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六堂在《国家治理》撰文:更好发挥民营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

文摘   2024-11-06 17:03   北京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涵盖了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关键领域,民营企业在这些领域中展现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活力,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瓶颈与挑战。北京大学数量经济与数理金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主任龚六堂在《国家治理》撰文指出,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性调整和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期。探讨如何更好发挥民营企业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更好发挥民营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

△ 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演进,受各种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为3%左右,低于过去的平均增长水平。与此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供应链危机加剧,给各国经济带来深远影响。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和结构调整成为经济政策的重点,同样面临严峻的外部经济环境挑战。2024年上半年虽然实现了5%的较高水平增长,但是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仍然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国内大循环还不够顺畅。其中,民营资本的投资在2024年1-8月期间下降0.2个百分点,呈现增长不快的状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并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系列政策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指导方向,也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家整体经济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数据显示,2023年,民营企业贡献了超过70%的技术创新,尤其在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表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以数字经济为例,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53.9万亿元,占GDP的42.8%,其中大部分增长由民营企业推动。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性调整和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期。探讨如何更好发挥民营企业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民营企业提出了新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为代表的经济形态,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解决中国经济深层次结构性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撑,要求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到3.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65%,这为民营企业在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领域,民营企业逐步成为创新的重要力量,如宁德时代、华为等公司已在许多领域的全球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


二是加快推动数字转型。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3.9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8%。数字化技术已经渗透到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升级,特别是民营企业要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阿里巴巴、腾讯等民营企业在数字化领域的创新探索,为其他中小企业提供了示范效应。


三是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已提升至26.4%,并将进一步提升,至2030年达到25%以上的目标。在这一背景下,民营企业在新能源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投入至关重要。例如,宁德时代在电池技术和新能源领域的突破,推动了中国在全球新能源市场的占有率迅速提升。



民营企业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强劲动力与活力


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国民营企业数量已超过53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2.3%以上,贡献了超过50%的税收、60%的GDP、70%的技术创新、80%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0%以上的新增就业。同时,民营企业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到11940.9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比重达到61.7%,在国内科研投入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以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民营企业为代表,它们在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创新成就,助力推动中国从传统制造大国向创新型大国迈进。


民营企业在自主研发和关键技术突破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以华为为例,华为在5G通信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巨大,2023年研发投入达到了1648亿元,占营收的23.4%。这一高比例的研发投入,直接促使华为在全球5G标准制定和技术竞争中占据了领先地位。实践表明,民营企业在通过自主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民营企业在数字经济中的技术创新能力突出。根据信通院的数据,2023年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已达53.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2.8%。在数字经济领域,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仅推动了国内数字经济的发展,也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重要力量。阿里巴巴的云计算业务、腾讯的社交和支付技术,以及字节跳动的人工智能算法,都是民营企业在数字经济中创新实践的代表。通过推动技术进步和提升企业效能,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也正在改变全球数字经济的格局。


民营企业在推动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应用方面也表现出强劲的优势。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具有灵活的市场应对能力和高度的市场敏感性,能够迅速将新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并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迅速占领市场。这种优势不仅推动了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整个国家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例如,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导者之一。2023年,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02.4万辆,市场占有率超过20%。比亚迪通过技术创新,不仅实现了电池技术的突破,还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链的同步发展,这进一步表明了民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民营企业在数字经济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民营企业在数字经济中的活跃表现,为其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


民营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探索和创新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以阿里巴巴为例,其数字化平台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通过推动传统企业的数字化升级,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阿里云的云计算服务不仅为互联网行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也广泛应用于金融、制造、医疗等传统行业,助力这些行业提升生产力,实现数字化转型。2023年,阿里云收入达到772亿元,占公司整体营收的9%。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技术在提升生产力中的作用,民营企业通过数字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带动了全产业链的效率提升。


民营企业在数字经济中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还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例如,字节跳动凭借其强大的算法推荐系统,打造了全球广受欢迎的短视频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字节跳动不仅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内容,还大幅提升了平台的商业变现能力。这种通过技术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不仅推动了企业的全球化扩展,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民营企业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主体


民营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突破,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以宁德时代为例,该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数据显示,2023年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了167GWh,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43%,遥遥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宁德时代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还通过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推动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绿色化转型。这种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绿色发展模式,不仅推动了企业自身的增长,也加速了全球能源转型的进程。


民营企业在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中的创新实践,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关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转型。在2022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有426家参与了污染防治攻坚战。


民营企业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


民营企业在我国进出口中的份额不断扩大,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2012年到2023年,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1.1%,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30%左右增长至50%以上。从2019年开始,民营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是推动我国更高水平开放,我国参与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力量。



民营企业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民营企业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强劲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活力,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也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研发投入不足与创新能力有限


尽管民营企业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中贡献显著,但总体来看,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仍明显不足。据《2023年中国企业创新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全国总研发投入的70%左右,然而,与全球领先的跨国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投入水平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民营企业在创新能力上存在结构性缺陷,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探索上较为薄弱。尽管华为、比亚迪等企业通过高额的研发投入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突破,但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相对不足,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芯片设计、新材料等,缺乏核心技术的积累。2023年,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2.64%,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研发上的投入比例已超过3%。此外,全球领先的企业,如美国的谷歌、苹果等,其研发投入已达到营收的15%以上,而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1%。


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受到人才短缺的制约。研发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科研人员,但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吸引和留住研发人才方面面临较大困难。据《2023年中国科技创新人才报告》显示,民营企业的研发人员占全国总研发人员的38%,与国有企业相比,这一比例明显偏低。缺乏创新型人才不仅限制了企业的研发进度,也影响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难题


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路径。然而,民营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技术和管理的多重挑战。


技术基础薄弱是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障碍。数字化转型要求企业具备强大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数据管理能力,但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这方面存在较大不足。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比例仅为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许多民营企业无法承受建设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的高昂成本,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限制了它们的数字化进程。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使企业必须不断升级现有的系统和设备,这对于资金有限、缺乏技术储备的民营企业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管理层对数字化转型的理解不足也是企业转型的瓶颈。根据《2023年中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报告》数据显示,超过50%的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数字化转型只是将业务流程电子化,未能认识到数字化对企业战略层面的深远影响。这种认知上的滞后,导致企业在实施数字化转型时缺乏全局性规划,往往只是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未能真正将数字化融入企业的战略布局和业务模式中,导致数字化转型效果不佳。


数字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对民营企业的技术积累和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研发投入排名前十的科技企业中,中国企业仅华为上榜,这反映了中国民营企业在高端技术领域与全球顶尖企业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成为民营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但如何在数据开发利用和安全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仍是民营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也加大了对数据安全的监管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如《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这对企业的合规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企业数字化转型还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具备数据分析、信息技术管理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市场中供不应求,民营企业在吸引这些高素质人才时面临着来自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缺乏专业人才使得民营企业在数字化过程中难以顺利开展技术集成和系统升级,从而影响了整体转型的效率。


绿色发展中的资金与政策支持不足


绿色经济的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已成为全球共识。然而,民营企业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金和政策支持不足的双重压力。


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大部分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以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领域为例,尽管龙头企业如隆基股份、宁德时代等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大规模投资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大量中小企业却因资金不足无法大规模进入这一领域。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清洁能源技术投资总额达到1.8万亿美元,但中国中小型企业在其中的占比相对较低,导致它们在绿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上受限。


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而现有的政策支持体系仍存在较大不足。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绿色发展政策,如碳排放交易、节能环保补贴等,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中小企业难以享受到这些政策的支持。例如,碳市场的准入门槛较高,许多中小企业缺乏参与碳交易的能力和资格,这使得它们难以通过碳交易获取收益。此外,环保法律法规的复杂性和地方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均衡,也给企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技术壁垒与品牌建设困境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然而,民营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面临着技术壁垒和品牌建设的双重挑战,这限制了它们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技术壁垒是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障碍之一。许多发达国家通过严格的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对中国的民营企业设立明显的技术壁垒。例如,在半导体、汽车制造等高技术领域,欧美日等国家的企业在技术上占据了垄断地位,限制了中国企业在这些领域的市场准入。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和技术封锁使得中国民营企业在集成电路制造、芯片设计等领域处于不利地位。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进口的集成电路金额达到3494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67%以上,表明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仍严重依赖国外供应商。


品牌建设是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不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尽管一些大型民营企业如华为、比亚迪在国际市场中已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但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品牌认知度较低,难以与国际巨头展开正面竞争。根据《2024年全球品牌500强报告》数据,其中,中国99家入选,民营企业就更少,远低于美国(187家)。而且从品牌价值上,腾讯(30位,1619亿美元),华为(33位,1560亿美元),与排在首位的苹果10217亿美元的品牌价值有较大的差距。这说明,尽管中国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全球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上仍存在较大短板。


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民营企业的国际化风险。随着地缘政治的局势加剧,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企业实施技术封锁和市场限制,进一步加剧了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这使得民营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布局和技术合作面临更多挑战,也加大了它们在国际市场中的经营风险。


民营企业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建议与实践路径


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中表现出色。然而,正如前文所述,民营企业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包括研发投入不足、数字化转型面临技术与管理难题、绿色发展资金与政策支持匮乏,以及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技术壁垒和品牌建设困境,下文将从政策建议和实践路径两个角度提出具体措施,以推动民营企业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从政策建议来看,我国要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升民营企业的研发能力,助推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民营企业绿色发展,提升民营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加大财政支持,提升民营企业研发能力。研发投入不足是制约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瓶颈之一。为了应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政府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增加研发经费补贴和税收优惠。通过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范围,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补贴。当前,企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虽已提升至100%,但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研发支出较少,尚无法享受到这一政策的实质性帮助。政府可以设立专项研发基金,尤其针对在新兴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芯片设计等)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资助。通过引导资金流向科技研发,帮助民营企业打破核心技术瓶颈,提升竞争力。二是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搭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转化。通过建立创新产业联盟,将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与民营企业的市场化应用结合起来。通过这些合作项目,企业可以减少研发投入的压力,加速技术创新。例如,政府可以为合作项目提供资金补贴,并设立专项政策,鼓励大型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共享创新资源,形成创新生态系统。


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的技术与管理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数字经济在推动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要求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面对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难题,政府可以通过以下政策支持民营企业:


一是提供数字化转型的资金与技术支持。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民营企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方面。针对中小企业,政府可以提供低息贷款或财政补贴,帮助其降低数字化转型的资金压力。政府还可以建立全国性的数字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大型科技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等)向中小企业开放云服务和大数据平台,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它们实现数字化升级。二是加强管理层数字化思维的培训。民营企业管理层对数字化的认知是企业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政府应通过行业协会、科技园区和数字经济实验区,定期开展数字化转型培训,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最新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和技术应用案例。通过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培训课程,提升管理层的数字化思维和战略意识,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规划数字化转型战略。


鼓励绿色发展,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绿色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针对民营企业在绿色经济领域面临的资金短缺和政策支持不足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设立更多的绿色发展基金,鼓励民营企业创新。可以设立更多的绿色发展基金,用于支持民营企业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领域的创新与应用。基金应优先考虑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并为企业提供资金补贴和风险投资,帮助其加快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市场化进程。此外,通过税收减免等手段,激励民营企业投入绿色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二是完善碳市场与绿色认证体系。应进一步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降低中小企业进入碳市场的门槛,帮助它们通过碳交易获取收益。通过设立绿色认证体系,推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环保标准,树立绿色品牌形象。还可以为通过绿色认证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市场准入便利,鼓励更多企业参与绿色转型。


提升民营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双循环发展,提升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面对国际市场中的技术壁垒和品牌建设困境,可以通过以下政策帮助民营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


一是加强国际技术合作,突破技术壁垒。通过国际合作平台,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并通过技术合作项目,帮助企业引进先进的国外技术。对于在国际市场中面临技术封锁的行业,如半导体、先进制造业等,可以通过外交和贸易谈判,帮助企业打破技术壁垒。鼓励国内企业与国际领先企业合作,在研发和供应链上形成全球协同效应。二是支持民营企业的品牌建设与国际市场拓展。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帮助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开展品牌推广和营销活动。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开拓国际市场。还可以通过与各国政府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为民营企业的出口贸易提供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从实践路径来讲,企业自身也要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数字化转型,投身绿色经济,加强国际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聚焦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民营企业需要加大对基础研发的投入,尤其是在前沿技术领域进行技术攻关,突破核心技术瓶颈。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内部研发中心、与科研机构合作、吸引高端技术人才等方式,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此外,企业可以通过并购科技公司或投资新兴科技领域,快速获取前沿技术。


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效率与竞争力。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响应能力。企业应积极拥抱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生产流程、管理模式和客户服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可以从简易的业务流程数字化入手,逐步向全链条的智能化生产过渡。通过将传统业务模式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企业能够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积极投身绿色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绿色发展的趋势下,民营企业应积极探索绿色生产模式,减少碳排放和资源浪费。可以通过采用清洁能源、节能设备以及废物回收技术,优化自身的绿色生产能力。在生产和供应链管理中,还应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推动上下游企业的环保技术应用。通过参与碳交易市场,企业能够通过优化生产过程,获得额外收益。


加强国际化布局,提升全球竞争力。民营企业应进一步提升全球化意识,通过国际化布局拓展全球市场。首先,通过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提升在国际市场中的品牌认知度。通过与国际领先企业合作,民营企业能够获取更多全球市场资源,提升竞争力。其次,合理布局全球供应链,增强抗风险能力,避免单一市场或供应链中断对企业经营的负面影响。


【本项目研究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9ZDA069)】


更多内容,请点击封面购买杂志


来源 | 《国家治理》2024年第20期

原文标题 | 更好发挥民营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

作者 | 北京大学数量经济与数理金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主任  龚六堂

原文责编 | 李 懿

新媒体编辑 | 王 洋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国家治理》杂志、国家治理网及人民论坛网!


声明:《国家治理》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


点击关注我们

国家治理杂志
人民日报下属国家治理智库研究传播全媒体平台,凝练理论成果,展示地方经验,创新治理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