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花板级的书,北大再版!

政务   2024-12-16 10:43   北京  



一代历史大师
一部呕心力作
田余庆先生百年诞辰之际
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其经典著作
《东晋门阀政治》
并首次单独出版《秦汉魏晋南北朝简史》

(《中国史纲要》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

从一书观东晋门阀政治的

动态形成、发展和消亡

游风云变幻,思人生哲理

于历史考证中收获现世启迪





匠心巨著,致敬历史

《东晋门阀政治》一书由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魏晋南北朝史著名学者田余庆先生所著,首次出版于1989年,后经修订整理,现于田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再度出版。自初版以来,该书广受好评,于1993年荣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该书主要讲述了公元四世纪初年至五世纪初年的百余年间,东晋门阀士族与司马氏皇权结合而运转的政治历史,从“释”到“后论”,共分为八个章节。书中对东晋门阀士族的渊源、经济基础、文化面貌,特别是与皇权之间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论述。

东晋一朝,皇权不振,士族专兵,几家门阀士族相继崛起,形成了皇权与士族共治的特殊政治局面。该书从琅邪王氏、高平郗氏、颖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以及太原王氏等门阀士族以及刘裕、孙恩等次等士族的家族史入手,探讨了他们政治活动及其对东晋政局的影响。

在“王与马共天下”开启的皇权与士族共治局面基础上,田余庆先生进一步追问这一格局形成的特定背景,进而追溯到两晋之际琅琊王氏与司马氏因特定历史、地缘与联姻关系建立的紧密联系。田余庆关注到随后崛起的高平郗鉴对于东晋门阀政治维持的作用,指出郗鉴建策用流民帅兵力平王敦之叛从而维护了司马氏的地位,另一方面协调并维持当权士族王氏、陶氏、庾氏之间的平衡,使得东晋门阀政治格局得以延续。此后,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相继登场,各大门阀士族因内部角逐与外部威胁相互联合与制衡,任何一家也不能轻易取代皇权,东晋共天下的局面得以维持。然而,当权士族的兴衰与斗争逐步削弱了这一平衡格局,最终导致门阀政治的瓦解,刘裕晋宋禅代后,皇权政治得以重建。

田余庆不仅通过细致入微的考证,清晰地勾画出了东晋门阀政治的动态演变过程,还在此基础上对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总结。他指出,门阀政治并非一种常态,而是中国古代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过渡性现象,其形成有赖于三个关键条件:成熟且具有影响力的士族阶层、虽失权威但具号召力的皇统,以及民族矛盾的外部压力。随着这些条件的逐渐消失,门阀政治被新的皇权政治取代。这一理论总结是我们理解东晋门阀政治演变过程的重要钥匙。

△田余庆先生

同时,田余庆还敏锐地注意到在士族与皇权之外,流民帅这一股重要政治力量的存在。这一力量在东晋早期虽然不起眼,但随着士族势力的衰退,流民帅逐步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次等士族的崛起和南朝皇权政治的重建。这一观察为理解东晋灭亡与南朝兴起提供了关键的视角。

该书对中国中古历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深入探索,不落以婚宦论门阀士族的窠臼,为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重要问题提供了精辟的见解,对于研究中国中古政治史,特别是东晋门阀政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史学大作,传世经典

《东晋门阀政治》一书揭示了门阀士族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探讨民族矛盾对政治格局的影响,针对其主要内容,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胡宝国先生评价道:


《政治》一书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与通常皇权至上的时期不同,东晋一朝出现了皇权与士族共天下的特殊政治局面。最开始是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即士族琅邪王氏与皇帝司马氏共治天下。由于士族并非一家,彼此间势力强弱有变化,所以王与马之后,还会有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等等的变化。同样,由于士族并非一家,彼此之间存在着制约的关系,所以任何一家也并不能轻易地取代皇权,由此,共天下的局面得以维持。

——胡宝国:《读〈东晋门阀政治〉》

就意义探讨,该书深化了读者对东晋政治体制的理解,提供着历史借鉴和启示,并且持续推动着相关学术研究的深入。对于这部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祝总斌、陈苏镇、阎步克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部史学著作不但需要有宏观方面的理论概括和创造性见解,而且需要有微观方面的严谨处理与史料的细致考证和巧妙运用。前者欠缺,后者便易流于饾饤、烦琐;后者单薄,前者又会失之空洞、缺乏说服力。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是两者有机结合的一个典范。

——祝总斌:《评田余庆著〈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先生所著《东晋门阀政治》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史学佳作。门阀政治是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学者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大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门阀制度及士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状况等方面。总的说,多属静态的观察,而缺少动态的研究。《门阀》一书正是在动态方面进行了尝试,并且获得了成功。众所周知,东晋一朝皇权不振,几家门阀士族相继专权,对东晋的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田先生根据这一特点,从这些士族的家族史入手,对其源流、兴衰、各士族门户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皇权的关系等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探索,阐明了东晋百年门阀政治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并对有关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

——陈苏镇:《东晋政治史研究的新成就——读〈东晋门阀政治〉》


《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初版)一书,被视为田余庆先生的代表作。此书以魏晋南北朝的士族政治为研究对象。秦汉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主要是功臣、外戚、宦官、儒生、文吏等。而至魏晋南北朝,中国政治史出现了一个重大变迁,一个被称为“士族门阀”的阶层崛起了。对这个阶层的政治权势、经济基础、文化特征,对其在汉唐间的兴衰,以往中国学者及日本、西方的相关学者,提供了各种论述。田先生的这部新著,使该领域的研究又获得了较大推进。

——阎步克:《田余庆先生的治史成就及其对我的启迪》

△祝总斌(左)与陈苏镇(右)

打开一扇穿越时空的窗棂,跟随田余庆先生一同深入探寻那段风云变幻、权力交织的东晋岁月。通过历史层面的挖掘与梳理,透过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在书中一同汲取鲜活而深刻的哲思启示。


我手写我心的史学大家




“那里没有我少年时代所向往的激烈慷慨、风谲云诡、人山人海和生死契阔,但却有我同样迷恋的透彻、从容、醇厚与仁义情怀。即使在最初接触的两三年,田先生已经向我展示了学术人生可以有多么美好。”

——罗新《清商远路自徘徊——送别田余庆先生》



田余庆先生1924年出生于陕西省南郑县,原籍湖南省湘阴县,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专家。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后,在北大文科研究所从事民国史教学。曾与金毓黻合编《太平天国史料》,并参加编辑“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952年院系调整后,调入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讲授中国通史等课程,主要致力于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与教学,并担任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术人才。

△1987年夏,时任历史系主任的田余庆先生与北大历史系1983级本科生的毕业合影。第二排坐者右七为田余庆先生

1989年,《东晋门阀政治》初版问世,集结了田余庆有关门阀政治的研究成果,以东晋若干执政大门阀与司马氏皇权的关系为主线,为中国中古政治形态及其演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

1993年,《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将田余庆十余篇重要学术论文汇编成册,包括《说张楚》、《论轮台诏》、《<隆中对>再认识》等,对秦汉魏晋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实质性推进。

2003年,田余庆以近80岁的高龄完成《拓跋史探》一书,在民族史和政治史的交界面上开拓了北魏拓跋史研究,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特等奖。


“我秉持的理念,是求实创新。华而不实之作,无独立见解之作,无思想内容之作,趋俗猎奇之作,我都不去考虑。”

——田余庆《九十自述话治学》

田余庆先生一生潜心于史学研究,其论著数虽不达海量,但每本都堪称经典力作,凝结其深刻的洞见、翔实的考证和引人入胜的学术视角。田余庆的学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阎步克曾评价老师的文章“很少应景之作、急就之章,篇篇精粹可读”,赞颂其为“一位优秀的‘历史侦探’”

治学生涯中,田余庆始终恪守“不做无独立见解之作”的原则,追随钱钟书先生“宁恨毋悔”的精神,绝不草率成文。他也曾经常告诫自己的学生,不能一心追求文章发表数量,更应注重个人学术境界的提高。

文如其人,田余庆的文章以精炼见长,暗合魏晋史学的简约崇尚,力求以小见大、由微知著地勾勒出历史变迁的脉络线索。在田先生准确凝练的文字中,建构、分析、论证环环相扣,充分兼顾宏观层面的理论辨析与史料细节的考订运用,将“史”与“论”紧密结合,视野开阔且鞭辟入里,展现出非凡深厚的历史思维和对人性细腻透彻的把握。

△1990年代初,田余庆先生在其博士生的读书报告上写的批语(右边黑色手迹)

2014年,田余庆先生溘然长逝,享年90岁。直至去世的前一天,他仍伏案工作,在家中的书桌上留下未尽的史学研究,无言中,最后一次回应自己曾写下的“淡定人生,潇洒来去”的追求。

△田余庆先生背影,2010年摄于北大燕园



郁郁乎文,析汉晋拓跋,

穷微阐奥,著文足以不朽;

岩岩其志,宁有恨无悔,

播火传薪,遗志是当长遵。

——阎步克教授为田余庆先生逝世所拟挽联



发微抉隐掘珍秘,钩沉稽古纳乾坤

在田余庆先生百年诞辰之际

35年前初次问世的巨著

《东晋门阀政治》

如同一座巍峨的史学丰碑

再次焕发新的光芒

带领读者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温度

明古今通变之理

探社会演进之奥
互动有礼!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感悟

截至2024年12月17日中午12:00

留言点赞前10名的读者

小北将为你送上

《东晋门阀政治》百岁诞辰纪念版一本



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澎湃新闻、《光明日报》、《上海书评》、《田余庆学记》、《文汇学人》、《文史哲》、《书品》、《史学史研究》、《历史研究》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辑、文字 | 尹乐怡、张祺祺、张宇宁、杨迪

摄影 | 隋雪纯

排版 | 叶雨青

责编 | 曹梦瑶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

北京大学
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