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对话系列|与一所学府共同成长, 是一种怎样的独特旅程呢?

教育   2024-12-10 15:16   上海  

对话系列

SINCE 1998


廿六春秋,薪火相传

桃李芬芳、芝兰满庭

在协和教科这片热土上,目光所及皆是知识的滋养,耳畔回荡尽是智慧的启迪。

作为协和教育开办最早的校区,协和教科砥砺前行的二十余载,正是出类拔萃、卓尔不凡的师生团队携手共创的璀璨时光。卓越的教学模式与优异的升学成绩背后,“融合中西 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早已深深根植于协和教科人心中。









对话系列

校长:李春燕

对话人:京领


与一所学府共同成长,

是一种怎样的独特旅程呢?

它是青春的播种,是收获满园桃李的芬芳。 

自1998年大学毕业,李春燕便加入了协和教科,与这所新兴且充满远见的学校一同扬帆起航。





您如何理解学校的办学使命和愿景呢?学校的理念和文化在实际办学中有哪些体现?

协和这艘航船的有力支撑以及兄弟学校的丰富经验,是帮助协和教科树立自己教育理念的沃土。在经历无数次深入研讨之后,教科在秉持“德至真善,学贯中西”的校训之下,确立了“融合中西,和谐发展”的特色定位,站稳中方立场、吸收外方课程优势,融合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文化的和谐共融,这些都成为教科的立校之基。我们坚持“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为学生们打开多元发展的大门,也获得广泛社会认可和声誉。

 

在学术成绩之外,教科也非常注重校风、学风、教风的建设,在这里,你可以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能接触国际前沿动态。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立中华之根,开融合之风,在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的前提下,学生焕发出蓬勃生机。教科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道德人格健全、个性特长鲜明、学科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有人际交往及中英文双语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探索中西教育融合的道路上,学校是如何应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挑战和冲突的呢?


文化有差异,却没有高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能迎来百花齐放,万象更新。在面对不同文化的冲突和碰撞时,我们秉持开放包容,协力同心的工作理念,以沟通协商为前提,达成文化理解为目标,不断在磨合中前行。首先,我们组织了中外校长联席会议,让中外校长能够面对面地讨论学校的管理事宜,这样不仅能够增进相互理解,还能共同制定出更符合多元文化背景的决策。

 

其次,我们开展了跨部融合教学研讨,让中方教师了解国际课程的优势,如项目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同时让外方教师了解中方的新课程素养目标导向,共同进步,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我们还实施了课程共享计划,共享外教课程资源,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加强了必修课程的检核。同时,我们还共享了国内升学考核资源,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准备未来的升学考试。

 

学校实施推行教师协调互利制度,中外教师可以在不同的角色中协调合作,无论是作为课程导师、教学任课教师还是培训研修教师,都能推进各部教师之间的协调,实现资源的最优化。

  

通过这些教学方式的变革,我们以和合共生的协调推进融合特色发展,不断调整学校教育生态,以积极创新与灵活适应的策略,有效应对并成功迎接了新课程的各项挑战,展现了卓越的教育应变能力和教学实力。我相信,在未来这些智慧性的创见,也能让学校在良性互助的融洽关系中,不断得到成长与发展。


在伴随着协和教科成长的这么多年来,您认为校长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

做校长之前,我认为首先要认定自己是一个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和学校一起成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是根基,自我发展是给养,只有不断精进业务,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我们的教学才能保持活力。而作为管理者,我认为向外延伸,向内生长才是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只有不断更新视野,紧跟时代的步伐,提升自我内驱,拔节生长,才能确保学校与时俱进。

 

在教师岗位上,我一直保持一线教学的经历,即便后来作为管理者,承担各项管理任务,我仍然坚持了多年的毕业班教学工作,保持教学的热度,这为我之后成为校长积累了更多与教师共生的共情力。在管理方面,我致力于课程设计、科研管理以及团队引领等工作,协和教科的第一个三年规划和学术委员会的筹备,都是我们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

 

学校的发展需要教师的专业成长,也需要管理者的引领。我相信,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真正意义,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发展方向。无论是对学生、老师还是管理者,这一点都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非常注重青年教师培养,请您谈一谈学校是如何为教师创造成长空间的呢?

在协和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我们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重要着力点。我们坚信,中西融合的教育理念能够极大地拓宽老师们的视野,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磨砺机会。这样的开放和谐的育人环境,正是我们教师团队持续获得发展动力的源泉。

 

首先,聚焦“教学新问题,教改小巧思”,学校每学期开设特色各异的教师工作坊,名师成长课堂,帮助教师更新知识,提升自我,鼓励教师在同伴互助中提炼经验,通过协作共生改进教学行为;

 

其次,依托集团办学优势,借助集团星计划、跨校区教师专业发展,社区共建、特色场馆等集团、社会资源,聚焦特色项目开发,教师们在“博物馆课程”“古美社区商业圈建设”“厨余垃圾堆肥处理”“淀浦河治理策略”等各类项目式活动的开展中发挥引领作用,以兴趣为出发点,以专业能力为支撑,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并且,学校聚焦创新实践,通过课题引领、科研助力,促进教师精进业务。“新时代教师职业素养研究”、“校长领导力下的教师专业成长之路”、“广域资源开发的教师培育路径”、“中西融合视域下的青年教师素养提升”......各类教师培育项目在学校的助力孵化中,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坚实之路,教科每年保持近20项市区级课题申报立项,成为科研立校的重要基石。

 

此外,协和教科也致力于向外辐射,扩大对青年教师培养的影响力。教科现有中高级职称教师60余人,区级骨干及骨干后备教师近30人,每年输送市区级名师基地、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基地学员若干,为协和教师成长注入新的活力。仅2020年到2023年间,教师个人荣获国家级奖项19项,市级82项,区级151项。我也有幸成为其他学校几位青年教师的指导老师。在协和的引领和支持下,这些青年教师逐渐成长为区级的骨干教师,这是我们共同的骄傲,也是协和教育力量的体现。

 

作为校长,我认为,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不仅是他们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部分,更是学校整体教育质量提升和社会价值实现的关键所在。协和学校始终坚持的理念是,教师的成长不仅仅依赖于个人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看我们如何通过培养和发展教师,使他们能够为社会、为他人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既是我作为校长不断探索的教育意义所在,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目标。


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进步,最终将深刻影响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您提到的学校坚持“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体现在哪些方面?

我们强调“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的教育,没有最优秀的人生,只有最幸福的人生”。学校追求的是适需发展、适性扬才,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我们采用“隐性分层”策略,利用“学分制”“成长银行”“4C之星”等多手段帮助学生搭建自我发展的阶梯。A层学生就注重打造自主探究空间,强化任务驱动模式;B层学生强调情境创设,合作学习;C层学生细化阶段目标,设置平缓坡度,强化课后个别化辅导。我们希望通过帮助学生搭建自我发展的阶梯,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尊重、适宜发展。同时增设个别学科“专家门诊”、“解忧秘箱”等助学板块,不仅为学生解决拓展学习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更为学生养成反思自我,主动发问的探索精神。

 

除了学术成绩,我们也注重学生能力的多元发展,通过多元的评价体系和活动平台,大力发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比如跨学科项目式活动“文化行走之旅”开展,在旅游导览图、旅行“视”界video、文“创”万象等活动中,让学生展现自我。

 

学校既关注学生们个性的异同,也关注他们在不同阶段的成长状态和未来的规划。学校将生涯规划课程分为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联系、毕业项目三个部分,每月都开展“与导师同行”活动周项目。学生在学科导师、生涯导师、心理导师的“全导培育”支持之下,不断探索个人兴趣,规划职业方向,并对自我、对社会、对世界形成更深入的理解。


SUIS JIAOKE

开放活动预约请添加上方老师微信咨询了解


2

0

2

4

Welcome



学校公众号

  请扫码关注



视频号

 请扫码关注



抖音号

   请扫码关注



小红书号

   请扫码关注



上海闵行区协和双语教科学校
办学理念:融合中西、和谐发展 校训:德至真善、学贯中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