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辛恬
大家好,我是辛恬,一名从业多年的法律人。
进入10月底,距离美国总统大选11月5日的时间越来越近,谁将入主白宫也即将尘埃落地。民调显示,特朗普和哈里斯的民调仍然非常胶着,变数仍然很大。
■美国大选分为几步?
各方最后的拉票环节也进入了冲刺阶段。
不久前,前任首富比尔·盖茨则为民主党候选人哈里斯捐赠了5000万美金表示支持。
近日,现任世界首富马斯克宣布,将提供至少7500万美金支持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并且承诺为签署了他支持言论自由和持枪权的在线请愿书、7个摇摆州的网友,每天随机抽中一个人发100万美金。
进入10月以来,特朗普支持率也在不断回升中,甚至不少人预测,其或许将再度入主白宫。
根据美国民调整合网站RCP「Real Clear Politics」数据显示,截止到发稿的今日,支持率已经仅差1%,差距不断缩小,甚至有反超的迹象。
我们身为超级大国,美国大选后的双边关系变化也影响着方方面面,也是吸引选民的关键。就在前几天,特朗普又重申其对华的强硬政策。
其在任那几年,中美关系就曾急速「恶化」,留学生签证政策堪忧,华人被严格审查进入实验室,华裔教授甚至被告上法庭。
就在9月,众议院还批准一项法案,旨在恢复在特朗普执政时期极具争议的「中国行动计划」。
近日,两位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带头,166名教职员工联名签署了一份反对开信,信中指出「严重重阻碍优秀人才流入美国,以及阻碍那些优秀人才留在这里。」(关于此事件谷雨星球近期也会出文章解读。)
所以,对于准留学生家长来说,最关注的莫过于——
如果特朗普再度上台,就目前他提出的施政纲领来看,对我们会有什么影响呢?
第一个任期做了什么?
今年6月,特朗普在接受一档播客节目访谈时表示:「从美国大学毕业,就应自动获得绿卡」。
主张最严苛移民政策的特朗普,此言一出引发了留学圈不大不小的震动。虽然旋即其竞选班子发言人就赶紧「打补丁」:不是所有毕业生,是指「为美国做出重大贡献、最有技能的毕业生」。
特朗普以「大嘴巴」著称,要理解其政策,除了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特朗普第一任时已为其政策打过基本样了。
他在任时大约发布过400多项行政令以「维护美国利益」,收缩移民政策。不仅修建边境墙欲堵住非法移民,同样也压缩了进入美国的合法渠道,如疫情期间突然颁发「旅行禁令」,搞得美入境执法机关自己都鸡飞狗跳。
■特朗普6月底的「绿卡承诺」在外媒引起了轩然大波
其中,对中国留学生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大约有这么几件。
驱逐网课国际生遭诉
2020年夏天,特朗普政府要求国际生要么回学校线下上课,要么被驱逐出美国。
影响的最大群体,当属中国留学生。当时许多中国留学生都已返回了国内(大学均已闭校,全部网课教学)。面对秋季新学年,全美高校尚在评估教学模式。哈佛、MIT则采取「线下、线上混合模式」,学生自由选择,并视疫情情况随时回归网课。
特朗普政府欲强迫高校全面重开,第一刀便砍向了国际生。
于是,哈佛、MIT领衔将联邦政府告上了法庭,全美几十所大学呼应。哈佛时任校长指联邦政府的做法「鲁莽且残忍」,MIT时任校长更在致全校公开信中霸气回应:「MIT就是你们(国际生)的家!」
这场官司在哈佛麻省起诉后仅8天,就以特朗普政府被迫撤回行政令而终结。
10043号总统令
特朗普任内出台了《禁止部分中国留学生和研究人员以非移民身份入境》,即10043号总统令,则是专门针对中国留美学者及学生的。
总统令以保护美国家安全为由,限制和禁止敏感专业持F签证(留学生)或J签证(访问学者)进入美国访学。
该政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敏感院校的学生、学者,赴美学习、交流变得极其艰难。
极端的更有留学生回国探亲,却不被允许再度入境,不得不中断学业。这项政策也没有因特朗普的下台而停止。这些年,一些中国留学生、学者,入境时被请进小黑屋、乃至被遣返的事例时有发生。
计划改革H1B、OPT方案
特朗普任内曾提出过改革H1B、OPT方案。
特朗普的H1B方案,是取消目前的抽签制,大幅提高申请门槛,对工作岗位、薪资待遇和学历要求设定了严格的限制。那些非STEM专业、或即使是STEM专业但在岗位及薪酬上不达标的留学生,都将不可能获得留美工作的机会。
后来,受政策通过需遵循的机制制衡,加之民主党的搅局,这两项改革都未能进行下去。
但是,如果特朗普重新上台,这两项方案会不会卷土重来呢?
现在谈他未来可能的具体政策为时尚早,但他的政纲则已相当清晰了。
要读懂他的政纲,有三个重要文件不容忽略,即7月刚通过的共和党新党纲、Agenda 47、2025计划。党纲以「号召」为主,但是后两个则特朗普个人色彩更浓、也更有详细的计划。
Agenda 47(议程47)
《议程 47》早在一年前就昭告天下天下,它是特朗普竞选的总政纲,「47」自然也是直指「第47任总统」。
根据他的竞选团队就Agenda 47发布的新闻稿,特朗普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解决」移民问题,大规模驱逐非法移民。还要发布行政命令废除「出生公民权」。
美国国籍法采取的是「出生地主义」,这一源于美国宪法第14修正案的权利,其重要性被认为是美国的「第二次立宪」。
「出生公民权」最初只属于欧洲白人移民的后代,华裔和一些族裔是被排斥在外的。华裔是通过百年前充满血泪的「黄金德案」,才争取到了同等的出生公民权。
历史在告诉今天,美国移民法的进程一直受到种族主义和仇外情绪的影响。
「2025计划」
这份由美国保守派核心智囊团撰写的长达千页的计划,被普遍视为第二任特朗普政府的施政蓝图。
虽然,特朗普为竞选之需,竭力撇清同这个极端保守团体的联系。但实际上,智囊团的核心成员都是他最狂热的追随者,包括第一任时的白宫幕僚长和6位部长。
该计划包括反对保护少数族裔的公民权利(包括继续修墙)、打击堕胎权、推动反移民政策和推动学校私有化等。
还有移民问题顾问米勒,他还经营着「美国优先法律」的MAGA组织、前司法部律师杰弗里·克拉克,至今他仍试图推翻2020年大选而面临被取消律师资格的处罚。
特朗普有句名言「You are fired/你被解雇了!」第一任时,政治素人特朗普深感「官僚系统」太不听话,而他的施政方略也粗糙、零乱。
这一次不同了,「2025计划」从思想、政策和队伍上都为第二任做了精心准备,智囊团的核心成员被认为会构成其政府的主要班底。
第一任时,特朗普欲将10043号总统令变成法案,终因推不动而饮恨。提出的H1B改革,也不了了之。这一次携自家队伍上任,这类提案会成为现实吗?
未来留学会遇到什么?
第一,只要中美关系不发生突破底线的冲突,留学的大门不会关上。
从美国方面来看,2022-23学年,全美高校共有100多万国际生,其中近1/3来自中国。文化交流、学术交流对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财富。
中国留学生更给美高校带来了实质的金钱收益。
国际生每年给美国高校带来逾450亿的财政收入,其中一大块且最实在的份额来自中国。更不要说,留学带动的附带消费,中国家庭的传统更是:孩子书读到哪里,家里最大的支出就流向了哪里。
美国高校无论是从多元文化还是现实的收入考虑,几乎都把中国留学生当作目标群体,连夏令营夏校都算上。
这笔账美国高校会算,特朗普政府不可能不算。况且,联邦政府对高校并无直接直接指挥权,即使对公立学校,顶多也是通过联邦资金间接影响,对如何招生和教学也徒唤奈何。
第二,全民留学的蜜月期不再,留学会是更个人化的选择。
每个留学生对未来留学应有个心理预期,当一个国家分裂对立,当民粹主义主义抬头,外国人首当其冲是遭针对的对象,尤其是当中国被视为头号对手的时候。
当年哈佛麻省能扳到特朗普政府,这几年高校的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社会的分裂同样衍生至高校,一波一波的抗议运动,令高校在政治议题上更加谨慎。
留学的大环境回不到曾经的蜜月时代了,留学会是个人化的选择。
但是,在一个依然靠法治运行的社会里,除却大环境,具体到个体留学,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谷雨荐书:康奈尔历史系教授的这本书讲了中美的第一次相遇,虽是百年前的故事,却也可以映射出中美现今的各方现状。
第三,STEM留学和就业仍有机会,但审查会趋严。
6月,特朗普为向硅谷科技投资大佬筹措竞选资金,接受了硅谷科技投资人的播客访谈,当主持人问他「你能向我们保证,能从世界各地引进最优秀、最聪明的人到美国吗?」
特朗普张口抛出了「大学毕业绿卡」。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硅谷、美国对杰出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的需求。美国劳工局一项统计也显示,未来十年间,美国将有几十万的STEM工作缺口。
但正如特朗普竞选团队发言人后来的「补正」,即使「最有能力、对美国贡献最大」的人,也将「附加最严格的筛查」。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因其多元和包容曾吸引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如果包容和多元不再,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仅以「工具人」的设定来吸引人才的政策能走多远呢?
第四,本科、文科留学受影响较小,但意/识形态的干扰会趋显性。
就留学本身而言,本科及以下的留学,被认为是「学生」,无论文理科都不会太受影响。
研究生往上,则会被认为是研究者、即能产生实际研究成果的人,在科技领域、尤其在AI等中美竞争白热化的敏感领域,必然会受到限制。
哪怕不是特朗普上台,哈里斯上任的话,前不久拜登政府美国副国务卿坎贝尔更是公然声称:「让中国学生学文科,理科留给印度学生」。
虽然,就留学而言,文科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但放在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大背景下看,坎贝尔的言论以意识形态站队已昭然若揭。
就在美国时间9月11日,众议院通过批准了一项法案,该项法案旨在恢复在特朗普执政时期带有争议和歧视问题的「中国行动计划」。(关于此事件谷雨星球近期也会出文章解读。)
所以,哪怕特朗普真的上台了,第二任就一定不会烂尾吗?第一任时造的边境墙不就成了美眼下最大的烂尾工程了嘛!
最后,身为一个留学生家长,自然也会面临着诸多焦虑。
我的经验是在刷社交媒体之余,推荐读一读历史:历史不是抽象的,它依然在今天的生活中,才能冷静地自处,走出自己的路。
本文授权转载自“谷雨星球”
邀你一起做内卷下的教育长期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