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新乡市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十条”发布暨项目合作集中签约之际

时事   2025-01-10 08:02   河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658米,这是卫华集团制造的世界首台智能化竖井专用超高扬程门式起重机的起升高度。


1918万元,这是中原农谷小麦新品种郑麦“918”的“身价”,刷新我国小麦单品种转让价格纪录。


-120℃,这是新飞制造的世界首台制冷温度突破空气制冷超低温冰箱的温度。


51%,这是知微医药小分子抗癌创新药TM471—1临床试验中,首例病人服用最低剂量不到两个月,淋巴结病灶减小的幅度。


从大国重器到农业“芯片”,从高端制冷到抗癌新药,一批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在新乡竞相涌现,成为这座科教之城创新高地的鲜明标识。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眼现代化新乡建设全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强省、科教兴省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强力推动政府、高校、企业三端发力,助力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链。


这场新乡探索实践,为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难题,探新路、作示范。


(一)

多年前,提及新乡,外地人会脱口而出“新飞”。现在,新飞振翅高飞,新乡的新名片越来越多、越来越靓。


校企合作签字仪式现场 

看高校院所——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河南科技学院、河南工学院、新乡学院等12所高等院校,中国电科集团第二十二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等4家国字号科研院所,以及13万余名科技工作者,扎根新乡、奉献新乡。新乡成为河南高教名副其实的“第二城”,在中西部地区同类城市中拔得头筹。


看高端平台——从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到抗病毒性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从神农种业实验室、平原实验室到中原再生医学实验室、中原智能医学实验室,从河南省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到河南省医用防护用品中试基地,从省医学科学院新乡基地挂牌运营,到省中医药科学院新乡基地获批建设,新乡已拥有4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26家国际联合实验室、3家省实验室、5家省产业研究院、5家省中试基地,各项创新指标稳居河南前3位。可谓鲜花着锦、阵容赫赫。

看高新产业——从全国老工业基地走来,今天的新乡,产业基础雄厚、体系完备,拥有35个行业大类、124个工业中类,规上工业企业2134家,高新技术企业880家,装备制造、食品制造、轻纺、生物与新医药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基因工程、氢能储能、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抢占时代风口,111家企业的148种产品的产能、产量、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

企业创造财富,高校创造智慧,政府创造环境。一场以中原农谷建设为引领,推进产教学研深融合、大合作、共发展的创新实践拉开大幕。


(二)

资源独特,优势突出,基础良好,需求旺盛。新时代校企校地合作,何以加快推进?


市委组织部把推进校企校地合作作为人才工作的突破点、组织工作的创新点、服务大局的着力点,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市委人才办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成立工作专班,反复调研论证,征求意见建议,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校企校地合作的若干措施(试行)》,提交市委常委会会议进行研究。从去年秋天到冬月,多轮校企座谈会、对接会相继召开,搭建交流互动、深度对接的平台。


组织、教育、科技、工信、财政、金融、人社、卫健、文旅等部门立足自身职责,围绕政策支持、环境优化、生态营造,促进科教资源、创新要素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精准匹配。


各高校院所发挥特色优势,围绕区域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学科设置,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全力供给创新成果,推动创新成果就地转移转化。


在政校双方有力推动下,链主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积极对接高校院所资源,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高校实验室

高校即实验室,企业即创新场,城市即孵化器。去年10月,中原再生医学实验室、中原智能医学实验室分别在新乡医学院、河南科技学院组建揭牌。新乡医学院党委书记任文杰认为,省实验室获批建设不仅为学校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更为广阔和坚实的平台,还将成为引育人才的创新高地,有利于形成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学生参观3D实验实测中心

“学校抢抓机遇、用好政策,发挥产教融合的系统性牵引作用,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供给—需求—供给’闭环,促进企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精准对接、要素全方位融合。”新乡学院校长王孝俊表示,该校与红旗区政府共建全省首个3D打印产业园,与企业共建7个现代产业学院,申报并获批“增材制造工程”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外专业,成为全国首家开办3D打印本科专业的高校。


(三)

目标明晰,资源丰厚,平台一流,重在转化,要在推进。


“四个转化”,集成发力——
高校学科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2024年,“8+17+N”产业链群规模占全市产业比重超过80%,五大传统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总数均居全省前3位。

企业技术难题转化为高校研究课题。分专业征集高校人才培养和专家团队供给清单,分行业征集企业项目研发和技术服务需求清单,分领域征集创新主体科技成果和概念验证转化清单,目前已征集高校科技成果供给335项,企业各类需求174项,80项实现精准匹配。


高校科研项目转化为企业创新成果。在“新八条”加持下,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蹄疾步稳,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融入产业链。


企业生产车间转化为高校实训基地。从委托班、学徒班、工匠班到校中院、院中校,从教学、实训、研发到创新、创业,一体化、共享型的协同育人平台加速落地,构建了“入学即入岗、专业即产业、毕业即就业”的新型培养模式。


“五项机制”,步步推进——

在科技攻关方面,建立企业出题、政府立题、科学家答题机制,一批核心技术得以攻克,一批重大成果相继呈现。拓新药业发布“核苷类系列产品”需求,河南师范大学第一时间“揭榜”,实现科研成果快速产出和就地转化。“新飞制冷”与西安交大合作开展“逆布雷顿技术应用开发”,破解了“超低温制冷技术”关键技术难题。

在科技指导方面,建立科研人才担任科技副总指导机制,每年从高校遴选和推荐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担任企业科技副总,推动人才培养、产业升级、协同创新在企业一线落地。不久前,49位高校院所专家奔赴我市多家企业,助力科技攻关。

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产教融合一体化育人机制,依托项目制、校中院、特色班等方式,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河南工学院、新乡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校与我市100多家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每年为企业培训技能人才5000多名。

在沟通对接方面,建立校企校地合作沟通对接机制,依托市人才集团、企业家联合会,坚持线上线下协同,建立校企合作对接信息服务平台,搭建企业需求侧和高校供给侧合作桥梁,实现信息及时沟通、供需高效匹配。

在统筹联动方面,建立校企校地合作统筹联动机制,成立校企校地工作专班,开展活动对接,收集合作项目。今天,备受关注的新乡市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十条”发布暨校企校地项目合作集中签约活动正式举行。

众力并,则万钧举;群智用,则庶绩康。今天之新乡,校、企、地融汇为强大创新综合体,爆发出非凡力量。


合作的领域在扩展,目前,90%以上的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新型化工、现代食品、起重装备、纺织服装、现代家居等传统产业焕发勃勃生机,生物育种、生物医药、先进膜材料、航空发动机润滑组件、防摇摆智能控制起重机、碳化硅高功率芯片等方面引领行业风骚。


合作的层次在提升,我市不仅立足家门口的高校院所,而且积极走出去,真诚拥抱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上海交通大学与市政府共建生物医药创新中心,与浙江大学医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新乡医学院合作共建新的医院,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共建的生物育种欧洲研发中心挂牌运行,中原农谷建成世界一流的智能温室和人工气候室。


合作的成果在刷新,2024年,33项成果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主持完成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1项,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自然科学奖获奖数量全省第1位。这一年,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登记首次突破100亿元,这也是增幅连续超过30%的第3年。这一年,新乡在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中居第67位、上升4个位次。这一年,新乡跃居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榜第66位、上升11个位次,居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第72位、上升14个位次。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合作共创辉煌。在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中,教育夯基础、科技来引领、人才作支撑的新乡,定将书写更新更美的恢弘篇章!


往期推荐


安罗高速上跨新兖铁路特大桥梁“完美转身”

忆往昔峥嵘岁月 看今朝薪火相传——新乡中院举行干警荣誉退休仪式

超有爱!牧野区联手各界打造“舌尖上的敬老情”

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原创文章版权属新乡日报官方微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701


|总监制:张 哲

|监 制:王高峰

|主 编:董文胜   

|责 编:刘伟佳    

|校 审:杨   璇

|美 编:韩   雪 

分享

点赞

在看


新乡日报
新乡日报社官方微信公共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