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新地标,开业!

政务   2024-12-05 12:16   北京  

冬日燕园,晴光坠地,博雅塔下,一栋建筑悄然而立。

简洁明快的外观映衬着澄明的天色,建筑两翼后延,顶部有一半圆形穹顶,毗连小块绿地,在温暖的阳光下凝成了一道风景,这就是最近开业的北京大学教师之家
·
·
“教师之家”为师生提供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场所,还配备简餐及展览等辅助功能。

踏入教师之家一楼,北大校徽与“大学堂”牌匾庄严对望。

陈设之间的艺术韵味,自有一番平和与恬淡。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与DI-IDEA秘书处联合举办的“AI for Education燕园智声沙龙”活动把场地选定在了这里。
来自外国语学院、光华管理学院、电子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经济学院、计算机学院等单位的25位教师围坐一处,共同探讨“生成式AI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变革与对策”。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贾积有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黎新平研究员为老师们分享他们各自在生成式AI相关的研究观点和应用实践。

一排精致的素色屏风将沙龙的空间与大厅区隔开来,思想与智识不仅在参与活动的老师之间融汇,也伴随着声音,透过屏风,装点着整座建筑的气质与风格。

刚刚营业的教师之家就迎来过几位特殊的客人。
近期到访北大的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皮埃尔·阿戈斯蒂尼诺(Pierre Agostini)教授,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杰哈·穆鲁(Gérard Mourou)教授都到此打卡。
在北大工作多年的“洋先生”哲学系安乐哲教授对教师之家的西式餐食赞许有加。
阿戈斯蒂尼诺教授在教师之家
穆鲁教授(右二)在教师之家留影
安乐哲教授(左二)在教师之家留影

在大厅里围坐着的师生,轻声探讨,声音如溪水般在这座建筑里潺潺流淌。

咖啡的香气氤氲诱人,在空气中轻轻飘荡,为这里的交流与思考增添了一抹惬意的调味。

建筑如果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教师之家”就是一首浓淡合度,拥有教师、职工、学生等多声部共同呈现的交响曲。
2024年全球“Z世代”湄洲岛对话会日前在福建湄洲岛举办,新闻与传播学院何姝教授参与活动并做主题发言。回京后她邀请了参会的在京各国学生来到教师之家度过了一个欢乐的周末。各个国家的文化与风俗交汇于此,其乐融融。
两位同学还奏响了教师之家大厅里的钢琴。音乐响起,在初冬季节,师生们在这里感受到了家的温度与温馨。

教师之家里还放置着一幅特别的作品《数字北大》,这是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颗粒艺术实验室师生创作的颗粒艺术作品,由20000余个不同高度、不同颜色的键盘帽组成了北京大学西校门图案

图书角的书架上陈列着北大出版社的各类书籍,思想与文化在这里交汇,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织,时代审美趣味以及流行趋势在空间的设计中得以体现,并在建筑与装饰的细节中被具象成时间的流转与文化的沉淀。

点击下图,查看研讨室线上预约攻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教师之家选址于原燕园老锅炉房。据基建工程部介绍,该建筑始于1925年,南侧为遥感楼,北侧为第一体育场,西邻未名博雅,东邻法学院。改造过程中,室内设计利用深灰色金属、原木色装饰及超白玻璃等现代属性材料与老锅炉房原有建筑构件及水泥灰色相结合,营造历史与现代碰撞、融合的简约内装风格。

正是新旧风格的完美结合,才成就了有序与和谐的整体氛围。

从燕园老锅炉房到教师之家,这里是学者云集、精英荟萃的见证,倾听着谆谆教诲,琅琅书声。

以“家”为名,延续历史文脉。教师之家将以多样化的服务内容、多场景的场地资源,为全体教师教学探讨、学科聚会、学术沙龙、休闲简餐等提供便利,打造温馨舒适、充满活力、家一般的全新体验。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会议中心
图片 | 闫琳琳、马超、张灵馨、何姝、北京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北京大学会议中心
文字 | 陈行健、李寒冰
排版 | 罗乐怡
责编 | 王嗖嗖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


北京大学
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