该兵工厂的麦彭靶场试验时,其中一发炮弹竟然落到了49千米以外的一座私人花园内。后来,德军未对多佛实施炮击,但却用远程火炮炮轰了法国凡尔登、南希等城市。经过一系列试验与试用后,罗森伯格认为,可以研制射程达100千米,用来炮轰巴黎的火炮。火炮口径不一定太大,但身管要长,弹丸轻些,这样要比重弹射程远,弹形要合理……研制工作开始后,1917年2月,鲁登道夫将军提出,基于德军前线已后移,火炮射程必须提高到120千米。由于来不及制造新炮,克虏伯兵工厂用已有的380毫米口径的火炮改进成210毫米口径火炮,并在阿尔腾沃尔建立新靶场,试图将炮弹打到位于海上的诺威克岛。7月23日与24日,两天实验均告失败,原来是第一次试验将一截9米长的身管损坏,致使火炮的射程只有几千米。11月20日再次实验成功。翌年1月,在50°射角、4200个大气压条件下,超远程火炮竟然将炮弹发射到126千米远。不久,德军将大炮通过铁路运送到了前线。

保尔称,超远程火炮的想法始于1917年9月初,由于协约国拥有出色的铁路系统,可以迅速进行部队的转移,严重影响了德军的作战行动。而当时德军的火炮根本打不到法国沿海港口,若德军能占领法国沿海,那么远程火炮就可以从法国沿海城市或港口将炮弹发射到英国泰晤士港或伦敦。因此,德国当局希望拥有射程超过80千米的超远程火炮。于是保尔与罗森信格教授商量,决定将口径210毫米的细长身管插入380毫米舰炮的炮膛内。经过在麦彭靶场的试射,炮轰巴黎的想法突然在人们头脑中跃出,无疑这是一个诱人的大胆想法。

奥匈帝国一战时是同盟国之一,塞波斯当时参加了“巴黎大炮”计划,对超远程火炮的试验、炮轰巴黎的内幕非常熟悉。20年后,他在文章中和盘托出了“巴黎大炮”。他回忆道,对巴黎进行空袭可能严重影响协约国军队的士气,但随着战争的推移,协约国空防能力大力提高,德军空袭协约国变得越来越难。1916年,德军司令部在讨论对巴黎进行空袭时,一名年轻军官突然进出一句话:“为什么不炮轰巴黎呢?”

该意见被德军最高司令部采纳,两名火炮专家立刻被召来。专家一计算,从德国境内炮轰巴黎,距离达120千米。

“绝对不行。”他摇了摇头。

但德国陆军总参谋长不放弃这种想法,于是将研制新炮工作委托于克虏伯兵工厂。

尽管他们三人的说法不尽相同,但德国决策者在形势对他们不利的情况下,决定尝试一下。

准备就绪

1917年夏天,德军在靠近拉昂的克雷彼为三门大炮选择了发射阵地。克雷彼位于德法边界,浓荫蔽日,即使对方飞机飞临上空也只能看到树木冠盖与斑斑绿色,绝对发现不了火炮阵地。第二年1月,火炮与弹药秘密地被运入阵地,军队用水泥浇铸了三个火炮基座,每个约12平方米。火炮就安在基座上。“巴黎大炮”口径虽只有210毫米,但身管相当长,达到34米,若把炮身竖立起来,其炮口要超过10层高楼的屋顶。

 “巴黎大炮”在海军靶场内进行试射

由于身管很长,为了防止它因本身重量(200吨)而产生弯曲变形,在炮身后半部的上面附加了加强大架,并通过钢杆和支架将身管与炮身尾部连接起来,形成了钢索桥形的结构。

既然轰击100多千米以外的目标,炮弹的散布面积也相当大(宽4千米),如果炮弹威力不大,那么轰击也没有什么意义。因而“巴黎大炮”发射的弹丸约120千克重,而且弹丸外形为尖头细长形,为了使这么重的炮弹能够获得2000米/秒的初速,必须赋予炮弹以17700000千克力·米的初始动能,因而一发炮弹的发射药就有200千克,膛压非常高,火炮发射时的后坐力也非常大。就使得火炮非常笨重,炮架重200吨,水泥基座300吨,全炮重750吨。为此德国人将大炮分解成许多部分,用50节车皮从埃森运到发射阵地。

为了掌握炮弹落点,便于及时修正射击诸元,使炮弹落在巴黎市中心。德国物色了一名居住在巴黎20年的德侨,他的任务是将每发炮弹落地的准确位置,通过情报网及时送到德军最高司令部。

海军军械局罗杰海军中将负责指挥每发炮弹的发射,他的指挥班子还有罗森伯格,一名海军司令、总工程师、军械专家、气象学家。

德皇坐镇

1918年3月23日4时,天空黢黑,克雷彼阵地内的炮手处于戒备状态。为了迷惑对方,德国10个机场一片繁忙、紧张,德机将起飞,阵地周围30个炮兵连所有火炮都指向法国,在“巴黎大炮”发射时,所有的火炮将予以配合,同时打响,使协约国军队不知德国人的真正企图。30名炮手用提升装置将身管徐徐升到53°射角,打开厚达34毫米、铁门似的炮闩,工程师检查了身管轴线,弹药手从保温(15℃)的弹药库取出炮弹,通过转送带送到装填部件。

在指挥台上,罗杰伏案审阅。

威廉二世在保尔的陪同下来到一所隐蔽部。

60名炮手进入地下掩体,一名炮手趴在沙袋后面,手里拉着一根发火绳。开始倒计数:10、9……3、 2、1。

“放!”随着一声令下,弹丸凌空飞出,它以每秒2000米的速度向法国首都呼啸飞去。20多秒后第一发炮弹落在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畔。整个上午与中午,巴黎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到了下午2时许,整整响了21响,像鸣礼炮一样。

第一发炮弹爆炸后不久,一位小姐通过电话将炮弹落地准确位置的情报传到了法瑞边界。一名乔装成农民的间谍赶着牧草车将情报送出法国,以后有人用电报方式将情报送到德军最高司令部,全过程约4个多小时。此后,炮击断断续续一直打到8月。

一片纷乱

巴黎的炸弹或炮弹是哪儿打来的?多日后,别说平民百姓觉得扑朔迷离,军界与官方也茫然无知。

“巴黎大炮”和操作它的80名海军炮手

当天黄昏,埃菲尔塔电台广播了这样一条消息:“敌人飞行员成功地从高空飞越法国前线,并攻击了巴黎。多枚炸弹落地,造成多起伤亡。”

会议一个接一个地举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德国已拥有两种崭新的飞机,人们发现不了;有人相信是德国间谍恶作剧;还有人断言,巴黎近郊藏有德国人秘密的大炮……于是,法国反间谍机构兴师动众,或派出骑兵到城外森林中搜索,或派出由专家、炮兵、情报人员、飞行员组成的巡逻队。直到抓到几名德国俘虏,才从他们口中隐隐约约知道德国有了超远程火炮。

在“巴黎大炮”肆虐的日子里,巴黎陷入一片混乱,交通中断,商店关门,逃难者挤满车站,不用说汽车,连搬家车、马车也满载男女老少驶离首都。

为了查出德国火炮阵地的位置,法国人派出飞机空投间谍,或向海上、陆上派出特工。有一天,在巴黎大炮阵地后面不远处,德国巡逻兵被绊倒在一个洞穴内,发现该洞穴有人住过,里面有炉子、毛毯、空罐头、法文报纸。

阵地暴露了。不久,各种口径的炮弹纷纷落在火炮四周,但巴黎大炮却未受严重损坏。从3月23日至8月9日,巴黎大炮向巴黎倾泻了320发炮弹,炸死人数逾千。

如此之远

19世纪末叶,应用科学与工艺有了长足进步。一战更加刺激了军火工业的发展,各种高初速、大口径、远射程火炮在欧洲层出不穷,弹道学的研究有了显著进步,已经建立了好几个空气阻力定律。

众所周知,火炮的身管越长,初速度就越大。“巴黎大炮”的身管长34米,这个长度是空前绝后的,当然为了炮弹跨国飞行,还采用了新发射药与弹道性能优越的弹丸。此外,射角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我们知道,空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在距地面高度5000米范围内,约含有全部空气质量的近50%,高度在20000米范围内,含有全部空气质量的90%,在高度大于30000米的同温层,空气很稀薄,已近似真空。炮弹在同温层中飞行,可认为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从射程来讲,当火炮的射角为45°时,它的射程最大。“巴黎大炮”的炮弹主要是在同温层中飞行。它的射角是53°,最大弹道高达40000米。当炮弹进入同温层时,它以1000米/秒的速度飞行,这时弹道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恰为45°左右。当炮弹在同温层中飞行约100千米以后,重新进入对流层落到地面时,它已在距发射点120千米以外的巴黎市区了。

德国人在一战时无论是火炮的设计还是制造工艺水平堪称世界第一流。1974年,曾有两个美国研究人员用电子计算机对“巴黎大炮”的弹道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就以现在的尺度衡量,其弹道设计仍具有很高的水平。

然而,且不论其笨重,由于弹重、初速与膛压都很大,炮管烧蚀与磨损很厉害,一根炮管打65发炮弹,就“寿终正寝”,需更换新炮管。1918年,欧洲战场形势已不利于同盟国,炮轰巴黎虽是德国春季进攻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更挽救不了行将土崩瓦解的同盟国,它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的战争小插曲,随着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德至匆忙将这几门大炮运回克虏伯工厂,重新加入熔炉。

尽管“巴黎大炮”有诸多致命弱点,但十几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策源地的德国又推出了口径达800毫米、重量达1350吨的“多拉”火炮。

只是到了火箭与导弹问世后,这类空前绝后的巨炮才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版权声明:本文刊于2024年 12 期《军事文摘》杂志,作者:黄宗慈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转自《军事文摘》”。 

 关注公众号了解更多

会员申请 请在公众号内回复“个人会员”或“单位会员


 欢迎关注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媒体矩阵

CICC官方抖音

CICC头条号

CICC微博号

CICC官方网站

CICC官方微信公众号

《指挥与控制学报》官网

国际无人系统大会官网

中国指挥控制大会官网

全国兵棋推演大赛

全国空中智能博弈大赛

搜狐号              

一点号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是中国科协、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国家一级学会,是由我国从事指挥与控制科学技术领域的单位和科技工作者自愿结成的学术性、全国性社团组织。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