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余华英拐卖儿童上诉案再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起案件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被拐儿童和家庭的深深痛苦,更揭示了拐卖儿童这一社会现象的残酷。
据悉,余华英在1993年至2003年期间,伙同他人长期在贵州、重庆、云南等地流窜作案,共拐卖儿童17名,导致12个家庭骨肉分离,亲情断裂。有的父母为了寻找孩子,多年颠沛流离,抑郁而终。2024年10月25日,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重审一审公开宣判,认定余华英犯拐卖儿童罪,判处死刑。尽管余华英及部分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提出上诉,但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依然维持原判,驳回上诉。这一判决不仅是对受害家庭的一种正义实现,更对拐卖儿童犯罪具有强大的震慑作用。
(12月19日,余华英(前中)在庭审现场,图源新华社)
然而,余华英案只是冰山一角。拐卖人口这一罪恶行径在全球范围内屡见不鲜,它撕裂了无数家庭,让被拐者陷入无尽的痛苦和绝望。
本期小研书单,研小编将为大家推荐三本书:《失语荆钗》、《喊山》和《回家》。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些作品意识到,这个世界有光明也有黑暗,有正义也有邪恶,有无助也有坚强,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懂得分辨好坏,能辨善恶。
同时,也歌颂那些在苦难中依然保持希望,勇敢前行的人们。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书籍,看看那些被撕裂的人生,以及他们为逃脱痛苦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
(作者:舒中民)
故事以律师何夕在事业巅峰之际,意外接获警方的紧急传唤为序幕,一枚从被解救的拐卖妇女身上发现的荆钗,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其内藏的同心结与旧照片,不仅揭开了何夕身世的神秘面纱,也点燃了她追溯根源、探寻真相的强烈渴望。这枚古旧的荆钗,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解开身世之谜的唯一钥匙。
《失语荆钗》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案件的表面叙述,而是以此为跳板,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多面性与社会正义的边界。小说以夜晚的一抹惊悚为开篇,借助何夕的视角,引领读者亲历打拐斗争的前线,感受那些被标价、遭受暴力、自由被剥夺的女性的无声呐喊。
它不仅仅是对个体悲剧的同情,更是对整个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如何解救那些被物化的人生?如何捍卫她们作为人的基本尊严?通过被拐妇女的视角,小说细腻描绘了她们所承受的家庭破碎与情感撕裂,以及一个女儿为寻找母亲的漫长旅程,这旅程不仅关乎血缘的重逢,更是对人性光辉与社会责任的呼唤。
小说的结构精妙,以“同心结”的揭秘为起点,经由“连环局”的复杂布局,最终收束于“逻辑圈”的严密推理,层层递进,逐步揭示了一个交织着人性善恶、权力斗争与法律边界的宏大叙事。舒中民以其细腻的文笔,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他们对法律与道德的坚守与挣扎,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被拐后的亲情如何修复?时空变迁造成的遗憾如何填补?心灵的创伤如何愈合?这些问题,在悬疑重重的情节推进中,不仅引发了读者对故事本身的关注,更促使我们深思社会的正义与个体的命运。
《失语荆钗》不仅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悬疑小说,更是一次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与道德拷问。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唤醒了我们对拐卖妇女现象的警觉,激发了我们对正义与爱的向往,让我们在震撼与感动中,重新审视自我与社会的联系。
(作者:葛水平)
《喊山》中的故事,发生在古老而荒凉的太行山区。这里,喊山不仅是日常对话的交流方式,更是夜静时敲锣吓唬山牲口的“怕”。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数被拐卖女性的无声呐喊。葛水平以细腻的笔触,将她们的痛苦、抗争与希望,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小说中的红霞,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她被强制禁言,成为了一个“会说话的女人”却无法发声。在听到世间的声音时,她如同一只没有生命质量的走兽,迫切地想要呐喊。这种无声的呐喊,是对命运的抗争,也是对自由的渴望。
小说围绕韩冲与红霞的命运交织展开,韩冲,一个普通的山里汉子,因一次意外与哑巴女子红霞的命运紧紧相连。红霞的出现,不仅让韩冲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让我们看到了拐卖妇女这一社会现象的残酷现实。
他们之间的相遇,不仅是一次生命的救赎,更是一次心灵的觉醒。韩冲的善良与坚韧,红霞的沉默与坚持,共同构成了这部小说中最动人的部分。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让我们思考了如何对待那些被命运捉弄的人,如何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喊山》不仅关注个体的命运,更深刻揭示了社会问题的根源。它让我们看到,拐卖妇女不仅仅是个人悲剧,更是社会制度与文化的产物。小说通过红霞等人物的命运轨迹,让我们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如何为那些被拐卖的人提供更多的保护与支持。
红霞,从被强制禁言到发声,是她求生的本能选择和为尊严的勇敢表达。她在苦难日子中的隐忍坚守,以及对生命本身的认识和理解都令人动容。她的呼喊包含着多种复杂情感,是多年忍耐后的大胆呼喊,是对幸福生活的呼喊,是痛苦的释放,也是对生命的呼喊,展现了她对生命的希望和对改变的渴望。
(作者:孙悦)
人生能有几个14年?孙海洋用他无尽的坚持,为我们书写了一段关于父爱、关于希望的传奇。他被誉为“英雄父亲”,但他更是无数仍在黑暗中摸索、在绝望中寻找光明的父母的缩影。他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一个失散家庭的心酸与坚韧。
孙海洋的寻子之路,是坎坷与破碎的交织,但正是这些看似无法承受之重,铸就了他不屈不挠的意志。这本书,不仅记录了个人的悲欢离合,更是一部关于社会温情与力量的见证。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国家机器在打击拐卖人口犯罪上的不懈努力,看到了媒体在信息传播与公众意识提升上的重要角色,看到了朋友间无私的援助之手,更看到了无数善意陌生人汇聚成的温暖海洋。这些力量,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孙海洋前行的道路,也给予了我们无尽的希望与勇气。
孙海洋的坚持,是对“勿失勿忘、带爱回家”最深刻的诠释。这份爱,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它告诉我们,无论世界多么喧嚣,无论路途多么遥远,只要有爱,就有回家的可能。而这份爱背后,是社会大爱的广泛动员与深情拥抱。它提醒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力量虽小,但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就能形成改变命运、照亮黑暗的强大力量。
阅读《回家》,研小编不仅被孙海洋的故事深深打动,更从中汲取了力量与信念。它让我们相信,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与挑战,只要我们心怀希望,勇于行动,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关注、去支持那些仍在寻找中的人们,用我们的行动传递温暖,用我们的声音呼唤正义。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拐卖人口这一罪恶行径如同一道深深的伤痕,刻在了无数家庭的心中。但正如本期小研书单所展现的《失语荆钗》、《喊山》和《回家》这三部作品,不仅是对被拐者悲惨遭遇的深刻描绘,更是对人性光辉与坚韧不拔精神的颂歌。它们让我们看到了在黑暗与绝望中,依然有人坚守着爱与希望,勇敢地追寻着光明与自由。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关注拐卖人口这一社会问题,用我们的行动与声音,为那些仍在寻找中的人们带去温暖与力量。因为,只要心中有爱,就有回家的路。
制作:研究生学院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