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近代革命史上,李大钊先生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他是高举火炬前行的英雄。火炬燃起的光亮让更多人看清了周遭的环境,看清了脚下的路,鼓起了前行的勇气,却也暴露了他的位置,给这个“先吃螃蟹”的人带来了危险。
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可惜,他早早受到了迫害,没能活着看到新中国的建立。不过,他的遗憾后来在他的儿子、孙子那里得到了弥补。哪怕是曾遭到中纪委调查的孙子也没有堕了他的英名。
李大钊和赵纫兰
李大钊和妻子赵纫兰这对夫妻,在很多人看来并不般配。他们一个是出国留过学的知识分子,一个是常年扎根农村、不识几个字又缠过脚文盲。但事实恰恰相反,他们是最合适的夫妻。
李大钊有后来的成就,绝对离不开他的妻子赵纫兰的支持。就连他们的孩子,也是在赵纫兰的养育下理解了父亲的“缺席”,晓得了大义,后来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行走在为国、为民的道路上。
单单就这一点而言,赵纫兰就付出了太多太多,她值得得到其他人的尊敬。李大钊和赵纫兰的长子取名为“李葆华”,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他们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中国革命的信心。
李葆华和李宏塔
1909年,李葆华出生在河北乐亭,那个时候,李大钊更多时间活动在天津一带,因为此时他还没有完成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学业。在李葆华4岁那年,这位父亲为了寻求进步,远赴日本留学,养家育子的重担又继续落在了赵纫兰一人的身上。
但赵纫兰没有丝毫怨言,她教会自己的孩子理解父亲、敬重父亲,在和李大钊通信的时候,也没有避开这个长子,总是要让他清楚父亲的动态,做一个能向父亲学习,一起保持进步的孩子。
正因为赵纫兰很好地扮演了桥梁的角色,这对父子没有因为距离变远而变得生疏。在李葆华心里,李大钊远走在外,并非不关心、疼爱他们,只是在国家、民族陷入危险境地的时候,总要有人挺身而出,能者更是要承担起更重的责任。
因此,等到李葆华到了12岁,终于和母亲一起来到父亲身边的时候,他很快地怀着儒慕之情,接受了父亲的理念,经他引领,开始了革命。
1927年,李大钊遇害后,李葆华强忍悲痛,经组织安排远赴日本留学,这一刻,他已经坚定了继承父志的想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葆华立刻返回国内,在上海开展了爱国救亡运动。即便是身临险境,他也没有放弃维护和人民的利益的行为。
新中国成立后,李葆华多次受到了组织的重用。建国初期,他担任水利部副部长,20世纪60年代更是成为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推动了安徽的发展,1978年,他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除了督促自己继续为国、为民做贡献之外,李葆华也没有忘记要推动自己的儿子也走上为民服务的道路。李宏塔作为李大钊的孙子、李葆华的儿子,在走上政途之后就受到了多方关注。
2005年李葆华病逝的时候,时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的李宏塔甚至遭人匿名举报,因涉嫌贪污遭到了中纪委的调查。但调查结果表明,李宏塔并没有贪污,相反,正是因为他非常正直、清廉,多年来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才会在这个时候遭到了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