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00万人观看!北大科学家抖音直播

政务   2024-12-28 09:21   北京  

如何让大模型机器人“通人性”

成为生活小助手?

如何从碳纳米管材料出发

实现新时代中国芯片的自主可控?

如何突破骨髓移植的配型限制

提高白血病的治愈率?

小小的屏幕如何承载高清图像

在家也能“身临其境”奥运赛场?


12月27日

北大党委宣传部携手北大科研部举办

“北大科学yeah”跨年演讲

在抖音、抖音精选平台独家播出

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新一代激光技术

碳基材料与芯片、血液病治疗

高清视频编码技术以及EAST深空探测

六大科研领域

邀请5位北大科学家

毕业于北大天文学系的天体物理学科普作者

一同讲述他们与团队的研究故事


“干货满满”“科学含量最高的跨年方式”

幸福、激动!刷到北大的课”......

这是一场聚焦前沿的科学盛宴

吸引了超百万网友在线观看

在这个充满科技幻想的时代

北大将一如既往引领创新

为实现“科技改变生活”的美好愿景

不断提出“北大方案”
·




生活小助手:具身大模型机器人






合成大数据驱动的具身端到端大模型

机器人未来能否帮我们洗盘子、叠衣服?王鹤给出的答案是——YES!通过多个日常生活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生活的“懒人福音”:

“请把一个卡皮巴拉放到杯子里。”

“请帮我取一下最上层的感冒药。”

“请把未名湖畔的垃圾都捡到箱子里来。”

这就是北大—银河通用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的黑科技。上面这些看似简单的指令实际上涵盖了机器人对语言、视觉和动作的综合处理能力。这种感知处理并非依赖于固定代码流程的重复动作,而是基于海量数据、视觉输入与多方理解分析后实现的精准执行。凭借泛化的抓取能力,具身大模型机器人不再局限于工业场景,而是可以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具身智能”指拥有物理身体,能实现与物理世界的交互的人工智能。传统工业机器人是专用机器人,需要提前设计好运动轨迹,缺乏灵活性和变通能力,而具身大模型机器人则具备通用性,能够灵活应对多种任务。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赋予机器人更高的灵活性和通用能力。

从完成琐碎家务到支持24小时无人零售店等全新业态,机器人将会给生活带来深远的改变。“未来的具身大模型机器人将不仅是工业助手,还将成为多行业发展的新动力,助力人类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专注于更有创造力的活动。”




转角遇到...60年原创突破






驾驭激光的利器——神奇的转角光学晶体

转角会遇到什么?歌手告诉你,转角遇到爱;而北大物理学家告诉你,转角就能驾驭激光,转角就会遇到六十年来光学晶体理论的原创突破!

激光技术自问世以来,已成为现代科技文明的核心技术之一。然而,激光技术的发展一直受限于光学晶体的厚度和效率。王恩哥、刘开辉带领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超薄且高效的激光技术将光学晶体的厚度大幅减少,从传统的毫米级厚度缩减到微米级,约为人类发丝直径的五十万分之一。

想象一下,你正在玩一场激光“射击”游戏,激光在空中疾驰,你想要瞬间精准打到目标。现在,刘开辉的团队就像是为这场游戏设计了一个超强的“魔法道具”——转角光学晶体!这些晶体就像是激光的“方向盘”,能够精准地调整激光的传播路径,甚至改变它的“颜色”和“强度”。

这些晶体的魔力不仅仅在于其薄弱的结构,更在于它们的强大功能。刘开辉团队通过创新的“界面生长技术”,将光学晶体的厚度缩减到微米级,但其光学性能却远超传统晶体。这些晶体能高效地转换激光的频率、功率,甚至有可能在未来成为激光医疗治疗的核心技术。

“薄如蝉翼的光学晶体”不仅推动了激光技术的前沿发展,也为基础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基础学科一旦有突破,就是第一性原理的突破,它带来的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科技红利和深远的变革。”刘开辉期待,这种第一性原理的创新将为全球科技进步注入强大动力,推动激光技术迈向全新高度。




生命之基,未来之基






芯片材料新方案——碳纳米管

生活中,碳元素无处不在。从我们穿的衣服裤子鞋子,到我们坐的凳子,出行用的自行车、汽车、飞机……从头到脚、从上到下都有着碳元素的身影。

然而,这只是碳元素的冰山一角。随着科技的进步,碳的单质形态,如无定形态、导电的石墨以及近些年发现的富勒烯、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新型碳材料一次次拓宽了人们对碳元素的认知。《流浪地球2》中的天梯材料、《三体》中的纳米飞刀——可以通过碳纳米管制造实现,正从银幕中一步步走向现实。让科技造福寻常百姓家,碳纳米管在锂电池、芯片领域大有可为,与目前的硅基芯片相比,碳纳米管芯片性能更优,且耐辐照、能在极端环境下工作,在三维集成方面很有潜力。

碳也是可伸缩、可弯折、可穿戴的安全材料,具有非常好的机械性能,最新的碳纳米管可以用来制作柔性可穿戴设备、智能窗户、检测肌肉运动的力学传感器,能够捕捉到肌肉的细微运动。

做好碳纳米管材料,从源头掌控,做中国自己的碳纳米管芯片,这是李彦和团队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们引以为傲的事业。目前,李彦正带领团队用安全的方式组装、用合理的形式嵌合、用碳纳米管材料制造出新时代的中国芯片,从源头掌控技术、实现自主化生产、打破外国芯片“卡脖子”的困境。“碳是生命之基,也是未来之基,碳将以独特的魅力和潜力,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美好的科技世界,让新科技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人拥有供者,白血病可以治愈






突破移植壁垒,点亮生命之光

我国至少有400万的白血病患者,这一数字每年还在以3-4万的速度增长,其中半数以上患者是青少年儿童,白血病就像一堵无法逾越的高墙,将无数个家庭推向绝望的深渊。近70年来,白血病的治疗技术不断发展,从最初的单药支持治疗到联合化疗,再到如今的造血干细胞移植靶向治疗、CAR-T新型细胞免疫治疗,白血病的治愈率不断提升。但对于大多数危重白血病而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是目前最有效乃至唯一的治疗方式。

要做移植,首先要有供者,但在2000年“北京方案”获得成功之前,国际医学界普遍认为骨髓移植配型必须100%相同,这种条件非常难以满足。想要移植但没有供者,供者匮乏成了限制骨髓移植应用的世界性难题。那能不能降低一点标准,让双方配型只有一半相同,却依然可以做骨髓移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黄晓军院士带领团队,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让供体和受体的配型只有一半相同,这在医学上成为“半相合移植”,长时间内,半相合移植因排斥和抗宿主病问题而被视为临床禁忌。黄晓军院士团队发现B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能诱导免疫耐受,调节患者体内T细胞,再在患者体内联合应用抗胸腺球蛋白,从而建立一套临床病理耐受的新技术。

2000年,第一例半相合造血细胞移植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获得成功,这项技术的突破性应用相当于用“一把不完全匹配的药匙”,打开了一扇生命的大门。2004年团队完成了58例半相合移植,2009年团队最新的250例报告首次登上了国际舞台……2016年,世界骨髓移植协会主席将这项技术命名为“北京方案”。

北京方案先后得到韩国、意大利、德国等多个国外团队的验证,并被入选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经典教科书,使半相合移植的疗效从约20%提高至70%左右,实现了白血病治愈疗效的飞跃。“北京方案”推动全球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快速发展,使得白血病治疗进入了“人人都有移植供者”的新时代。

北京方案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突破,更是一个个对生命的承诺。北京方案的初心,就是为全球医学发展逐梦前行,突破已知壁垒,点亮生命之光,为健康保驾护航,让我们期待北京方案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创造更多精彩的奇迹。




打开未来新“视”界






未来视界——超高清沉浸视频编码

观看春晚时、点开游戏时,你是否想过,小小的文件是如何承载如此高清的视觉信息?又是否好奇,在北京冬奥会、巴黎奥运会上,我们是怎么清晰看到奥运健儿们的精彩表现呢?

其实,这一切得以实现,离不开高文、马思伟团队所研究开发的高清视频编码技术。这是一段从0到1的探索故事。

2005年,受国家委任,高文来到北大,正式主持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工作。马思伟是团队中的青年教师,主要负责带领学生编写代码。

这支年轻的北大团队,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历经无数次计算优化仿真迭代、无数个夜以继日的研究,三代AVS视频编码技术标准在北大实验室中接连诞生。这不仅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也成为世界领先的标准体系。

在当今的元宇宙时代,视频已经成为视觉信息获取的一大重要途径,这一团队也在提升着技术的交互性与沉浸感。“我们一直在追求,让视频的分辨率更高,帧率更高,色彩更丰富,动态范围更高,让大家看到更真实、更自然的场景。”

他们与博物馆合作,将古画卷化作虚拟展厅,建构虚拟导航,给予游客漫步其中、深层次理解的独特体验;聚焦体育比赛,他们得以对照实时全景搭建虚拟空间,形成专属于不同球员的观赛视角;更有文物3D展示、AR游戏……从简单的视频编码技术出发,团队致力于增强高清的观看体验,如今已然可以营造出身临其境之感。

“展望未来,视频编辑码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更多的类似场景将被真实还原,更多的文物将清晰展现于观众面前,更多的中国故事将被生动讲述。”




“未来十年,我们向深空”






向深空!“东方之眼”大口径光学望远镜

或许每一个孩童,都曾希望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望远镜。面对不同的望远镜设定,不同的光谱分辨率、口径大小,你更喜欢哪一种呢?对于北大发起的大望远镜筹委会而言,全都要!

EAST“东方之眼”正是他们所给出的答案。2022年,北大天文系教授吴学兵发起这一成长型通用光学望远镜项目。其口径较大、视场较小,相较于国内目前所有的巡天型望远镜,更有助于精细测准、确认深究。由此,可以实现其他望远镜所有的科学目标,可以达到前所未有的光谱范围,可以广泛支持各种各样的观测计划。也就是说,无论是“中国天眼”、郭守敬望远镜,还是墨子巡天望远镜、宽视场巡天望远镜……“这些镜中所看到的浩瀚宇宙,都可以在‘东方之眼’中看到”。

这一望远镜的构想,从北大走出,却不只是北大的,而是期待着更多所有天文单位共同参与建设。2023年4月,北大天文校友捐资,后来设立项目接受公众捐款,今年又与西华师范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倘若筹建成功,“东方之眼”将与其他同级别的望远镜,一并成为全世界仰望星空的顶级观测工具。这不仅可以补足全球通用望远镜集中于西半球的分布现状,与各国一同接续观测宇宙、互助研究,提高在国际上的话语力;还能团结起国内天文学界形成合力,让中国得以担负起对所处精度的守望之责,让中国的科学家得以用自己的望远镜独立完成研究。

仰望星空,“我们期盼能与更多高校、更多世界机构,一同实现这样一大目标,形成新型科学合作格局,真正打开人类通向深空的‘东方之眼’。”

科技兴则国家兴

科技强则民族强

2024即将画上句点

这一年,众多科技工作者

带着对未来世界的好奇

坚守科研一线、不断深耕求索

在时光长卷中镌刻下高端创新技术

呈现科学之美

创造北大方案

造福千家万户

向他们致敬,也祝福他们

向2025进军,向未来奔赴

望向浩瀚无垠的宇宙与明天!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

策划 |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宣传办公室、音视频办公室、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

文字 | 李寒冰、唐儒雅、杨映锴

图片 | 李香花

制图 | 郭雅颂

排版 | 唐儒雅

责编 | 郭雅颂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

北京大学
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