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秸秆禁烧的提出
早在1999年,我国就已经提出了秸秆禁烧的政策,出台《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划定了禁止焚烧区域。这一举措主要是出于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以及维护公共安全的考虑。当时,秸秆禁烧的主要区域集中在机场、高速公路附近等关键地带,以减少对航空安全和交通安全的潜在威胁。
在2008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秸秆禁烧政策,禁止农民就地焚烧秸秆,主要的原因是秸秆焚烧对环境和空气质量的严重影响。自此,我国开始了长达15年以上的秸秆禁烧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也明确规定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并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为禁烧政策提供法律支撑依据。
在全面推行秸秆禁烧政策的进程中,尽管初衷是出自促进环境保护与安全的考量,但实施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社会新问题,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绿色江南公众环境关注中心(以下简称“绿色江南”)作为密切关注生态环保与民生福祉的公益组织,自成立近13年以来,长期深入一线调研,深感倾听来自一线的声音至关重要。
秸秆禁烧作为秸秆处理方式的转变,农民作为直接相关方,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无论是思想上的转变、秸秆的妥善处置、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影响、经济负担是否加重等方面,都是社会需要关注的;而基层干部作为政策落地的执行者与协调者,他们的执行难点、监管困境以及在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普及中遇到的诸多瓶颈,也不应被社会忽视;在增加粮食产量,降低农药使用,减少土壤农药残留,保障粮食供应充足、确保粮食安全等方面,都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给与关注与重视。
近年来,绿色江南跨区域进行数次实地走入田间地头进行走访调研,旨在倾听农民和基层干部在秸秆禁烧过程中产生的实际困扰与迫切诉求。本次走访调研,绿色江南记录下了农民朋友们关于秸秆禁烧的真切心声,也深入了解基层干部在执行秸秆禁烧政策时的困难与实践。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行动,能够系统性地整理并反映来自农村秸秆禁烧的真实反馈,为政策的优化调整提供有力依据,探索兼顾环保与民生的最佳路径,共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2、田间地头走访调研
本次走访涵盖江苏省、安徽省等多个地区,共采访20多名农民及基层干部。具体访谈内容如下:
王大叔(化名),家门口就是一大片麦田(种田承包大户),他说现在虫子太多了,每到禁烧秸秆季节,村里天天喇叭喊、汽车都跑到田间地头宣传禁烧秸秆。以前(遇到焚烧秸秆)是直接灭火(没有处罚),现在还会罚款,主要道路还会有监控。以前有土灶台的时候秸秆可以用来烧火做饭,现在秸秆就地堆着也不知道怎么处理。
刘大哥(化名),在麦田附近承包了一片区域种蔬菜,老家在安徽。他表示安徽那边抓到烧秸秆就会罚款2000元,情况严重的还要拘留。现在秸秆禁烧后害虫蓟马的繁殖速度太快了,明显比以前多了好多。
王大爷(化名),表示自己从18岁种田到80岁,年轻时候种田一直是烧秸秆的,都不怎么使用化肥和农药除草剂,人工拔草就行。秸秆烧掉之后虫子变少了,插秧也好插,现在禁烧之后秧苗难插,难定根,存活率还不高。秸秆不烧杂草草籽都会留下来,烧了起码能把田地表层的大部分杂草草籽烧掉,秸秆焚烧后(的草木灰)还会变成肥料,节省化肥和农药。以前秸秆焚烧也没有影响几天的空气质量,现在村里烧秸秆被发现的话罚款最少500元,最多2000元,情况严重的会被拘留。最后王大爷特别强调“秸秆烧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胡大妈(化名),表示如果我们烧秸秆的话要被罚200-500元,我们天天可以看见县、镇政府的车到田边巡逻。
陈阿姨(化名),称自从秸秆禁烧之后,田里的草确实变多了,去年她知道的一季水稻就打了3次除草剂。因为家里的田都被承包了,据她了解,这两年一般会多打2-3次农药。秸秆禁烧后有一年有人来农户收过秸秆,之后就再没发现有人来收过了。
张大爷(化名)说秸秆还田之后,旋耕的机器一边翻地,一边还会将秸秆再次粉碎。之前耕田的机器是小型的,秸秆会无法翻到更深的土壤里,农户就会雇人跟在机器后面收集未被粉碎的秸秆,不然会影响秧苗插种和扎根。为了解决影响秧苗扦插和扎根这样的问题,这两年耕田的旋耕机都换成大型的了(满足地形开阔条件),秸秆会在机器的带动下翻到深一点的地方,对秧苗插种和扎根影响不大。不过现在田里的杂草确实变多了,之前种田大户还会雇人拔草,由于成本太高,后来就不会再雇人了。现在田里的杂草除了打农药之外还是打农药,很多杂草能长到比农作物还要高。
赵大哥(化名)种田大户,他表示秸秆焚烧之后田里的杂草一定会变少,害虫也会少,也不会出现死苗现象。禁烧之后受秸秆直接还田的影响,秧苗根系难以扎到土壤里,容易浮秧,还需要大范围的补种,增加了种子和人工成本。有些扎根不深的麦苗就算长出来,冬天也容易冻死,影响产量。秸秆禁烧后病虫害变得严重,杂草难除,农药打下去当时管用,过两天又长出来,打农药的频率增加,这就导致人工、农药成本大大增加。秸秆还田需要使用更多氮肥用以分解秸秆,这就导致化肥使用量每亩增加10-20斤。
孙大叔(化名)种田大户,他反映秸秆还田后秸秆腐烂过程中产生的含有亚硝酸的废水流入河道,导致河道里亚硝酸盐偏高,灌溉时期或者雨季秸秆腐烂的水会连同农药和除草剂都会流到河里,污染河道,河水变褐色,鱼虾缺氧死掉。秸秆焚烧的过程其实相当于在消毒土壤,把钻心虫、草籽烧掉,焚烧后的草木灰改良土壤,既增加土壤中的钾肥,又减少了农药使用,基本不会影响河道的水体环境。
陈大叔(化名)种田大户,他表示焚烧秸秆是好事情。以前水稻使用除草剂平均40元/亩,现在高达60-70元/亩,草多时除草成本最高到160元/亩,草还没完全除掉,水稻产量下降,生长环境不好。除此之外,大量使用农药会增加土壤农药残留,影响粮食安全。粮食生长过程中使用更多农药化肥,也加大了农药化肥生产过程中排放更多的污染,这也会直接导致河道水体环境被污染。
金大哥(化名)种田大户,他表示秸秆焚烧会对土壤进行一遍消毒,杀死害虫真菌,农药的使用量会明显下降很大。现在害虫变多与秸秆禁烧有直接的关系,大部分虫子和虫卵会躲在秸秆里过冬。赤霉病、白粉病和秸秆禁烧也有直接关系,没有禁烧的时候只打1次农药就够了,但是现在要打2-3次的农药,成本就翻了两三倍,土壤的农药残留也会增加。
杨大哥(化名)种田大户,1993年就种了180亩田,现在承包了300亩。他认为秸秆禁烧弊大于利。禁烧之后:1、害虫变多了,一代和二代三化螟会钻到秸秆过冬,到来年孵出三代三化螟。2、不仅田里杂草变多了,而且近几年还长出来以前没有发现的杂草,焚烧的话能烧掉土壤表层的杂草籽至少70%。3、出现野稻,野稻的稻籽壳相对松一点,野稻的种子特别容易发芽,经过焚烧后可以减少70%。4、乡镇干部很辛苦,由于乡镇政府人力不足,便会让种田大户一起参与巡逻与监督,夜班至少每人100元1晚,大大增加了财政负担。5、秸秆没有出路,现在农村都使用上了天然气,秸秆不允许焚烧也不允许乱推乱倒,出于经济效益考量,打包离田更不现实。
鲁大叔(化名)种田大户,表示6月份,小麦秸秆还田灌水插秧大概3天后就会污染河道,河水会变红变黑,小河里鱼虾一扫光。12月份,水稻秸秆还田后,麦种撒下去后1月份开始出芽,由于部分表层土壤里都是秸秆,根系扎不到土壤里,吸收不到水分和养分,到3月份麦苗就开始出现一块一块的枯黄死亡现象。小麦秸秆还田后,会导致夏季种植水稻的浮秧概率增大,需要补苗,补苗之前还需要雇人把还田的秸秆拔出来,要不然不好补种插秧,就这一项下来一年至少增加1万元成本。
徐大叔(化名)种田大户,表示地里小麦收起来,从翻地到灌溉到整地到插秧,需要3-7天的时间,这个时间还田的小麦秸秆才刚开始进入腐烂过程,秸秆腐烂产生有毒气体(氨),导致不发苗和产量不高,更会污染河道水体环境。
赵大叔(化名)种田大户,希望能够有序放开秸秆焚烧。种田的人工费用从1993年的20元涨到现在的200元/天,而粮食的价格几十年来基本没有发生较大变化。
徐队长(化名)乡村干部,他表示从经济压力来说,村里为了达成(秸秆禁烧)任务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乡镇财政也比较紧张,投入的成本也很大。从工作压力来说,对上:考核指标严厉,身心疲惫;对下:做农户最反感的工作,农户不理解,产生了隔阂和矛盾。种田大户一旦出现焚烧后就不允许再次投标,因此他们只是表面上勉强接受禁烧,内心其实也有很大抵触心理。小农户会偷偷在晚上烧,被发现焚烧后也不好处罚,乡村干部白天晚上轮流值班,一旦发现火星,就要带上扫把和水桶去扑火,而且除了监督禁烧之外还有其他很多工作要做,农户情绪激动,会影响干群关系。
李大哥(化名)村支书,他表示乡镇财政压力大,大家近几年慢慢接受(秸秆禁烧)观念,完全放开有消防隐患,说内心话支持有计划放开焚烧。
钱村长(化名),表示连续焚烧确实对大气质量会产生较大影响,秸秆还田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本村针对大户需求进行秸秆综合利用,犁田后秸秆综合利用处理后再还田,得益于村里有五六千头的羊场。可以将秸秆综合利用,就是将羊粪与秸秆混合发酵后全部还田,提高肥力,减少化肥使用。村里有7000亩稻田,因为秸秆发酵后量会变少,全部还田还不够所有稻田使用,需提高秸秆利用率。另外,秸秆综合利用离不开政府政策扶持,需要增加机械设备的投入和政府补贴,通过技术手段针对增加有益菌改善菌群,利用秸秆种植赤松茸提升经济效益。
陈大哥(化名)村干部,为了环境保护前提下,由于全面秸秆禁烧时间太长,他建议在规定时间、合适地点中2-3年烧一次,不建议年年烧。他还反映秸秆返田发酵会易导致纹枯病。
胡队长(化名)村干部,他表示收割机收割粉碎质量不高,为了便于下季的农作物的种植和存活率,返田的秸秆还需要二次粉碎才能真正返田,这样就会增加几十元/亩的费用。
王镇长(化名)表示,以前秸秆离田都是堆成草垛用来烧火做饭,一季的秸秆可以烧半年甚至一年,从秸秆禁烧后,确实出现了病虫害和杂草变多导致农户种植成本增大现象。但如果短时间一把火全烧,产生的颗粒物、氮氧化物等这些污染物,没有办法一下子扩散,这就可能会超出大气自净能力,会出现污染天气。在秸秆禁烧季节,我们可以直观观测空气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哪怕只有零星的偷偷焚烧,也会出现数据“蹭蹭”地上涨。他们在思考如何在秸秆禁烧的基础上给秸秆离田找出处,探索一条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经济的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的路径。
3、秸秆禁烧及秸秆处理的问题
从上述访谈中可以看出,多数农民群体与基层干部反映了秸秆禁烧后的真实困境,并显露出对传统秸秆焚烧方式的倾向性支持。实际情况表明,秸秆禁烧政策的实施,尽管出于对环保和安全的良好初衷,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着一系列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需要引发我们认真的思考,更需要我们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推动落实。
3.1秸秆禁烧产生的后果
3.1.1病虫害增加
秸秆禁烧后,害虫和真菌等有害生物得以存活并繁殖,难以消灭。当秸秆直接还田时,它们便有了更加舒适的栖息和繁衍环境,从而导致病虫害数量增加。而面对增加的病虫害压力,农民往往选择大量使用农药作为有效控制手段,以保障作物产量。长期来看,这不仅增加了农药的使用量,还可能促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病虫害不减反增,陷入农药使用量逐年攀升的恶性循环。
3.1.2杂草难去除
杂草草籽先一步在农作物成熟前落地,且个体小于谷物,不宜被收割时收集,缺乏秸秆焚烧的抑制效果后更容易再次发芽生长。面对这一难点,传统的人工除草方式成本高昂,而使用农药则很可能导致杂草产生抗药性,在反复大量使用农药情况下,甚至都无法完全去除。针对农田里出现的野稻也是类似的情况,野稻野性十足,比栽培稻早发芽、早分蘖、早抽穗、早成熟,一旦在稻田中安家落户,就会与栽培稻争夺阳光、养分、水分和生长空间。
3.1.3基层干部压力大
为了确保秸秆禁烧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基层干部需要在农作物收获后的关键时期进行全天候、高频率的巡查和监管,防止农民偷烧秸秆,这通常意味着大量的加班和夜间值守,占用了基层干部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而让农民理解和接受禁烧政策,基层干部每年都需进行重复的政策宣传和环保教育。在禁烧政策执行过程中基层干部也经常会遇到农民因传统习惯、经济成本考量或对政策理解不足而产生的抵触情绪,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
秸秆除了禁烧,基层干部还需指导和协助农民进行秸秆的收集、储存和综合利用,如推广秸秆饲料化、能源化等技术,这些都涉及大量的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工作。除此之外,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秸秆禁烧工作有严格的考核标准,一旦发生大面积焚烧事件,基层干部就可能面临行政问责,这种压力迫使基层干部不得不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确保禁烧成效。
3.2秸秆还田的弊端
秸秆还田是秸秆禁烧后秸秆处理的最普遍的利用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将秸秆粉碎后撒入田地中,在自然条件下,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分解秸秆中的氮、磷、钾等成分,增加土壤肥力。但在众多地区实施过程中,出于南北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农作物品种种植的差异,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与难题。
3.2.1腐烂慢,影响插秧
秸秆还田分解慢,影响插秧效果。虽然秸秆腐烂后会产生丰富的有机质,有利于提高土壤质量,但现实是,秸秆还田后没有一两年的时间,很难充分腐烂腐熟,短时间内无法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养分。因此,农民只能依靠化肥等化学药剂加快秸秆分解和提升土壤肥力,帮助农作物生长。在秸秆被浅埋在土壤等待腐烂期间,不仅会影响新一轮作物的出芽率,还会妨碍农作物的根系下扎,如水稻秸秆返田后,在麦苗成长初期会造成麦苗因根系缺土而出现小范围枯黄死亡现象。又如,由于小麦秸秆返田短时间换种水稻,会出现水稻秧苗插种不实造成浮苗,容易出现秧苗死亡,需要再次大面积补苗的情况,这不仅仅是增加了农户的种植成本、也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与产量。
3.2.2病虫害增加
秸秆还田还会为害虫和虫卵提供安全越冬的条件,对下一季作物来说,增加了虫害隐患,不仅会对农作物的产量产生直接影响,还需要农民增加农药投入成本。大量未经有效处理的秸秆直接还田,可能成为某些真菌和害虫的理想越冬场所,增加了它们的存活率和繁殖基数。
3.2.3增加氮肥施用
秸秆还田会消耗土壤中的氮素。氮素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必要养分,但秸秆还田后,其腐烂腐熟过程需要消耗土壤中氮素。而为了避免土壤缺氮造成作物长势不良,农民只能增加氮肥的使用量,增加了农民的种植成本。
3.2.4污染河道
秸秆还田腐烂过程中,在灌溉或下雨后未充分分解的秸秆和其含有的营养成分(如氮、磷等)连同过量使用农药的残留流入附近的河道,由于有机物、悬浮物、色素以及微生物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水质恶化,使得水体呈现出褐色,水体中氧气不足,鱼虾死亡,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3.3其他处理方式的弊端
将秸秆从田间收集并运输到处理地点的机械、物流、人力成本较大,尤其是在地形复杂或偏远的地区,运输成本可能更为昂贵,其经济效益回报与繁琐投入成本严重不成正比。将秸秆转化为饲料、燃料或生物质能源等高附加值产品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不是每个地区都有条件可以实现。这些秸秆处理方式可能在短期内经济效益较低,在政府补贴不足或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民缺乏动力,反而加重了额外的经济负担。此外,秸秆转化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和销售渠道也是挑战之一。客观而言,其他秸秆处理方式对大部分地区都困难重重。
4、秸秆焚烧的作用
秸秆焚烧作为一种传统的农业处理方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农业文明的早期。在农耕社会,农民在收获作物后,为了快速清理农田,准备下一轮播种,焚烧秸秆是最直接且便捷的方法之一。这一做法简便易行,不需要额外的机械设备,且燃烧后的灰烬还能作为天然钾肥回归田地,每一次焚烧就会给田地的真菌带来一次消毒作用,秸秆焚烧故而在世界各地的农业社会中广泛存在。
4.1直接作用
秸秆焚烧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抑制杂草的生长,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秸秆、土壤表面和土壤浅层是病菌和害虫、虫卵的重要栖息地,焚烧秸秆可以直接有效地灭杀其中的病菌和虫卵,能够有效减轻农作物的病虫害。焚烧秸秆可以清理掉散落在农田表面中的大部分草籽,从而减少田间的杂草数量,降低农作物的生长竞争压力。秸秆焚烧后形成的草木灰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可以作为养分肥沃田地,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草木灰还可以消毒土壤,其碱性特质可以抑制某些病菌和害虫的活动,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4.2间接作用
4.2.1节约农耕成本
秸秆焚烧有利于节约农耕成本。就地在田间焚烧秸秆,大大减少了人力和物力的投入,避免了其他处理方式的成本。秸秆还田需要额外增加粉碎程序或大型耕田机器的投入,其他处理方式则需要增加收集、打包、运输等一系列程序,这些过程都会产生一定成本。
另外,对于急于进行下一轮作物种植的农民来说,焚烧是快速清理农田残留物的方法。它能够迅速为下一次播种或种植准备土地,缩短了农耕周期,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不仅如此,焚烧可以有效杀死害虫和虫卵,减少后续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概率,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化学防治,减少农药使用成本。另外,秸秆焚烧后形成的草木灰可以直接留在田地中,快速补充土壤养分,减少了化肥的施用,节省了肥料成本,在此过程中也减少了人力成本(施用农药和化肥)。
4.2.2保障粮食安全
秸秆焚烧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农药与化肥的广泛使用,作为现代农业提高作物产量、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秸秆禁烧后,病虫害导致农药使用量的增加,无疑加大了土壤的农药残留,对粮食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粮食作物在生长周期内过度依赖农药和化肥,虽短期内能显著提升产量与抵御害虫,却也可能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过量的化学物质残留,不仅直接影响食品的纯净度与营养价值,更可能渗透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长期摄入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可能引起慢性中毒、内分泌系统紊乱乃至某些类型癌症的风险增加,严重时威胁到公共健康安全。
农药与化肥的生产过程同样不容忽视。这一工业流程伴随着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污染、土壤酸化等。化学原料的提取、合成以及产品的包装运输,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有害物质的排放,对空气、水体和土壤造成一定的伤害,从而间接威胁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安全是国家和整个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口粮供应、质量安全,并提供足够的营养的基本要求,因此,粮食安全对于个人健康、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保障粮食安全需要政府、农业部门、农民、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增加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保护农田资源等综合措施。只有实现粮食安全,才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才能确保人们健康、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5、建议与倡导
面对秸秆处理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寻找两者间的平衡之道显得尤为关键,通过实地走访和田间地头调研,我们了解到焚烧和禁烧秸秆各有利弊,但总体来说秸秆焚烧利大于弊。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安徽省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淙祥等全国人大代表向大会联合提交了《关于逐步放开禁烧秸秆,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提出在坚持环保原则的同时,应逐步放开秸秆禁烧政策,以应对长期禁烧导致的农田病虫害加重、土壤结构受损、农作物产量下降等问题。
在综合考虑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民的实际需求等情况下,我们建议各地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秸秆处理方式,并有序、逐步放开秸秆焚烧。
5.1 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农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这意味着在秸秆焚烧管理上,单一的禁令难以满足所有地区的实际需求。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下中国的一个重要课题,秸秆禁烧未必就是符合国情和现实需求的最优政策,而秸秆禁烧政策本身也应接受民意和文化传承的审视。而支持在某些适宜条件下适度放开秸秆焚烧,并非是对环境保护的妥协,而是基于科学分析和实际情况的灵活应对。这既是传统农耕智慧的体现,也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因地制宜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将秸秆转化为富含经济价值的资源,包括但不限于肥料化、作物化利用以增强土壤肥力,饲料化处理服务于畜牧业,以及燃料化转型为清洁能源等,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
以苏州市常熟市支塘镇为例,支塘镇政府积极扶持养殖户,凭借辖区内特有的羊场的优势,将秸秆与有机质(羊粪)混合发酵,实现秸秆的肥料化应用,并回归田间以增强土壤肥力,促进作物健康生长。除此之外,支塘镇政府还积极引导种植户巧妙利用丰富的秸秆资源,开展赤松茸栽培项目,不仅为秸秆找到了一条高附加值的转化之路,更为当地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点,让每一根秸秆都能找到其增值的归宿。常熟市支塘镇政府在尝试秸秆再利用方面,不仅解决了秸秆处理的难题,更激活了乡村经济的内生活力,勾勒出一幅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新图景。
5.2 我们建议有序焚烧
我们建议,在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制定年度错开(隔年)焚烧,可以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制定2-3年放开一次焚烧,在这基础上开展有计划、分时段、分区域焚烧,确保秸秆焚烧流程标准化,规范化、安全化,从而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有效利用秸秆资源。
秸秆焚烧需要由地方政府主导,联合环保、农业等部门,制定详细的焚烧标准和操作流程,对包括焚烧时间、地点、方式等方面进行有序安排,错峰焚烧,严格控制焚烧废气统一、集中排放。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区域设立的秸秆焚烧点位需远离居民区、学校和重要生态区域,且具备良好的通风扩散条件,避免焚烧产生的废气长期集中,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监控焚烧过程,确保操作安全、环保。
另外,任何一项决策的部署、落地都离不开法律的支持,有序放开秸秆焚烧同样如此,政府需要制定法律法规明确焚烧的合法性和具体要求,以确保秸秆焚烧在指定地点、按照统一标准执行,确保焚烧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5.3 焚烧期间不作为考核指标
我们提倡,对秸秆焚烧期间的空气质量考核采取更加人性化和灵活的管理方式。秸秆焚烧短期内会对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但考虑到自然大气本身具备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我们建议参考春节期间的燃放烟花爆竹政策思路,暂时不对这一特定时段的空气质量进行严格的评价考核,以此来适度缓解环保部门、乡镇基层部门所承担的压力,同时也为地方治理提供一定的灵活度与喘息空间。这样的安排,旨在促进管理措施更加贴近实际,兼顾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的需求,实现二者的和谐共进。
5.4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生态循环农业是指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与加工业有机联系的综合经营方式,利用物种多样化微生物科技的核心技术在农林牧副渔多模块间形成整体生态链的良性循环,力求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优化产业结构,节约农业资源,提高产出效果,打造了新型的多层次循环农业生态系统,成就出一种良性的生态循环环境。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生态循环模式就是其中一种。
近几年,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包括:政府层面认识和重视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缺乏人力、资金的投入,从而制约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农业基础条件差、利润薄、风险高、效益不好,发展循环农业受到一定限制;在发展循环农业时,未能有效应用、普及现代先进科技,导致科技应用不广泛。
因此,在加强生态循环农业知识普及学习的同时,还需要加大政策扶持激励,对生态循环农业给予资金补助。加强科技创新,大力推广现代技术的应用,为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促进现代农业快速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