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译经典|《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导赏暨全剧合集

文摘   2024-11-17 17:24   安徽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的一些逸闻趣事和花絮

——纪念吉洪诺夫逝世十周年


作者:xiaoyin


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起,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渐解冻,4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在我国进口影片中占压倒性优势的苏联/俄罗斯影视片又开始回归。其间,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Vyacheslav Tikhonov/Вячеслав Тихонов由他主演的三部经典作品而广为中国观众所知,粉丝不少。


几年前,偶尔看到2010年前后已大热的《潜伏》中的几集,立刻感觉到其关键情节模仿《春天的十七个瞬间》的痕迹很重,由此回想起当年观看此剧时的很多情形;查了一下,怅然得知吉洪诺夫已经去世,以及他人生后期的一些消息。


感谢伟大的互联网,现在网上与吉洪诺夫、《瞬间》相关的消息图像视频仍能查到不少,连知乎上都有介绍。虽然外网上信息主流是俄文,特别是要听懂俄语视频极为吃力,但还是积累了一些相关资料,对他本人和《瞬间》的细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部分在中文网上没有、很零散或有所不同,于是想到慢慢整理出来,与各位《瞬间》剧的爱好者和吉粉丝共享。由于本人俄语能力实在有限,难免有错失,敬请各位坛友们谅解和指正。


A/ 影片筹措和演员挑选  吉洪诺夫不是施季里茨的首选


《瞬间》剧推出的大背景,是苏联自上世纪60年代初期起开始宣传其情报系统的功绩,打造正面形象,从而吸引优秀人才。这期间公开的著名英雄有“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情报员”、“千面人”鲁道夫·阿贝尔(施季里茨的部分原型);卫国战争关键期间送出重要情报的理查德·佐尔格(《莫斯科保卫战》中有此情节)等。


《瞬间》剧中有关德国的外景部分,绝大多数是在当时的民主德国(东德)拍摄的,最大程度地准确体现了影片主要故事发生地的“德国味儿”,瑞士首都伯尔尼的外景,也是在东德的迈森拍摄;还在当时的苏联格鲁吉亚加盟共和国首府第比利斯附近,拍摄了一部分替代德国和瑞士边境山区的镜头。


天时、地利+人和,当时的苏联情报机关KGB大力支持此片的拍摄,提供了不少帮助,从加深整个剧组对纳粹德国战争生活的具体了解,到相关服饰和道具的制作,从小徽章到纽扣孔和肩带,每个细节都力求准确。他们介绍自己或同事从事情报工作的各种经历,使导演列奥兹诺娃得到了不少创作灵感。有几位情报官员出任了本片的顾问,首席顾问是当时KGB的常务副主席茨维贡将军,他在1973年的首映版本字幕中以假名出现,2009年的彩色着色版中恢复了真名。


原小说作者尤里安·谢苗诺夫,当时在创作情报题材小说方面可说是苏联的头一号,并在查阅情报机关的相关历史档案等各方面得到很大便利。写于1969年的《瞬间》小说原稿仅用了两周就基本完成,动笔时已考虑要搬上银幕/荧屏。


高尔基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塔季亚娜·列奥兹诺娃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了《瞬间》小说连载的一部分,意识到这正是她在努力寻找的一个好题材。列奥兹诺娃立刻联系作者谢苗诺夫,经过巨大努力成功说服了作者,同意由她将《瞬间》搬上荧屏。


当时看起来谢苗诺夫同意由列奥兹诺娃拍摄此片是有些冒险。事实上,他那时已就此片的拍摄与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签约,为此不得不给当时的国家电视广播委员会主席写信要求批准这一变动,并退回了列宁格勒方面的定金。在此之前,谢苗诺夫与列奥兹诺娃的交往和关系都很一般,她虽然曾拍出过几部高收视率的电视连续剧,但是被公认为适合于拍情节剧,而《瞬间》是女性导演通常并不擅长的军事历史间谍类题材。


说到这位女导演列奥兹诺娃,就得提一下1948年由谢尔盖·格拉西莫夫执导的的《青年近卫军》,此片对日后的苏联影坛影响巨大。片中的演员大多是这位大师在电影学院所教的学生,后来有不少成为苏联影视界的栋梁之材或著名人物,比如说邦达尓丘克、吉洪诺夫、马卡洛娃、莫尔玖柯娃;而列奥兹诺娃也是格拉西莫夫的学生,当时是《青年近卫军》的执行导演助理,并出演了一个角色,和吉洪诺夫同画面出镜并有互动。


图片1,左吉洪诺夫,右列奥兹诺娃


《青年近卫军》的配音,在中国的电影译制史上也是独树一帜,堪称空前也绝后。最早的上集中文配音版由苏联方面在1949年前后译配,参加配音的有不少是当时已在苏联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不是50年代初大规模派出的那批),这些中文声音中,颇有几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身居高位。


本片是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的封神之作,但他并不是出演施季里茨的首选。(如同《战争与和平》,他是安德烈公爵的第三人选,这还是由于当时苏联文化部长福尔采娃的强烈建议;当最终确定由他出演安德烈时,《战》片已正式开拍三个月)。施季里茨的第一人选,在得知本片预计要离家在外拍片两年多后放弃;第二人选试镜后,接到了其他导演的影片主角邀约后也跑了:由此才选到吉洪诺夫;他当时没有主演片约,前一部重要作品为1968年的《我们一同活到星期一》。


多年以后,吉洪诺夫在回忆接到此片邀约时说:“对我来说,这是一项正常的表演工作。我应该做的。剧本完全是按照小说写成的,因此我不需要另外特别的东西。这是关于侦察员的电影,对我来说,一个比这位英雄年轻得多的人,并没有经历过这一切。我把(小说中有关)施季里茨(的章节和文字),放在台座上,随时翻阅”……


介绍下这位当时施季里茨的第一人选:因诺肯季·斯莫克图诺夫斯基Innokenti Smoktunovsky / Иннокенти Смоктуновский。



他是第一位获得巨大国际声誉的苏联演员,太空中还有一颗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4926 Smoktunovsky)。他以出色扮演哈姆雷特(1964)和柴可夫斯基(1970)而蜚声国际影坛,被西方媒体称之为“苏联演员之王”(Theking of soviet actors),《战争与和平》的导演邦达尔丘克也始终认为他是安德烈公爵的最佳人选。此人不是艺术院校科班出身,擅长出演古典名著历史人物,以《白痴》中的梅什金公爵成名,(不是孙道临主配的1959年那版);主演的苏联1964年版《哈姆雷特》连获国际国内大奖,演技被认为与劳伦斯·奥利弗(1948年英国版,上译,孙道临主配)比肩甚至更好,连奥利弗本人都对他赞赏有加;也正是因为与《哈姆雷特》的档期冲突,在作为第一人选的情况下,他没能成为《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公爵;还出演过《罪与罚》《万尼亚舅舅》等,也都不是50年代的版本。


由于他的辉煌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演作品均未进入国内,中文网络对他的介绍寥寥,最初连中文译名都查不到。大大表扬X瓣,还是列有他本人和一些作品;参演过 “迷人之星”,是下集中26’32”开始出场,和坚持去西伯利亚陪伴丈夫的特鲁别茨卡娅公爵夫人(上译,王建新配音)演对手戏的省长采伊德列尔(严崇德配音)。他虽然在演员表中排在较后,但戏份很不少,比男一男二号都多(该片剪辑得太过破碎),还都是持续场景。



本片中涉及到不少著名历史人物,在确定希特勒的人选时,试镜了不少人,包括后来出演缪勒和独眼阿斯曼的演员,最终还是得有请东德的 “希特勒专业户”弗里茨·迪茨 Fritz Dietz,这是他第五次出演这个角色,之前一部是1970年尤·奥泽洛夫的史诗战争巨片《解放》。


当时导演小组没有盖世太保头子缪勒的真实照片(此人在二战后的下落一直成迷),因此挑选了列昂尼德·波罗涅沃伊,他和真人在面貌体型方面差异很大。这位演员曾说过,如果他知道历史上缪勒的外貌,那么很可能会放弃这个角色。但成功表演了缪勒使得当时已到中年(他和吉洪诺夫同岁)的波罗涅沃伊一片成名;剧中缪勒特有的一个抽缩转头动作很有特点和表现力,但实际是因为所穿的定制盖世太保制服偏小了,“脖子被勒得很不舒服,做这个动作感觉好一些”。


而出演施季里茨上司、帝国保安总局六处处长舒伦堡的奥列格·塔巴科夫,形象和肢体语言与真人很是相似,以至于本片放映后,舒伦堡侄女从东德寄来信件,赞赏和感谢他的表演,“家人们经常观看此片,在屏幕上追思我们的瓦尔特叔叔”(这位公认的情报奇才在1952年42岁时去世)。


扮演帝国党务部长鲍曼的尤里·维兹堡是当时苏联著名的文艺全才(演员、记者、散文作家、编剧、诗人),创作过许多歌曲、诗歌、散文、戏剧、剧本和短篇小说。他最初打算放弃,但后来改变了主意。为了创造出鲍曼的阴沉面孔,他把棉条插在鼻子里,并且用泡沫橡胶衬垫制服,使得自己看上去体格魁梧。因为维兹堡的声音相当柔软温和,本片中他只能由另一位演员索洛维约夫配音。


扮演帝国保安总局局长卡尔登布隆纳的米哈伊尔·扎尔科夫斯基是舞台演员出身,在1964-1967年曾担任过苏联文化部主管戏剧的副部长。


施季里茨和妻子在咖啡馆无言相见的那一段,陪同施季里茨妻子的苏联情报官员是由叶夫根尼·拉扎列夫扮演的。他获得过很多苏联和俄罗斯的表演奖项,1990年代移居美国并继续演艺事业,出演过许多美国电影和电视剧,并在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担任教授。


原小说中没有扎瓦里赫夫人这个人物,这是导演利奥兹诺娃增加的,是为了“软化”一个过于严肃的英雄,“人性化”施季里茨的形象。编剧谢苗诺夫被说服,犹豫不决地写了几段场景文字。导演亲自登门,想请法茵娜·让涅夫斯卡娅 Faina Ranevskaya/Фаина Раневская出演这一角色。



这位西方有评价为“二十世纪世界最顶尖的十位演员之一”( The World’s Top Ten Actors of the 20th century,又一位除X瓣外,中文几乎查不到资料的大神,在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中有出演),在听了剧情和人物的介绍后,说这是“可怕的胡说八道”,一口回绝。列奥兹诺娃只好另选他人,并决定不按已写出的场景片段拍摄而是即兴发挥,常常是临拍摄前现写剧情;演员米尔顿·达维多夫娜也按照导演的建议随兴表演,并以此角色一举成名。


叶菲姆·科佩良Yefim Kopelyan/Ефим Копелян是本片的旁白/画外音,在有关《瞬间》演职员表的外网资料中,他都是紧接在吉洪诺夫之后,而中文资料中列有他名字的很少。这也是位非常著名和出色的舞台/影视演员,其外表和风格有被称之为“我们的让·迦本” JeanGabin(法国著名演员,1958年法国东德意大利版《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上译,胡庆汉配音)。导演列奥兹诺娃一直想让他在本片中出演,但在各角色落实人选后,发现“没他合适的位置了”。为此她最终给远在列宁格勒的科佩良打电话,非常诚恳地邀请他担任《瞬间》的旁白/画外音。科佩良的旁白解说是如此的出色,以至于被评论为“他就是施季里茨-依萨耶夫丰富的内心世界,吉洪诺夫的成功应该与科佩良平分”。


(仔细听过科佩良在片中关键部分的多段原声。在央视老版配音中担任旁白的冯明义老师,语调、音色、特别是解说节奏和表现风格,和科佩良相当近似

 

总之,请到的、没请到的乃至拒绝出演的,《瞬间》可说是名角荟萃;参与演出者中,在本片上映之前或之后获得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人数之多,在苏联电影史上也是数一数二:


希拉克牧师——罗斯季斯拉夫·普利亚特(1961年获得);

(在火车上与施季里茨交谈的)将军——尼古拉·格里琴科(1964);

旁白画外音叶菲姆·科佩良(1973);

施季里茨——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1974);

(希拉克牧师去瑞士见面的)流亡的德国前部长克劳泽——弗拉基米尔·科尼格森(1982);

普列什涅尔教授——叶甫根尼·耶夫斯基格涅耶夫(1983);

(在瑞士与杜勒斯谈判的)沃尔夫将军——瓦西里·兰诺沃依(1985);

缪勒——列昂尼德·布罗涅沃伊(1987);

舒伦堡——奥列格·塔巴科夫 (1988);

密探克劳斯——列夫·杜罗夫(1990)。


B/ 影片的拍摄  吉洪诺夫差点被东德警察逮捕


本片的拍摄和制作是在1970-1973年,前后花费了3年多时间。首先在高尔基制片厂开拍了部分内景,1971年3月剧组前往东德柏林和迈森拍摄外景,直到当年夏季。返回莫斯科后,继续在制片厂的内景拍摄,时间表排得很密,有时一天要工作12小时。1972年初,再前往格鲁吉亚,用第比利斯附近的山脉替代影片中瑞士德国交界处山区的外景;全片拍摄于1972年秋季结束。


(每次看到第八集中,施季里茨送希拉克牧师穿滑雪板越过国境进入瑞士那段,总感觉吉洪诺夫的脸明显比本片的其他部分要胖些,气色和精神状态也要好些,原来是这个原因。隔了一个冬天……)

      

在办理前往东德拍摄的相关手续时,扮演密探克劳斯的列夫·杜罗夫嘲笑了旅行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导致他被拒绝批准出境。涉及他角色的外场景不得不后来在莫斯科补拍,而不是按原计划的在东德拍摄:“施季里茨是在莫斯科郊外的森林里把他干掉的”。


前往东德时,剧组带了大量的服装和道具,包括施季里茨所需的十二套外装和一百件衬衫,因为经费不足,不可能在外清洗,也没有带梳妆工作台(事实上经费不足以致于本片最后部分的拍摄都受到影响)。所有在德国拍摄时,背景中当地群演的服装都是从苏联带过去的,“要不然德国方面把他们都穿成文盲的模样了”。


运到德国的道具中还包括高尔基电影制片厂保存的一部奔驰汽车。德国技师检测了这辆车,报告说车况非常差,不可能工作,剧组的道具师听了一笑置之。结果开拍第一天这车完全不能动。幸亏音响师在德国有位朋友专门收集旧车,剧组从他那儿租到一辆老式奔驶,相关拍摄才得以继续。


在柏林拍摄时,外景场地和住宿旅馆相距不远,有一天吉洪诺夫在离开住地之前就穿上了旗队长制服,出门没走几步,就被 “朝阳群众”摁住,认为他是纳粹法西斯分子,要扭送警察局;所幸当时剧组的其他成员离得不远,听到嘈杂声后,赶过来“抢走”了吉洪诺夫,“避免了丑闻发生”……


施季里茨在咖啡馆与妻子见面的无言画面中,吉洪诺夫和扮演施季里茨妻子的莎什科娃并不是同时在场表演,而是分两天分别拍摄的。导演利奥兹诺娃选到莎什科娃担任这一角色时,她同意了,“但当时我甚至不知道这部电影是关于什么的,我应该扮演谁”。随即导演宣布明天就拍摄。莎什科娃要求给剧本和台词,以便连夜阅读、思考和准备,但被告知没有,“今晚您就好好睡觉”。头天是拍摄妻子的表演画面,原定吉洪诺夫不到现场,也是他连续拍摄6个月以来唯一休息的一天。但他还是来了,“第一次看到他的妻子长什么样”。吉洪诺夫坐在摄影机边上,莎什科娃和他对视着,马上进入了角色。第二天轮到拍丈夫了,吉洪诺夫要求莎什科娃也到现场,说如果 “妻子”不在场,他也表演不好……


当影片中出现施季里茨手部的近景时(他画出4个帝国高层官员的形象图片、写报告、用火柴拼出各种动物等),这双手是电影艺术家费利克斯·罗斯托茨基的。因为吉洪诺夫右手上有一个纹身,俄文 “荣耀”,无论怎样试图掩盖,近景中总是难以避免。同时,这双手也替代了普列什内尔教授在瑞士写电报文字的近景,原因是这位扮演教授的演员,笔迹实在是太烂了……


影片中俄国女报务员凯特的扮演者叶卡捷琳娜·格拉多娃,就在订婚当天的稍后时段,拍摄了盖世太保罗里甫用折磨孩子的办法逼她招供的场景。影片中的这段情节发生在三月初,天气还冷,“又是霜冻”,事实上,拍摄是在内景场地,加上灯光,舒适暖和,参与拍摄的宝宝们(不是一个孩子,轮换着拍摄)不但不哭叫,还对着相机开心微笑;到影片后期制作时,音响师不得不去医院录下婴儿的哭声用以最后合成。


影片中扮演缪勒副官舒尔茨的演员演员拉夫连季·马苏哈(这位演员可说是本片中最典型的俄国面孔,最不象日尔曼人),在拍完第九集中那段著名的向缪勒汇报:“施季里茨从走廊走来了”——“哪个走廊?”——“咱们的走廊啊。施季里茨正往这走呢” 之后没几天,因心脏病发作而去世,此时全片还没有摄制完成。



C/ 后期制作及其他趣闻  影片顾问与导演的争执


1973年初,已完成的样片经编辑后,向全苏国家电视广播委员会和其他相关机构的一些高级官员做了试映。样片遭到了很多批评,许多在场的人表示愤慨,声称它给人的印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少数间谍”赢得的。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导演增加了大量关于红军战斗的战时新闻片段:这使得本片的“历史背景真实度”更上一层,也平息了来自军方的愤怒。


施季里茨在咖啡馆与妻子会面的无言画面长达近六分钟,全片最后制作总成时有不少反对意见,认为场景过于单调;导演利奥兹诺娃力排众议坚持保留。这一段后来成为《瞬间》中最令人难忘的片断之一,并成为俄罗斯国家形象宣传片中的画面。


本片的音乐作曲米卡艾尔·塔利维尔迪耶夫在苏联家喻户晓。他自认在《瞬间》之前为一部同类题材影片所作的音乐是“失败的”,因此起初也拒绝了邀请,但在看过剧本后改变了主意。他和歌词作者罗伯特·罗杰斯特文斯基 为本片创作了12首歌曲,最后被选用了《瞬间》和《我远方的故乡》;其运用多种器乐为本片创作的各段音乐都广受好评。


两首插曲的演唱者也是几易其人,第一人选不行后,第二人选又被打了回来,原因是“声音和苏联侦察员施季里茨-伊萨耶夫形象严重不符”,最后选择了约瑟夫·科布松;此时影片的字幕制作已完成,加上其他因素,首映版本出现没有演唱者的名字。但科布松不久就因为是此片插曲的演唱者而获得极大赞誉。


(曾多次听过科布松不同时期的版本,还有其他演唱者的版本。科2010年之后已近七十五岁时仍宝刀不老;他的1973年版两首插曲可说是巅峰作品,恐怕无人能够超越。


科布松在现实中也是个猛人。他在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2002年莫斯科剧院人质遭劫持这两个重大事件上表现出的勇气、担当和社会责任感,令人钦佩。)

  

还有个有些敏感的话题。通常都说,虽然占总人口比例很小,犹太人在美国的金融、媒体和好莱坞势力很大;而同样,在长期有反犹传统的沙皇俄国,在十月革命后对犹太人也并不特别友善的苏联,犹太人在其文化艺术影视界的影响力也很强,从这部影片可见一斑:导演列奥兹诺娃、旁白/画外音埃菲姆·科佩良、盖世太保头子缪勒扮演者布罗涅沃伊(他的犹太人外貌确实不明显,但扮演这角色也实在是太讽刺了)、影片插曲演唱的原第一人选和最终演唱者约瑟夫·科布松等,都是犹太人;编剧尤·谢苗诺夫,父亲犹太人。


一些资料提及,拍摄中一件事还引发了本片顾问与导演的争执:执行导演叶菲姆·列别坚斯基是犹太人,他还扮演着影片中的帝国保安总局的党卫军警卫,同时也找了些自己的犹太朋友来扮演这些角色。本片的一位顾问,有次仔细观察了这些党卫军警卫们,很是生气,找到导演列奥兹诺娃:“犹太人怎么可以出演?”


“怎么?您是反犹主义者么?”导演列奥兹诺娃问道。


“我?我不是。……,但是,您让这么明显的犹太人脸孔扮演盖世太保、纳粹党人、党卫军警卫?!”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于是,列奥兹诺娃要求列别坚斯基更换这些演员。


“怎么换?我钱都已经给他们了!”列别坚斯基很不高兴。

 

“那没什么,从你的口袋里再还回来!”列奥兹诺娃说。


列别坚斯基不得不服从。当天,在这位顾问的协助下,他打电话给内务部的一所高级警官学校,要求派十几名、最好是来自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外貌长相类似德国人)的学员协助拍摄。


( 由此,前面提及的法茵娜·让涅夫斯卡娅拒绝出演扎瓦里赫夫人,未必不是好事,不然也可能在拍摄中途不得不换人:这位女神也是犹太人,而且是非常典型的闪米特人/犹太人脸型:常识性的,这长相能在本片中二战后期德国的公开场合到处晃么?


本片于1973年8月11日至24日首次在苏联中央电视台播放,万人空巷争相目睹,由于无数台电视同时开机导致用电量峰值急升,电站不得不增加发电量。首轮播出时,每集的观众估计在5000万至8000万人之间(当时苏联总人口约为2.5亿),高尔基制片厂“收到的观众来信如同下雨,接连不断的电话铃响让电话线都在发烫”。本片3个月内即再次在苏联中央电视台重播,并通常在每年的5月胜利日前后再次播出。


对于参与了本片的剧组成员来说,《瞬间》的巨大成功也是始料未及的,除获得的各种奖项、荣誉和勋章奖章外,还一度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比如说,首轮几集播出后,有天缪勒——布罗涅沃伊和夫人想出门散步,刚出公寓楼梯门,“一大群观众就向他们扑过来”,两人只好再回家待着,而且几个月都没法正常出门;俄国女报务员卡佳——格拉多娃晚饭前想出门几分钟,顺便买点熟食,尽管她发型和剧中并不相同,但还是被认了出来,人们争相握手、拥抱、吻她,要求签名,她被挤在商店的柜台旁动弹不得,两个多小时后店家不得不叫警察;党务部长鲍曼——维茨堡当时正在一个小地方度假,周围倒是没人认出他,但他正在夏令营的女儿一下子成了名人,她写信告诉父亲,“全营地每天谈的都是这个影片,每晚所有人最重要的事就是看《瞬间》的电视播出,我成了这里的明星。有些人祝贺我,有些人表示钦佩您;还有些人几乎是在威胁。他们说,‘如果你父亲在影片中做了什么坏事,我们就同样对付你’——所以希望您在影片中没有干太多坏事……”


至于施季里茨-吉洪诺夫的影响力,就更不用说了,苏联情报员马克西姆·伊萨耶夫成为男性美、勇敢和勇气的标准,该片放映导致了此后一段时间内苏联离婚率的陡然上升(许多妻子对自己的丈夫感到失望);与此同时,导演利奥兹诺娃则忙着拆阅观众的每一封来信。


本剧的中文配音,人物较多+名角荟萃,也可称之为上世纪80年代京译的代表作之一。当年央视播出时,可能是后期制作合成的问题,每当冯明义老师旁白时,底噪电流声很大,以至于很多解说都听不清楚,早期正版发行的碟片也是同样。随着碟商、特别是热心网友的不断努力修正,画面和音质都越来越清晰。作为一个配音爱好者,对他们发自内心地表示钦佩和感谢。


搜索了本论坛,谈到《瞬间》时通常有四种版本,分别是:


1 黑白版 4:3 央视老配音和画面 各种普通或修复版      单集时长 68分钟左右

2 黑白版 4:3 俄罗斯DVD 画面+央视老配音 音轨合成版  单集时长 68分钟左右

3 彩色版 16:9 俄罗斯彩色着色+央视老配音 音轨合成版   单集时长 52分钟左右

4 彩色版 16:9 央视新配音 CCTV8高清版      单集时长 46分钟左右


以往看到的都是各类的黑白版本1,这两年才看到了彩色版3、4。很遗憾迄今未能看到xayzp版主发布于2013-12-0411:11的黑白版2,网盘屡下屡败。


2017年11月之后,在油土鳖(Youtube)和土豆上出现了一个作者名为马哈拉什维利的《瞬间》黑白高清修复+央视老配音带字幕版,在没有看到xayzp版主所发 黑白版2的前提下,个人认为是目前各方面最好的中文版本。



D/ 再说几句吉洪诺夫


在吉洪诺夫的演艺生涯中,虽然很早就在《青年近卫军》中出镜,但自全苏国立电影学院(VGIK)毕业之后持续多年,境遇和发展并不是太好,只能在演员工会的舞台上坚持着。他那时一直不入在苏联电影界各方面实力最强的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法眼,除《战争与和平》外,在1950-60年代其主演并获得声誉的其他作品几乎都不是出自该厂。


对吉洪诺夫最有帮助、最具影响力,几次改变了他处境命运、拓展了表演戏路的,是导演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StanislavRostotsky/ Станислав Ростоцкий(这位在伟大卫国战争中负伤失去一条腿,以至于终生用假肢的红星勋章获得者,能拍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绝非偶然),是他最早发现并努力打造吉洪诺夫成为“我们苏联的杰拉·菲利浦” Gérard Philipe(阿兰·德龙之前法国最著名的小生,1954意大利法国版《红与黑》中的于连,上译,胡庆汉配音),彼此也成为至交和挚友。罗2001年去世对吉晚年各方面影响很大,他中晚年看起来状态最差的时段,一是在1990年代初期,另一就是在2002年前后。


从目前看到的各种影像资料,特别是吉洪诺夫中晚期的一些访谈、长时间讲话及互动、日常生活、出席各类活动的连续画面,他平常的言谈举止、表情、各种小肢体语言,和安德烈、施季里茨并不相似,倒是和他早中期一些影片中的表演(如1957年的《这事发生在宾科沃》、1958年的《非常事件》、1960年的《海军少尉巴宁》、1967年的《我们一起活到星期一》等)比较接近;也就是说,安公爵、旗队长并非是吉洪诺夫的本色出演。


略感遗憾的是,80年代初中期开始的这一轮苏联和俄罗斯影片“归来“,除了《战争与和平》《春天的十七个瞬间》《白比姆黑耳朵》和大约也是在80年代中期配音、但不知是否公映过的《他们为祖国而战》(京译李志新、李智伟、张云明等)外,似乎没有更多吉洪诺夫主演/出演的其他作品在国内公映;而他70-80年代是演艺高峰期,影片题材也更加多样化。


最后,以高尔基电影制片厂1984年8月出品,国家安全/反间谍题材的10集电视连续剧《塔斯社声明》中苏联情报机关KGB 康斯坦丁诺夫中将的两张影像截屏,结束本文。该片原作仍是尤·谢苗诺夫,其题材、内容和首映时间在当时受到广泛关注,也是吉洪诺夫所扮演的情报人员中职位最高的角色。愿伟大的、永远的施季里茨-吉洪诺夫,在另一个世界中安好。

《春天的十七瞬间》合集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01)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02)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03)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04)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05)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06)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07)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08)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09)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10)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11)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12)


译名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 

原名  Семнадцать мгновений весны 
国家  苏联 
年代  1973年 
原著  尤·谢苗诺夫 
导演  塔吉扬娜·利奥兹诺娃 Tatyana Lioznova 
演员

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Vyacheslav Tikhonov ...Stirlitz (12 episodes, 1973) 
列·波罗涅沃依 Leonid Bronevoy ...Müller (10 episodes, 1973) 
叶·格拉多娃 Yekaterina Gradova ...Kathe (9 episodes, 1973) 
罗·普利亚特 Rostislav Plyatt ...Pastor Schlag (9 episodes, 1973) 
奥·塔巴科夫 Oleg Tabakov ...Schellenberg (8 episodes, 1973) 
Nikolai Prokopovich ...Himmler (7 episodes, 1973) 
Yuri Vizbor ...Bormann (6 episodes, 1973) 
米·扎可夫斯基 Mikhail Zharkovsky ...Kaltenbrunner (6 episodes, 1973) 
E·伊甫斯提戈尼夫 Evgeni Evstigneev 
Leonid Kuravlyov ...Eismann (5 episodes, 1973) 
Wilhelm Burmeier ...G ring (5 episodes, 1973) 
Vasili Lanovoy    ...General Wolff (5 episodes, 1973) 
Konstantin Zheldin ...Holtoff (5 episodes, 1973) 

译制导演  车适   

配音演员   

施季里茨 :张云明 

缪勒:张家声 
凯特:张桂兰 
舒伦堡:王明亚   
希姆莱:张长水 
赫尔道夫、戈里姆特:李智伟   
卡尔登勃隆纳:劳力 
希拉克:周启勋 
扎乌里赫夫人:刘之玲   
天文学家:冯万友   
克拉乌斯、阿斯曼、舒利茨:刘纪宏   
埃尔文、保险代理人、丘斯曼:江庚辰   
戈林、沃尔夫:封锡均 
普列什涅尔:段春启   
杜勒斯:王民益 
鲍曼:王玉立 
罗里甫:桂斌   
巴尔巴拉:李林 
克劳斯:翟万臣 
斯大林:王怀文   


解说  冯明义   
其他配音演员  李保义、张平、黎苏、柳青、关山、王勇锋、车适 


中央电视台1988年引进译制,1989年获第9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译制片奖。


禾言电影往事
让文字在指尖跳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