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dS半导体上实现可控绿色合成CdNCN:用于增强光催化产氢的原子级异质结构

文摘   科学   2024-10-15 09:33   湖南  
Al2O3
点击左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文章题目:Green and regulable synthesis of CdNCN on CdS semiconductor: atomic-level heterostructures for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出版信息:Adv. Powder Mater. 3(2024) 100242.

第一作者:黄泰宇,黄子默

通信作者:杨希贤,张山青,张声森

01

文章摘要

在光能转换领域,光驱动半导体的选择有限,已成为制约光催化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开发新型半导体仍是研究者们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在本研究中,我们在温和条件下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半导体CdNCN,并系统研究了其形成机理。通过利用硫脲分解过程中S²离子与[NCN]²基团在时空梯度上的浓度差,合成了具有原子级异质结构的CdNCN-CdS复合光催化剂。值得注意的是,最优的CdNCN-CdS样品在可见光照射下表现出14.7 mmol·g¹·h¹的产氢速率。据我们所知,这是目前性能最优的无助催化剂CdS基异质结光催化剂。这一卓越的产氢性能归因于两个关键因素:(i)CdNCN和CdS界面处原子级N-Cd-S异质结构的构建,显著促进了电子的高效转移;(ii)在CdNCN的体相结构中,电子被定向传输至(110)晶面,而该晶面具有优异的氢吸附能,从而加快了反应速率。本研究不仅为CdNCN材料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途径,还为设计和制备创新的原子级复合半导体光催化剂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方向。

02

研究背景

硫化镉(CdS)半导体因其理想的带隙结构和优异的光电响应性能,在光催化能源转换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单一半导体材料中,由于载流子的本征复合,导致光能利用效率较低。为提高光催化效率,研究者们致力于构建复合异质结构,以加速光生电子的传输并促进载流子的有效分离。当前研究表明,不同半导体材料之间的带边位置差异有助于光生电子-空穴对的自发转移,使得电子和空穴分别聚集在不同的半导体上,从而实现高效的载流子分离。在构建半导体异质结的过程中,由于不同材料之间的原子亲和性差异,异质结界面处常出现原子结合不紧密的现象,进而阻碍光生电子的传输。因此,定向构筑具有紧密原子结合特性的异质结构,可以进一步促进光生电子在异质结中的有效传导。基于此,在一步法合成的CdNCN-CdS异质结中,通过定向调控NCN-Cd-S的原子级结合,可以显著提高光催化析氢效率。这种精确的原子级异质结构设计为提升光催化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03

创新点

(1)实现CdNCN-CdS原子级异质结构的绿色可调合成:通过温和条件下的一锅法合成了CdNCN-CdS异质结构,利用硫脲分解过程中的[NCN]²基团,构建了具有原子级N-Cd-S界面的异质结构,提升了光催化产氢性能。
(2)通过原子级界面工程提高电子传输效率研究发现,在CdNCN与CdS的界面处形成了原子级的N-Cd-S异质结构,极大地提高了电子传输效率,并显著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尤其是电子能够定向传输至CdNCN的(110)晶面,优化了氢的吸附位点和参与氢生成反应的能力。

(3)独特的氢吸附位点优化及高效光催化产氢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了CdNCN不同晶面上的最优氢吸附位点,特别是在(110)晶面上具备最佳的氢吸附自由能。这一发现结合电子传输路径的设计,使得该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氢生成效率达到了14.7 mmol·g¹·h¹,展现了卓越的光催化性能。
04

文章概述

(1)制备原理及方法

本研究通过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硫脲在时间梯度下的分解行为进行了监测,明确了[NCN]²基团的生成过程以及S²和[NCN]²基团的形成顺序(图1a)。同时,对硫脲的键解离焓进行计算,进一步确认了其分解行为(图1b)。在此基础上,通过控制硫脲与镉源的投料比,成功制备了不同比例的CdNCN-CdS复合材料。具体而言,通过调整CdCl与硫脲的比例为1:0.5、1:1、1:3和1:15,合成了四种样品,分别为三种CdNCN-CdS复合材料和一种纯CdS样品。我们将这些样品分别命名为CdNCN-CdS-0.5、CdNCN-CdS-1、CdNCN-CdS-3和CdS-15。XRD(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所有样品中均清晰地出现了CdS的特征衍射峰(图1d)。随着硫脲比例的减少,CdNCN的晶体衍射峰强度逐渐增强,表明CdNCN的含量增加。通过FTIR进一步识别了CdNCN中的有机配体种类。如图1e所示,所有CdNCN-CdS样品中均在650 cm¹处观察到N=C=N基团的σ变形振动。此外,在2100 cm¹处还检测到了碳二亚胺基团的特征峰,表明其不对称伸缩振动的存在,这进一步证明了CdNCN中碳二亚胺基团的形成。


图1. (a) 水溶液中加热硫脲的原位FT-IR光谱:(i)总光谱,(ii)1190 cm¹处C=S键强度随时间变化,(iii)1230 cm¹处C–N键强度随时间变化,(iv)2278 cm¹处N–C≡N键强度随时间变化(加热条件:298 K至333 K,在333 K条件下持续180分钟);(b) 硫脲键解离能的计算结果;(c) 硫脲分解生成CdNCN和CdS的反应机制示意图;(d-e) CdNCN-CdS复合材料与纯CdS样品的XRD光谱(d)和FT-IR光谱(e)。

(2)微观形貌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不同比例的CdNCN-CdS样品展现出明显的微观结构差异。随着CdNCN含量的减少,催化剂表面的片状结构逐渐消失(图2a-b)。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的分析中,确定了最佳比例样品CdNCN-CdS-1的片状-球状形貌(图2c-d)。HRTEM显示CdNCN-CdS复合材料的片状和球状结构结合处出现晶格交叉和畸变现象,这表明异质结界面处的结合良好(图2e)。为了进一步验证原子级异质结的存在,采用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AC-STEM)对CdNCN-CdS复合异质结构界面进行观察,明确了N-Cd-S原子级异质结构的存在,进一步证明了原子级结合位点的形成(图2f)。此外,通过对CdNCN-CdS-1样品进行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光谱(TEM/EDS)元素映射分析(图2g)显示,Cd元素在整个样品结构中广泛分布,S元素则主要集中在高角环形暗场(HAADF)图像中观察到的纳米颗粒区域。C和N元素的均匀分布进一步证实了CdNCN的纳米片结构的存在。


图2. (a) CdNCN-CdS复合材料和纯CdS样品的SEM图像;(b) 不同CdCl与硫脲摩尔比对微观结构影响的示意图;(c-e) CdNCN-CdS-1样品的HRTEM图像;(f) AC-STEM图像显示异质结构界面;(g) HAADF图像及CdNCN-CdS-1异质结构光催化剂的TEM-EDS元素分布图。

(3)电子转移机制

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提供了关于CdNCN-CdS-1样品中N 1s和S 2p的详细电子结构信息。在暗态下,N 1s谱图中Cd-C=N键的结合能位于397.56 eV。在405 nm光照射下,该峰发生了0.18 eV的负移,表明在光激发条件下CdNCN中电子的富集(图3a)。同时,S 2p峰在光照下相较于暗态出现了0.12 eV的正移(图3b),这进一步证实了光生电子从CdS向CdNCN的转移过程。通过电子局域密度函数的计算,进一步研究了N-Cd-S位点处电子的局域化程度。在N-Cd连接处,N原子的价电子云在与Cd原子连接的一侧扩展,这是由于N原子对电子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导致Cd的价电子向N移动并产生电子云的重新分布。在S-Cd连接处,S原子的电子云也向Cd原子移动,进一步阐释了通过N-Cd-S异质结部位的电子传输路径(图3c)。开尔文探针显微镜(KPFM)测试也表明,在光照下,光生电子会自发地聚集到CdNCN中。在光催化性能方面,具有最佳结构的CdNCN-CdS样品在可见光照射下产氢速率达到了14.7 mmol·g¹·h¹。据我们所知,这是目前性能最优的无助催化剂CdS基异质结光催化剂(图3g-h)。


图3. CdNCN-CdS-1样品在光照与暗态条件下的原位XPS测试:(a)N 1s光谱;(b)S 2p光谱;(c)电子局域化函数计算及示意图,蓝色表示电子离域,黄色表示电子局域化;(d)CdNCN-CdS-1样品的AFM图像;(e)光照下KPFM接触电位差测试结果;(f)CdNCN-CdS中的电子转移路径示意图;(g)不同样品的光催化产氢速率对比(λ>420 nm);(h)不同CdS基异质结体系的产氢速率对比。

(4)能带结构分析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显示,纯CdNCN具有阶梯式的光响应行为,其中对紫外光的强烈吸收归因于不饱和N=C=N基团的共轭效应(图4a)。对于CdS样品,其光吸收边约在600 nm左右。随着硫脲比例的减少、CdNCN比例的增加,复合催化剂的吸收边逐渐蓝移至约500 nm(图4b)。通过莫特-肖特基测试(图4c-d)及价带X射线光电子能谱(VB-XPS)测试(图4e-f),进一步确定了CdNCN和CdS各自的带隙结构,其带隙宽度分别为约2.17 eV和2.32 eV。为了更深入了解CdNCN的带隙结构,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得到了态密度和投影态密度图(TDOS-PDOS)。计算结果显示,CdNCN的带隙为2.29 eV,且其为间接带隙半导体(图4g-h)。通过部分态密度(PDOS)的分析,进一步识别出CdNCN中价带顶(VBM)对带隙贡献的主要原子轨道。N元素的PDOS分析表明,VBM处接近0 eV的能量主要由氮的p轨道电子贡献(图4h)。这一发现表明,在光激发过程中,氮的p轨道电子从VBM跃迁至导带底(CBM),在光催化氢生成反应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图4. UV-Vis漫反射光谱(DRS)测试:(a)CdNCN的光吸收谱图;(b)不同CdCl与硫脲摩尔比制备样品的光吸收谱图;(c)CdNCN和(d)CdS-1:5样品的Tauc图;(e)CdNCN和(f)CdS-1:5样品的价带XPS(VB-XPS)测试;CdNCN半导体的能带、TDOS (g)以及PDOS(h)计算结果。

(5)光催化机理分析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得到了CdS-(002)晶面和CdNCN-(002)晶面的功函数值,分别为5.13 eV和8.28 eV(图5a-b)。值得注意的是,CdNCN-(002)晶面出现了两个真空层,暗示该表面具有两种不同的电子逸出条件,分别对应晶面的上下表面。由于功函数的显著差异,电子会通过界面连接处转移,以平衡两者之间的电势。最终,CdNCN-CdS异质结构的整体功函数值被计算为6.43 eV(图5c)。差分电荷密度图进一步揭示了CdNCN-CdS界面处的电子转移行为,表明电子从CdS侧向CdNCN侧转移(图5d)。通过氢吸附能的计算,确定N-(110)晶面是光催化产氢反应的最佳活性位点(图5e)。如图5f所示,在CdNCN和CdS紧密接触后,为了平衡两者之间的功函数差异,电子会从CdS流向CdNCN。此外,由于N和Cd之间的电负性差异,Cd原子的价层电子云会被N原子牵引,加速电子流向CdNCN。在电子转移至CdNCN内部后,由于晶体结构和空间位阻效应的影响,电子会从CdNCN的(002)晶面转移至氢吸附能最佳的(110)晶面,从而更有效地参与光催化氢生成反应(图5g)。


图5. 不同组分的功函数计算:(a)CdS,(b)CdNCN,(c)CdS-CdNCN异质结构;(d)CdNCN与CdS之间的差分电荷密度图;(e)不同CdNCN晶面上H吸附的吉布斯自由能(ΔGH)计算;(f)CdS-CdNCN异质结构的带隙结构分析;(g)CdS-CdNCN(002)-CdNCN(110)-H体系中的电荷转移示意图。


05

启示

本研究通过利用硫脲的时空分解梯度,成功实现了原子级N–Cd–S异质结构的可调制备。最优的CdNCN-CdS样品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产氢效率。这一卓越性能的原因在于CdNCN-CdS界面处紧密结合的N–Cd–S过渡位点异质结构,它有效降低了异质结处的电子传输阻力。此外,N–Cd–S过渡结构中电负性较强的N原子的存在,加速了电子从CdS向CdNCN的传输,增强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本研究为硫脲分子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建立了基于原子级同源异质结构的电荷转移模型,同时为设计和构建新型半导体系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06

团队介绍

张声森,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获华南理工大学工业催化博士学位;2014年起于华南农业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曾担任材料化学系主任。入选2023、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高新技术企业评审专家,并受聘为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近年来主要从事功能纳米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和能源转换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相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目前获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19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如Advance Materials, Advance  Powder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 and Energy)公开发表SCI学术论文130余篇。先后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6项科研项目。
 
张山青,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可持续创新技术研究院院长。2009年获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Australia Research Council Future Fellowship),2016年,晋升为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终身教授,2020年当选为澳大利亚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RACI),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FRSC)。2023年入选国家“海外引才计划”讲席教授。多项研究成果刊登在国际顶尖期刊Chemical Reviews, 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Energy Environment Sciences, Advanced Materials,Analytical Chemistry,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已发表论文300余篇(H-index 78),受到澳大利亚联邦科研基金、工业资助及中国国家科研奖励及资助。

杨希贤,男,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3年6月获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华南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研究兴趣包括新型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源存储和环境催化中的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Carbon、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6篇。
07

文章信息

Taiyu Huang, Zimo Huang, Xixian Yang, Siyuan Yang, Qiongzhi Gao, Xin Cai, Yingju Liu, Yueping Fang, Shanqing Zhang, Shengsen Zhang.Green and Regulable Synthesis of CdNCN on CdS Semiconductor: Atomic-Level Heterostructures for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Adv. Powder Mater. 3(2024) 100242. https://doi.org/10.1016/j.apmate.2024.100242

点击下方链接或文末“阅读原文下载原文:

100242-main.pdf







推荐阅读
0
Halogen Modified Organic Porous Semiconductors in Photocatalysis: Mechanism,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中文导读(点击标题进入阅读):

综述:卤素改性的有机多孔半导体光催化
02

Synthesis and modification strategies of g-C3N4 nanosheets for photocatalytic applications

中文导读(点击标题进入阅读):

G-C3N4 纳米片的合成和改性策略及其光催化应用

03
Atmosphere engineering of metal-free Te/C3Np-n heterojunction for nearly 100% photocatalytic converting CO2 to CO

中文导读(点击标题进入阅读):

非金属p-n异质结的气氛调控策略实现光催化CO2近100%转化CO

04

Chemically bonded BiVO4/Bi19Cl3S27 heterojunction with fast hole extraction dynamics for continuous CO2 photoreduction

中文导读(点击标题进入阅读):

化学键合的S型BiVO4/Bi19Cl3S27异质结用于连续光催CO2还原

05

Insights into atomically dispersed reactive centers on g-C3N4 photocatalysts for water splitting

中文导读(点击标题进入阅读):

C3N4载体上原子级分散的金属活性中心在光催化水分解中的反应机理研究







上线论文分类展示

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上线论文分类展示


APM投稿格式

【APM投稿格式】打造精品,荟萃代表作













关于我们

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先进粉体材料(英文))创刊于2022年1月,由中南大学与KeAi合作创办,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办的粉体材料领域的学术期刊。主编是黄伯云院士和Chain-Tsuan Liu院士。致力于发表国内外粉体材料领域及其交叉学科具有原创性和重要性的最新研究成果。

l 坚持高质量办刊,审稿原则“高效、双盲、严格”

l ESCI, EI, Scopus收录

l IF:28.6

l CiteScore: 33.3

l 获得奖项:








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
学术期刊论文及学术活动信息推送;读者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