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年、迎新年

文摘   2025-01-22 16:51   河北  

过小年 迎新年




小年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小年下”、“小年节”等。小年起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祭祀灶神;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宋代祭灶较为隆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老式土灶逐渐消失,祭灶仪式逐渐没落,人们对灶君的信仰减弱。但是过“小年”的传统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习俗。

民间供奉的灶神,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就是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一般贴在锅灶墙上。

小年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过年,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小年很隆重



小年是春节的序曲

这一天,人们祭灶送灶神,祈求来年平安顺遂。家家户户扫尘除垢,把旧岁的尘埃与不顺一扫而空,为迎接新春做足准备。

小年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开启了春节的欢乐篇章。这个看似平凡的日子,实则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们对新年的热切期盼。



小年不仅是农历新年的前奏,更是家家户户忙碌准备春节的开始;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家庭情感的凝聚,这种团圆的氛围也延续到春节期间,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情感纽带之一。

我们在小年这一天,共同期待一个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新年!




小年很好吃



小年是甜蜜的开端

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厨房里弥漫着糖瓜的香甜,那黏黏的糖瓜,不仅是祭灶神的供品,更是孩子们嘴边的甜蜜滋味,仿佛把一年的幸福都黏在了舌尖。


小年,胶东沿海一带会蒸制“大枣山”祭祀灶神,还会制作团圆饼、寿桃、鱼儿果子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

广西等地有小年做米饼的习俗,以糯米粉为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压成圆形后蒸煮,有“团团圆圆”的美意。


北方的麻糖,一口咬下,脆甜满溢;南方的汤圆,软糯香甜,每一口都是团圆的味道。还有那金黄酥脆的灶糖,轻轻一咬,甜到心底。

小年的美食,用甜蜜开启了新年的篇章,让年的味道在舌尖上蔓延,让家的温暖在心底流淌。




小年很忙碌



小年是忙碌的画卷

在徐徐展开在岁末的时光里,这是一年中最具烟火气的时刻,家家户户都在为迎接新春做着最后的准备。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过了腊月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扫除不祥。

在过年的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闹梅、燕穿桃柳等。


小年,是忙碌的画卷,每一笔都是对生活的热爱,每一色都是对新年的期待。

这幅画卷里,有家的温暖,有年的味道,更有岁月的深情。忙碌中,我们为过去一年画上句号,也为新的一年开启新的篇章。





小年很多福



小年是福气盈门的日子

虽然南方与北方对于小年有着不同的概念与日期,但是无论哪天都浸润着人们喜迎新年的心情。

念起”小年”这两个字便觉得喜气洋洋,暖意浓浓。


小年,是福气的开端,也是团圆的时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分享着彼此的快乐和幸福。

窗外的寒风凛冽,屋内的温暖却让人感到无比安心。福气,就在这样的烟火气中弥漫开来,悄悄地融入每一个角落。



小年的风,吹来了家的味道

小年的雪,飘出了年的欢乐

喜随小年至

福自团圆来

祝大家小年快乐



制作:研究生学院新媒体中心

编辑:刘晓飞、毛俐俐、马亚茹

校对:周席、左金石、吴梦琦

来源: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
关注研究生学院公众平台,即时收取研究生最新信息,抢先知晓研究生管理最新动态。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