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苑趣谈】庆祝上影厂建厂75周年,细数上影厂不同年代的电影片头厂标

文摘   2024-11-16 22:00   安徽  

今天是上影厂建厂75周年生日。75年来,上影厂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9年11月16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下午2点在原“中电”一厂举行了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典礼。厂址位于梵皇渡路(万航渡路)618号,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电影制片厂,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上影厂首任厂长是于伶,副厂长是钟敬之。1950年,上影拍摄完成了建厂后第一部故事片《农家乐》,195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合并了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由多家公私合营和私营公司组成)。期间,上影创作了一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优秀影片,《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鸡毛信》《铁道游击队》《家》等影片,同时摄制美术片、科教片和译制片。为新中国电影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建国初期上影影片中的厂标符号是黑白的工农民塑像,在上影厂前面加“中央电影局”字样。

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摄制完成,从此上影厂进入了彩色片时代,但那时彩色片数量很少,绝大多数电影还是黑白片,印象中只是极少数片拍成了彩色片,如《不夜城》等,这一时期厂标去掉了“中央电影局”字样。在55年后,还短暂出现了没有工农兵形象的厂标,只有“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几个字样,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哪些片中出现了这种情形。

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组成上海电影制片公司,1958年转为成立上海市电影局,均由袁文殊担纲负责。下辖江南、海燕、天马3家制片厂和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译制厂等。

江南厂厂长是应云卫,阵容强大,但没有设计出专门的厂标符号,只有“江南电影制片厂”几个字样。海燕厂厂长为沈浮,天马厂厂长是陈鲤庭,这两个分厂的厂标图均是深色背景下的汉字字样,其中天马厂字体用正楷,海燕厂字体是草书繁体字,各具特色。此时的上影厂,呈现了“三厂鼎立”的局面,创作景象空前繁荣。不久,撤销江南厂,上海电影制片公司改建为上海市电影局。这一时期先后拍摄了《护士日记《羊城暗哨》《秋翁遇仙记》《女篮5号》《聂耳》《万紫千红总是春》《林则徐》《红楼梦》《枯木逢春》《舞台姐妹》《白求恩大夫》等优秀影片。

1973年后,海燕厂(当时名为红旗电影制片厂)和天马厂重新合并,这时厂名重新恢复为上海电影制片厂,厂标图样重新修改,还是工农兵形象,但三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关注新时期电影的友友对这一时期的图标非常熟悉,我们看到的《火红的年代》《苦恼人的笑》《天云山传奇》《庐山恋》《巴山夜雨》等片都是。

从1981年开始,上影厂厂标又开始变化了,在一块项链形状的图中镶嵌了“上影”字样,字体为篆体,底色是绿色,周围是闪亮的星星,图上的下方写有“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繁体字,整个设计非常大气。

我记忆中第一部采用这个厂标的上影影片是《阿Q正传》,此后《子夜》《闪光的彩球》《大桥下面》《邮缘》《雷雨》《高山下的花环》《日出》《芙蓉镇》等片都是用的这个厂标。

直到96年左右,上影厂又一次重新设计厂标,这也是沿用至今的图样。这一次背景变为星空,寓意着影海茫茫,胶卷卷起来的中间是个抽象人体,图上有下方仍然有上影厂字样,另加了英语,整个图样更加接近新时代需要。

上影厂,追寻梦的地方,我们祝福她75周年,生日快乐!

禾言电影往事
让文字在指尖跳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