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对撞小米,背后是场生死局

财富   财经   2024-08-15 17:29   江苏  

这两天,极氪的舆论搞得挺大,而且件件都上了热搜。

先是极氪新车发布会之前,B站汽车博主拿着小米SU7去对撞极氪007,碰撞速度为时速60公里,按照90%的重叠率进行碰撞。


结果显示:极氪007在碰撞后车窗和车门均可打开,但小米SU7却断电了,无法呼出求救电话。

按照该博主的说法,这是因为小米小电瓶设计在车辆右前方,碰撞后直接损坏,这也导致车门无法打开。

然而,视频的一些镜头却引发了质疑,比如前后剪辑的电池位置不一致,电池状态不一致。


而且就在这个视频发布后的当晚,2025款极氪001和极氪007也召开了新品发布会。

从配置上来看,新款车型的主要变化,在智驾升级。

比如,2025款极氪007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并将智驾芯片升级为双OrinX,这大大提高了芯片的算力。(双OrinX光算力是508TOPS,老款只有48TOPS)

同时起售价为20.99万元,考虑到配置参数,简直就像是奔着小米去的。

不过,本次上新的时间实在是让消费者诧异。

要知道,极氪001距离现款上市还不足半年。

半年就出新款车,实在是颠覆市场的认知,比较在很多燃油车车主的印象里,汽车需要4年才会改款一次,1年左右的更新也无非是换个中网、轮毂、大灯什么的。

怎么到了新能源时代,半年不到就更新了?

考虑到极氪与小米的“恩仇录”,不难看出极氪的焦虑。

当初小米造车的时候,就挖走了吉利的大量研发团队,从此在江湖结下了梁子。

2023年底,极氪刚刚以2.84秒破败的成绩,将一众电车甩在身后,自证“全球加速最快中级轿车,风头无两。


谁能想到,仅仅三个月后,雷军就掏出小米SU7,以更耀眼的性能指标,更大的流量冲淡了极氪的市场影响力。

极氪定位纯电运动轿车,小米也是。

极氪售价在21万到30的区间,小米也是。

看来,心有灵犀的东西,不仅仅是设计,还有从配置到价格的全面竞争。


可以说,在同等定位同等价位的区间,极氪最大的对手就是小米。

而此次极氪拿出来的新款,摆明了是要打小米的弱项——智能驾驶。

从硬件上看,极氪的浩瀚智驾2.0系统与激光雷达和双OrinX智驾芯片的智能硬件方案还能开启全场景的城市NZP。

而小米SU7只有顶配才用到了OrinX智驾芯片。


此外,极氪还背负着集团销售的压力,今年1-7月,极氪汽车的交付量达到103525台,同比增长89%,总用户也突破30万。

但和小米不一样,极氪是要冲击赴美IPO的。

所以在去年的业绩会上,极氪的CEO安聪慧就定下了目标:

要在2024年全年23万台,还要推动毛利上涨,力争“扭亏为盈”。


不过现在留给极氪的时间只有4个多月了,要想取得突破式的增长,就要拿出“王炸”品质的产品,补足自己在“智驾”上的短板。

但太短的发售周期,必然也会受到老车主的质疑,毕竟新车才提了半年,车漆都还没剐蹭过,怎么又有新品了?

所以怎么平息老用户的怒火,也考验着极氪的智慧。

毕竟市场太卷,对于年轻的品牌来说,只有用实力去说话。

要知道,比亚迪2025款的海豹、海豹07 DM-i,也是4个多月的时间就更新了。


从数据上看,2023年1月到2024年6月,18个月的时间,中国的换代车型高达59款,全新车款,更是达到了579款,均位居全球第一!

可以说,眼下的新能源汽车的迭代速度,比智能手机还快!

今年的重磅新品基本上都是标配全国NOA地图、端到端大模型加持、AI算法。

如果不把新技术放到市场上,很有可能就没销量了。

卷,是一种被迫,升级,也是一种无奈。

新能源的出现,重新定义了汽车,让耐用品变成了电子消费品,而电子消费品最大的特征就是“买新不买旧”。


历史是可以借鉴的。

2016-2019年,是手机圈大洗牌的时期。

那时候中国的手机圈月月有发布会,但现在活下来的,已经是屈指可数了。

新能源汽车亦如是,面对市场的众多竞争对手,极氪迎着骂声也要卷。

不如此,就难以生存。

尤其对于极氪来说,小米SU7已经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如果下半年产能扩大,势必会对同级定位,同级售价的极氪造成巨大的压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汽车消费者也要认识到一个新的消费认知——今天买汽车,就是买电子产品。

老款被拍在沙滩上是肯定的,不保值也是肯定的。

这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要知道在燃油车领域,一众豪车都已经不停地降价了。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无相君也有些许担忧。

要知道车毕竟不是手机,承载着安全出行的使命。

新能源汽车在抢速度的同时,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做技术测试,安全测试,会不会因此忽视了质量问题?


我还记得丰田普拉多的工程师说过:“全新普拉多研发用了6年的时间。”

他认为,想要确保汽车的高品质,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测试,并希望用户经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仍能使用这款车。

包括丰田、奥迪在内的很多传统车企,如今依然坚持48个月的开发流程。

其中有6个月时间是用来测试车辆安全和稳定性的。

新能源车呢?

短暂的出新或许可以赢得市场,但一起事故的曝光就可能毁掉品牌的全部。

-END-

欢迎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无相商业趋势






无相商业趋势
聚焦新经济,解构新消费,洞察新趋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