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人民城市理念,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聚焦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生态保护治理、绿色低碳发展、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等目标和行动,交流研讨风景园林最新理论成果与实践创新,着力探讨新时期风景园林行业发展定位和思路,全面总结服务百姓生活的方法、举措和经验,推进风景园林行业高质量发展。
△大会现场
开幕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李如生发表开幕致辞。李如生指出百姓园林是风景园林行业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响应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切入点和举措。百姓园林可以回应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可以带给人民群众不可替代的情绪价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气质,可以为城市繁荣和乡村振兴提供重要场景,是城市和乡村发展活力的重要源泉。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王进展、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张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王凯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原主席章新胜、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主席布鲁诺·马奎斯、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产耀东在开幕式上致辞或发表视频讲话。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IUCN)原主席章新胜视频致辞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级巡视员产耀东致辞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贾建中主持
大会报告
大会报告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孟建民,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主席布鲁诺·马奎斯,美国加州大学风景园林与环境规划教授马蒂亚斯·科道夫,东南大学特聘教授、江苏省设计大师成玉宁,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土人设计首席设计师俞孔坚教授,香港园境师学会副会长、香港注册园境师、城市历史学者陈彦璘,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成员包满珠,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刘悦来,日本千叶大学教授、景观设计学系主任章俊华分别作大会报告。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杨锐、金荷仙分别作主持。
孟建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
微空间建筑的创作与实践
在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孟院士提出从空间细胞的研究切入,结合“双碳”战略,以产品的视角,开展微空间建筑的创作与实践,为人居环境的升级改造提供保障,以应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新需求。他强调将建筑创作取材于传统文脉、取向于当下、取向于未来,研究建筑可从大体系或细胞空间单元入手,未来建筑空间单元可能颠覆传统稳定状态,具备置换的可能性。展示了空间细胞组合关系多样,可聚合、离散形成不同功能系统,如居住单元聚合可成宿舍或方舱医院的单元整合。
布鲁诺·马奎斯(Bruno Marques)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主席
从愿景到行动:风景园林对生物多样性未来的贡献
报告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突出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为生态系统提供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审视了风景园林师在将生物多样性考虑因素融入城市设计、规划和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介绍了增强生物多样性的创新方法、工具和技术,如何通过这些方法促进改善气候变化和增强人居幸福指数。报告还强调了社区参与、传统知识以及传统习俗在塑造可持续和文化相关的园林中的重要性。在联合国全球生物多样性指引的大框架下,国际园林景观建筑师联合会(IFLA)呼吁采取合作行动和倡导,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为所有人设计一个更加绿色的未来。
马蒂亚斯·科道夫(Mathias Kondolf)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教授
北京林业大学讲席教授
城镇河流:复原共享的河流景观
报告强调了生态价值取决于自然河流的过程,其中河流水文的生态连接性依赖于纵向、侧向和垂直的连接性;河流的社会连接性应包括沿着河流和跨越河流的人、物、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通过多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提供娱乐资源和恢复河流的生态及社会连通性来改善低收入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报告最后提到日内瓦艾尔河项目,是一个社会和生态修复均成功的案例。通过建立一个多通道模板,河流将自行冲蚀通道并留下“岛屿”来选择路线,形成“菱形”走廊,让河流自然演变,从而拥有了自由的走廊,呈现城市环境发展历程的遗迹,激活了河道的社会联系。
成玉宁
东南大学特聘教授、江苏省设计大师
数字景观进展
报告系统展现数字技术在风景园林领域研究与运用最新进展,聚焦万物互联与生态感知、数字孪生与规划设计、精准施工与智慧运维三大领域。借助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数字景观的发展得到了促进,进而为风景园林设计的数字化提供了支持。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整合多学科数据,在虚拟空间中对景观环境进行映射,从而推动了景观规划设计的智能化进程。精准施工与智慧运维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施工方法进行革新,实现了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控与管理。此外,智慧低碳管控的应用促进了生态文明战略的有效实施。
俞孔坚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
传统智慧与城乡生态重建——治愈地球的中国模式
报告针对中国面临的城市蔓延、洪涝频发、水土污染和城市公共空间缺乏等复合问题,基于30多年理论探索与实践,以高效保护和修复生态为目标,用交叉学科视角、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传统生态智慧、景观生态学、生态修复学及信息科技相融合,系统化构建本土化、高效保护与修复生态和营造韧性城市的理论方法与工程技术,在200多个城市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并向世界输出治愈地球的中国智慧。
陈彦璘
香港园境师学会副会长、香港注册园境师
重探全球化中的地方特色:香港的“后传统”景观风格
报告分析了在全球化过程中,城市风景园林景观趋同,这一种“后传统的”现象的背景下,报告提出,从社会文化及建筑设计的角度,重塑香港园林风格的源流及发展,并提倡生活文化的底蕴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必要性。“后传统”的讨论不单只适用于香港或者岭南地区,更关乎全球一体化所带来的所有面目模糊的现代城市。
包满珠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少球少毛悬铃木新品种培育及应用
报告指出,针对悬铃木落果飞毛问题,课题组进行了30多年研究。介绍了课题组利用实生选种、倍性育种、辐射育种及分子育种等方法,培育出系列少球无球悬铃木新品种,悬铃木果毛整体减少达到95%以上。从分子水平对悬铃木少球无球机理进行了解析,构建了全球首个高质量的悬铃木基因组图谱,首次明确悬铃木为异源六倍体。开发新品种繁育技术,测试每个品种的嫁接特性,筛选了适合城市已有的悬铃木行道树嫁接的品种,制定了高接换头技术规程,建立了技术方案。在苗圃繁殖少球无球品种工程苗,为城市绿化增量提供了技术及产品支撑。新品种在国内部分省市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刘悦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
社区花园社会创新行动实验——从花开上海到花开新疆
报告通过上海社区花园城市微更新、新疆社区花园建设的案例,强调了社区居民参与公共空间规划和治理的重要性,展示了不同类型的自主更新系统、人才培养和公众参与机制,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重建了社区,实现了生态和社会修复。报告最后提出,如何让风景园林专业力量更好地与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合作,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并呼吁与会者共同探索可持续的社会行动和实验路径。
章俊华
日本千叶大学教授
无为而“至”
报告通过对公共绿地、专属绿地、生产绿地等不同类型设计案例的解读,指出现代景观设计的本质:不是看得见场景的再现,而是让场景被看得见。无为而“至”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现代版尝试。
大会报告主持人
李 雄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
杨 锐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金荷仙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五⼀劳动奖章颁奖仪式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监事长高翅
同期活动
△大学生设计竞赛获奖作品展览
△风景园林展览
来源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