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考研考博关键词:以我观物

学术   2024-11-11 10:31   河北  

“以物观物”相对。涉及主体的审美态度。宋代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内篇》曰:“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邵雍认为,“以物观物”获得的是物之性,“以我观物”获得的是物之情。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内篇》又曰:“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观物”的最终目的应是“观之以理”,而“理”落实于人和物就为“性”。所以,“性”自然公正澄明,“情”则偏狭昏暗,顺应事物之本性,而不以自己的好恶私利掺杂其中的“以物观物”,就得到邵雍的认可和宣扬。到了近代,王国维融通中西美学,对“以物观物”与“以我观物”作了新的阐释。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可见,“以我观物”即“有我之境”,类似于西方美学中的“移情”,外物都著上了我的情感色彩。而“以物观物”即“无我之境”,其实是无物无我之境,其中没有物我的分离,没有主客的对立,没有情景的隔阂,它是一种物我两忘、心物同一的境界。所以,王国维更赞赏“以物观物”“无我之境”,他说“古人之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以物观物”,北宋邵雍用语。《皇极经世·观物内 篇》:“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能反观也;所 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 物之谓也。”认为“以我观物”就会把主观因素加到“物” 身上,导致“情偏而暗”,只有“以物观物”,才能“性公而 明”。但其所谓“以物观物”并非要求按事物本来面目客 观地认识世界,而是主张摈弃感觉与思维器官的正常 认识功能,通过自身内省的直观,把人我和物我看作并 无本质区别的东西,从而达到“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 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观物内篇》)的认识 境地。
来源:方克立主编;卢育三,吕希晨,周德丰副主编.中国哲学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艺术学人
中国艺术学权威资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