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的四川、重庆是中国西部的经济重心,未来有望成为中国的第四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川渝地区有大量的货物运输到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全世界。在这样的情况下,川渝通往沿海地区的水运交通就非常重要了。
目前,川渝南下北部湾和珠江流域的货运都是走铁路。建成的主要是川黔—黔桂铁路、正在建设的有隆百铁路。
和铁路相比,水运的运量更大,成本更低,更适合大宗货物的运输。目前,川渝的水运都是走长江航道,川渝的轮船想要出海,那就先要运输到遥远的长三角,再转为海运。
但我们翻开地图观察会发现:四川盆地最近的出海口是在北部湾,或者珠三角。加上珠三角的辐射范围涉及到了整个西南地区,使得珠三角和川渝之间的经济联系是非常密切。如果四川盆地有一条水运通道到达北部湾或者珠三角,那么两者之间经济联系会进一步加强,进而推动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川渝物资运输到东南亚,欧洲也可以从北部湾出海。
问题又来了,川渝到珠江流域没有天然河流,两者也就没有航道。既然如此,那能够不能在川渝和珠江流域之间开凿一条运河,将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联系在一起,实现通江达海呢?
从川渝到珠江流域,那就必须要经过贵州省。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高原,不仅海拔高,而且地貌复杂,沟壑纵横。在贵州开凿运河,那难度是非常之大的。但实现这个工程也并非没有可能。
贵州最大的河流是乌江,该河流发源于贵州西北的乌蒙山,随后流经1000多公里,在重庆涪陵汇入了长江。自古以来,乌江就是贵州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沿着乌江逆流而上,可以到达贵州的中部一带。但乌江流经的是高原峡谷地区,水流端急,落差大、河流浅,无法通行轮船。因此,近代以来,乌江的航运逐渐衰落。
不过,水电站的修建又使得乌江重新获得通航的基本条件。新中国建立后,在乌江之上修建了乌江渡、构皮滩、引子渡、银盘、思林等多座水电站。这些水电站抬高了乌江的水位,淹没了险滩,出现了“高峡平湖”的景观。轮船可以在库区轻松航行。
但水电站的修建又导致水坝上下的交通都阻断,轮船无法通过。为了打通乌江的航运,贵州在多座水电站上修建了船闸,使得船只能够乘坐“电梯”上升到海拔更高的河段。最有名的船闸修建在构皮滩水电站,“这是世界上首座采用三级升船机方案的通航建筑物,拥有世界上单级提升高度最大的垂直升船机和世界上规模最大、提升力最大的下水式升船机。”经过一系列的建设后,乌江航运得到了恢复。
从乌江复航可以看出,贵州高原的河流是可以通航的。现在,就要看珠江流域的情况了。珠江流域的西主干是西江,其源头在云南,流经贵州、广西,最终注入珠江湾。目前,西江的广西段是实现通航的,而且是全国仅次于长江的“黄金水道”。
但西江上游的红河水段无法航行到贵州,其原因和乌江一样,就是龙滩水电站阻碍了轮船的通行。目前,贵州已经和广西进行合作,准备在龙滩水电站处修建船闸,并将红水河打造为1000吨级别的航道。如此,红水河贵州段就能够实现通航了。
也就是说,未来川渝的船只可以从乌江南下到达贵州中部的开阳港,而北部湾和珠三角经过西江干流北上的船只也可以到达贵州南部的罗甸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从罗甸到开阳之间的250公里没有水运,只能修建铁路。如果中间转运铁路,那又太麻烦了。那么可以在罗甸和开阳之间修建运河吗?
我们先要了解乌江和红水河在贵州段的支流情况。乌江在开阳有一条支流——清水河,发源于贵阳。清水河谷是峡谷,如果在峡谷修建高坝,就可以抬高水位,形成新的航道。在大坝一侧修建船闸就可以通航。因此,利用高坝和船闸技术,可以让乌江的航道继续向南进入贵阳一带。
而红水河在罗甸一带有濛江汇入。濛江上游名为涟江,发源于贵阳南部的花溪区。只要采取相同的办法,就可以实现濛江通航,让西江的船只进入贵阳的南部。
这样,只需要在贵阳开凿一条短短的运河,就可以实现濛江和清水河的连接,并实现乌江和红水河,珠江上游和长江上游的通航。
当然,问题也不是这么简单的。清水河和濛江发源地都在贵阳,那就意味着水量小,就算修建了水库,那也恐怕没有多少的水量来支持航运。尤其是濛江的上游地形较为平坦,没有修建高坝的条件,只能选择深挖河道。因此,两条河流都需要外来的水源进行补给。
目前,贵州已经修建了黔中水利工程,就是将乌江上游的水引到毕节、安顺、贵阳等城市。这个工程同样可以给清水河、濛江补给水源。但乌江上游的水量是有限的,加大补给量会造成水资源分配紧张。
为此,我提出了调金济乌的设想,就是在昭通一带修建管道,引部分金沙江之水进入贵州,灌入乌江上游,实现对乌江的补给。乌江上游的水源充足后,才能继续补给濛江和清水河,甚至还可以补给清水江(沅江),实现清水江的通航。
一旦乌江到红水河的航道建成,那这条航道就会成为川渝南下北部湾和珠三角的“黄金水道”。现在乌江的航运等级是500吨,红水河为1000吨,如果需要打造为“黄金水道”,还可以继续提升其航道等级,提高了运输能力。一旦“黄金水道”建设完成,那贵州将成为西南地区真正的交通枢纽,其经济也将实现飞跃。
本人收集了大量的地图资源,包括中国历代古地图和世界古地图、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地理地图、中国各省的地图大全等,总量达到了330G。对地图感兴趣,可以识别和扫描以下的二维码进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