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11月份了,台风还在闽浙沿海逡巡。所幸并未对浙江造成太大的破坏。
但这勾起了我多次深入一线采访抗击台风的记忆。
作为一名电力新闻工作者,在过去几年里,我多次前往抗击台风一线进行新闻报道。
深入一线报道电网员工风里来、雨里去,在泥地里摸爬滚打,展示电网员工昂扬的斗志,是一线抗击台风报道绕不开的内容,也是最容易形成惯性的报道方式。
我至今清晰地记得,2019年8月9日,台风“利奇马”登陆浙江温岭前夕,我和同事从杭州顶着狂风暴雨一路飞驰向南。到温岭后,我们马不停蹄前往石塘镇,报道电网员工抓紧台风登陆前夕窗口期,消除电网设备缺陷。海边时不时刮起的10级大风,让我们几乎无法站立,只能相互扶持,或紧紧抓住绳子、抱住杆子,才能勉强保持身体平衡。呼啸的海风、倾泻的暴雨,为我们刻画艰苦的工作环境作了最好的注脚。
随后,这样的画面被当作国网浙江电力记者开展抗击台风报道的示范案例。
2021年,台风“烟花”肆虐,宁波海曙、余姚等多地电网受损。在余姚市三七市镇浦东公寓,积水淹没配电房导致小区断电。余姚供电公司抢修人员连夜开展排水抢修。我们用镜头记录着电网员工在配电房里拼命排水、堆沙袋,阻止积水渗入。此时,最感人的一幕,出现了。
浦东公寓的男女老少纷纷从家里走出来,拿出铁锹、蛇皮袋。女人撑开袋口,男人拿起铁锹,一锹一锹,帮助装沙袋、堵漏点。“能帮一点是一点,送电不只是供电员工的责任,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一位40岁左右的大姐对着我们的镜头说,手上的铁锹却没有停下来。灯光亮起的那一瞬,浦东公寓居民的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这是台风肆虐的日子里,我们见到过的最美的风景。
台风“烟花”带来的积水超过一米深,宁波110千伏洞桥变电站面临被淹风险。站外的雨水逐渐流向低洼的变电站,备用沙袋已经耗尽。眼见积水不断上涨,紧急时刻,居民站了出来,义无反顾地拿出家里的袋子,赤脚蹚过积水,拿起铁锹装填沙袋,将袋子牢牢挡在变电站门口。“有个居民自己家没有袋子,硬是冒着大风大雨蹚水跑了几公里找来十个沙袋,真的令人特别感动。”变电站运维人员郭沛动容道。
积水越来越多,几台几百斤重的抽水泵送来时,我和我的同事放下手中的相机,一起吭哧吭哧帮忙抬起来。此时,我们是记录者,也是经历者:我们与前来增援的抢修人员在水中艰难前行时,原本驾车准备撤离的女司机摇下窗户对着我们大喊:“风太大,我拖你们过去。”随后,她不由分说掉转车头,冒着车子泡水抛锚的风险,用绳子扎牢冲锋艇,拖着冲锋艇朝变电站驶过去……采访结束乘涉水车返程路上,一个人影在齐膝的水中朝我们招手。我们以为他需要帮助,没想到这位看起来40多岁的汉子并不在乎雨水扫在脸上,朝我们摆摆手:“我是外地人,你们是去救灾吗?我想和你们一起去救灾……”
此刻,我的内心只有一个念头:台风中,你永远不会独行。
虽然已经过去许久,但这些场景却历历在目。每念及此,我都会想,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如何呈现新闻价值?
我想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初心,心存善心,常怀仁心。把我们的眼睛睁得再大一点,把我们的心灵放得再开一点,把我们的思想探得更深一点。这样,在我们面前的新闻报道,就是更加开阔和动人的世界。
作者|国网浙江电力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正华
责编|吴九九
执行审核|郑欣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40015
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