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杨氏山东快书义校首任校长、著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杨明扬逝世

时事   2025-01-13 16:56   河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5年1月11日22时19分,著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教育家杨明扬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4岁。杨明扬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与新乡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离世让曲艺界深感悲痛,失去了一位德艺双馨的大师。

“从战场到书场,钢枪换铜板初心不改;从舞台到讲台,义校育新苗挚爱无声。恪守古训,谈天说地论公道自在人心;且铸新鼎,遍树桃李白发翁曲坛蜚声。”

杨明扬,男,1931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曲协山东快书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山东快书宝珠研究会终身理事,新乡市曲艺家协会终身荣誉主席,新乡市杨氏山东快书义校首任校长。1993年,杨明扬和儿子杨建国共同创办山东快书家庭义校,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传授曲艺表演和创作,免费教学,无私奉献。近三十年来,培养了三千余名学员,为曲艺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和赞扬,曾荣获“新中国曲艺五十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河南曲艺特别贡献奖。

德艺双馨美名扬——记著名艺术家杨明扬

闲言碎语不多讲
咱把一个老兵的事迹叙端详
他身残志坚做贡献
德艺双馨美名扬


战争洗礼

杨明扬,1931年农历11月28日出生在山东聊城,1948年2月参军,在华东野战军七纵队二十一师担任爆破员,他身子灵活,反应机警,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冒着枪林弹雨炸碉堡,运弹药,先后打过潍坊、泰安、曲阜、泗水、兖州、济宁、济南等城市,淮海战役中,在攻打双堆集战斗时光荣负伤,左腿僵直,落下终身残疾。

每当提到这段经历,他都显出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而提到自己的伤残,他把它看得很轻很淡,总是说,咱这点伤痛算点什么,和失去的战友相比,咱算幸运多了,每说到自己的战友,他都热泪盈眶,战友们的面孔一个个在眼前浮现,老班长、大个刘、“土豆”、“兔子”、柱子……他忘不掉他们。

1950年,杨明扬被分到冀鲁豫荣军管理局,在这里第一次从留声机里听到山东快书《武松打虎》《大小姐翻身》当时激动不已,一下子被这种独特的艺术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便和山东快书结上了缘分。因为小的时候他就喜欢说说唱唱,在家乡聊城,无论大人小孩,谁都能哼上几句,古运河流经这里,不仅给聊城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同时也给它带来了文化上的繁荣,各种民间艺术在这里交融,繁衍发展,给这块古老的土地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杨明扬开始如饥似渴地跟着留声机一字一句地背段子,闲言碎语不要讲,单表好汉武二郎……几个月下来,竟背会了十几个段子,词儿会背了,单打板成了一个问题,因为在留声机里只能听声而没办法看到铜板的拿法,节奏的打法,更谈不上动作表情眼神等等的有机配合了。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遇上了山东快书一代宗师高元钧,这才使他真正走进了山东快书的艺术殿堂。




拜师学艺

1953年,杨明扬调入河南省民政厅工作,当时民政厅的办公地点在河南开封。有一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到开封第一军慰问演出,杨明扬被邀前去观看,在这次慰问演出中,压轴的节目就是高元钧表演的山东快书《武松赶会》和《一车高粱米》,杨明扬身临其境,眼界大开,深深感受到了山东快书的魅力,不由地连声赞叹:太好了,太好了,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演出结束,杨明扬兴冲冲地来到后台,见到高元钧迫不及待地说明来意,提出要学山东快书,高元钧满口答应:行呀,行呀,我教你。

杨明扬没想到高元钧答应的这么爽快,继而又怯怯地说:我的腿有残疾,走起路一瘸一拐的,你这么大名气,收我为学生,不怕丢你的人吧。高元钧听后严肃地说:你这说的是啥话,这有啥丢人的,你这是为革命负伤,光荣啊,现在我就教你,你就是我的徒弟。

杨明扬激动地就要口头行大礼,高元钧慌忙制止:鞠了躬就行了,咱军人不兴那一套。于是,杨明扬拜在了高元钧的门下,成为高派山东快书第一代传人,从此,当嘀咯当,当嘀咯当,清脆的铜板声伴随他走过春夏秋冬,走过军营、矿山、机关,学校、田间地头……



难忘的演出

1958年,省民政厅成立荣军演出队,杨明扬任队长,演出队都是由伤残军人组成,他们训练刻苦,个个身怀绝技,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演出队成立之后,在河南省政法干校礼堂进行了首场演出,整台晚会有歌舞,有曲艺,内容丰富多彩,扣人心弦。时任内务部长的谢觉哉观看后,走上台去,握住杨明扬的手连声称赞:你们的表演很感动人,谢谢你们。一个名字叫张文喜的演员只有一只胳膊一只腿,手拿一把二胡上台了,只见他在凳子上一坐,左手拿着二胡,头往下一弯,用一只脚夹住弓,脚手配合,一曲动听的《二泉映月》在一拉一伸中流淌出来。

第二个登台的演员人称“独一指”,他是从抗美援朝战场上下来的伤残军人赵文礼,两趾被冻掉,一只手被弹片炸飞,另一只手也被炮弹崩掉了四个指头,独独剩下一个大拇指,就是这样只剩下一个大拇指的钢铁战士,往台中央一站,先竖起了这唯一的大拇指,台下顿时掌声雷动,掌声过后,“独一指”用这一个大拇指和半截胳膊夹住一支毛笔,画出了一架喷气式飞机和一辆坦克车,最后饱蘸笔墨,用力写下“打到美帝国主义”,台下再一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紧接着是海涛般的口号声:打倒美帝国主义,解放军万岁。

每个节目演完之后都要拉上大幕,然后准备下一个节目,拉大幕的也是一名残疾军人,只有一只胳膊,显得很费力,在漯河市演出时,台下坐着的市委书记看到后,马上起身来到台上帮着拉大幕,紧接着县长拿着水瓶茶杯跑到台上为演员倒水。

在这次首场演出中,杨明扬表演了山东快书《大小姐翻身》《大老王剃头》,两个段子一悲一喜,悲喜交加,既催人泪下,又让人开怀大笑,显示出了过硬的表演功底。在新县演出后,老大娘紧紧拉住演员的手就是不让走,恳求着:留下吧,留下吧,再给我们多演几场吧。许昌市的年轻姑娘看过演出后拿出手绢咬破手指写下血书:解放军,我要伺候你一辈子,表达了爱慕之情。杨明扬被深深地感动了,深深地感到了大地的博大胸怀,大地的淳朴厚远。无论任何艺术,只有扎根土地,扎根人民群众之中,才有无穷无尽的生命力。讲到动情之处,杨明扬总会高声朗诵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眼里总含着眼泪,因为我这土地爱得深沉。



举起“义”字大旗

1993年初,高元钧患病住院,杨明扬到北京军区总医院前去看望,高元钧拉住他的手说:“名扬,山东快书不能丢呀。”

 “不能丢”杨明扬回答。高元钧接着说:“能不能在你们新乡办个快书学校呀?”杨明扬犹豫了一下说:“等条件成熟了我一定办一个快书学校。”高元钧动情地说:“等学校办起来,我去给你教课。”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仅过了一个多月,3月3号,高元钧不幸去世。杨明扬悲痛欲绝,在北京参加完师父的追悼会,之后回到家里。在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副团长刘洪滨(他不仅是杨明扬的师哥,也是杨建国的师父)的筹划下,和儿子杨建国尽快兴办一所快书学校,在刘洪滨老师的指挥安排下,建校所遇到的场所、资金、师资、生源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本着因陋就简自力更生,充分发挥大家智慧都先后得到了解决,实现了师父的遗愿,更使“快书可不能丢”这句听似平淡却重似千斤的一句话。体现了对曲艺界的一种鼓励,对快书传人是一种巨大的鞭策。没有教室就把二儿子的房子腾出来作为教室。

教室问题解决了,桌椅板凳,笔墨纸砚,教材水电等等费用都有自己和三儿子建国掏腰包。更为重要的是要办的这所学校,实行义务教学,业余授课来教授山东快书,重德尊教,奉献育人,举起了“义”字大旗。

 1993年12月13 日正式成立了杨氏父子山东快书义校,当时已九十四岁高龄原中国曲协主席陶钝得知后深受感动,亲笔题写了校名。中华山东快书研究会送来条幅“义校甲天下,华夏第一家“给予很高的赞誉,肯定“义”校是山东快书发展史上值得记载的事件。中华山东快书研究会会长刘洪滨,以及杨明扬众多师兄弟们为义校的成立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无私地来义校讲课,伸出援助之手,他们纷纷表示,每来到这里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和感动。

辛勤耕耘百花丛,桃李满天夕阳红,有耕耘就有收获。下面简单罗列一些数据足以证明义校的成就和辉煌,如今的义校培养的学员已达1800余人,最大年龄85岁,最小的只有4岁;其中全军大赛中特等奖一名,一等奖9名;全国曲艺大赛牡丹奖一等奖43名,有32名学员被部队文工团特招为文工团员,中央和省市电台先后50余次播出义校90名学员的演出节目,《解放军报》《曲艺》杂志《河南日报》《大河报》等60余次登载有关义校文章。

河南已故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小岳当年来到义校之后,不由地感慨的说;地方虽小,名气却大。不简单啊,方寸之地尽生辉。杨明扬也因此获得中国曲协颁发的“新中国曲艺五十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



一个勤奋的人

如果你到过杨老的家,就会发现家中没有入时的电器、高档的家具和各种各样的工艺摆设,有的是大大小小的老式木箱,里面装着手抄的稿件和各类资料。今年,杨明扬已八十一高龄了,他每天清晨六点钟准时起床,起床后顾不上洗漱就钻到自己的书房整理资料,抄写段子,忙得不亦乐乎,用他的话说,自己的时间老不够用,接打电话、接待访友、义校的事、家里的事、休养院的事以及社会活动、单位邀请等等都等着他办。

老骥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学习,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上发表曲艺作品、文章三百多篇,尤其在山东快书小段上的创作有着突出贡献,和儿子一起整理出版了《杨氏父子山东快书小段集》该书由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入了二百二十一篇作品,每个段子都贴近生活,反映实际,主题鲜明,幽默风趣,结尾出乎意料,有些段子在舞台上成为常演的节目。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快书小段作为一种样式日趋完善,艺术上进入了一个成熟期,填补了山东快书在小段创作上结集成书的一项空白。

杨明扬除了在山东快书创作方面有很大成就,在民俗研究上也颇有造诣。经过多年的整理,搜集编撰出版了《民间俗语》一书,该书由海燕出版社出版,书中对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对许多民间俗语都有准确生动的描述和深入浅出的评说,表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力和专业,该书荣获新乡市政府、河南省社联中国民协和中国文联先后颁发优秀成果奖。



 一个勤俭的人

杨明扬生活简朴,待人热情、谦逊礼让、作风正派、生活简朴、乐观豁达,对吃穿住用没有过高的要求,一些名牌服装流行的东西与他无缘。到他家里做客,见桌子上放一根铁丝,铁丝两头弯成个大半圆状,好奇,问,这是干什么用的,他笑而无语,然后拿着这个铁丝背过去从脖子后面插进去上下拉动,啊!痒痒挠,纯手工自做。我说买一个痒痒挠也不值几个钱。回答:花那个钱干啥,我这一个钱不花,比买的痒痒挠解痒。跟他上街,他总是盯着路面,路面上的螺丝帽,各样的衣服扣子,回形针钥匙等等他都捡起来放好,他说这都是宝贝呀。问,什么宝贝?回答:有的纸盒翻过来就能当卡片用,有些白纸一个字都没写,可惜了,拿回家都能记点东西,如果幸运的话,还能淘到一杆圆珠笔(都跟学习有关),所以,在他家里特制了一个木箱,他称之为百宝箱,打开,果然五颜六色,多姿多彩,有螺丝帽,水泥钉,塑料瓶,旧笔帽,水龙头,半张纱布,一截铁管,针头线脑应有尽有,他说这些说不准啥时候都能用上。听他家里人说他还曾积攒了大半塑料袋香烟的过滤嘴准备做枕芯用,儿子们知道后坚决反对,说这些用过的过滤嘴枕在头下对身体有害呀,这才作罢。学校贴标语,打面浆往墙上粘贴,完毕后,还剩小半碗面浆,准备洗掉扔了,他这次坚决反对,从家里的“百宝箱”里找出一个玻璃瓶,把浆糊装进去,谁知没有采取防腐措施,几天之后浆糊出毛,只好扔掉。前几年去旅游,旅行社发一小红帽,上面还印有旅行社的名字,他爱不释手,高兴得不得了,戴在头上一戴就戴到了今天,开会,讲学,散步,走亲访友他都戴着他,小红帽成了他的一个标志性服饰,学生们都笑言:杨老师,旅行社给了你多少好处,你免费为他们做了这么多年广告。



 一个谦虚的人

杨明扬平易近人,为人谦虚,绝不居功自傲,义校成立十周年时举办了庆祝大会同时召开了杨明杨从艺五十周年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领导和艺术家们云集新乡,前来参加祝贺,杨明扬忙得不可开交,见到每位客人都要长谈一番,见到一个多年未见的学生拉到会议一角坐下问寒问暖,问长问短,谈的津津有味,这一问不要紧,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地点,会议马上就要开始,就是找不到主角,急得主持人里里外外乱跑,最后发动大家找人,恨不得张贴寻人启事,按预定开会时间已过了一个多小时,这才有人发现会议的墙角坐着主角正低着头和外地学生窃窃私语,众人这才松口气,拉住他就往主席台上坐,杨老师说,就坐在这吧,主席台上他们坐,他们才是主角呢,没有他们就没有咱这个义校,会议结束照合影像,他也是坐在边上,中间空着让外地的艺术家们坐。

这一次写这篇文章,我说,杨老师,我把你写成一个勤奋的人,一个勤俭的人,一个谦虚的人……他马上打断说,不要写那么多一个了,我只是一个兵,一个普通的老兵,为民服务,其乐无穷。行文至此,我也衷心地祝愿我尊敬的杨老师老有所乐,其乐无穷。

来源:济南时报、山东快书
新乡日报视频号上新啦!

了解更多

欢迎关注新乡日报视频号


别跑空!新乡这一景区今日起闭园

【系列评论之二】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切实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原创文章版权属新乡日报官方微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701


|总监制:张   哲

|监   制:王高峰

|主   编:董文胜

|责   编:张   芳

|校   审:杨   璇

|美   编:韩   雪

分享

点赞

在看


新乡日报
新乡日报社官方微信公共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