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动物馆中有很多物种的化石展品,每个展品背后都有一段有意思的小故事。今天我们讲讲博物馆里的史前巨兽。
图片来源网络
冀教版小学语文课文《黄河象》中描述的一样,这头老象当时口渴难耐,在河边匆忙饮水时不慎跌落,并深陷泥沼不能自拔,最终丧生,骨骸因泥潭包裹得以好保存,经过地质演变,这一地区被抬升为高原,黄河象才得以重见天日。
中国古动物馆古脊椎动物展厅三层古哺乳动物展区的中央,就展出这具写入课文的黄河象。
看到它长如利剑一样的大牙,这是剑齿象的明显特征。整具骨架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3米多,是全世界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
师氏剑齿象 “黄河象”
中国古动物馆三层中央
巨兽问世
1973年,甘肃省合水县农民挖掘沙土时,发现了两块异常光滑的石头,当时大家以为发现了“龙骨”纷纷过来抢夺,为了防止“龙骨”丢失,时任工程总指挥和县里的领导甚至民警一同加力保护现场,在科普宣传教育下抢走“龙骨”的村民最终将手中的“龙骨”进行归还,经过初步勘探,认定这是一具古象的化石而非“龙骨”。
经过汇报、请示,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赵聚发、甘肃省博物馆谢俊义、甘肃庆阳地区文化馆韩天保和许俊臣组成四人发掘队,在合水县豁口水电站建设工地开始正式发掘。
随着挖掘工作的层层深入,大象的脊椎骨、腿骨、肋骨、肩胛骨、盆骨、腕骨等相继出土,在挖到头部的时候遇到了难题,象的大脑内是蜂窝状的结构,一旦挖破,头部就有可能碎成残片。决定用套箱法整体发掘:先估算出象头的大小,然后做了一个没有上底盖的木箱,将象头四周开槽,套入木箱,再灌入石膏,铲平封上顶盖。将木箱慢慢推倒,底部翻上来,再灌入石膏加固封了底盖。这样象头就成了一个整体,不会破碎。埋藏的化石刚出土时十分疏松,稍不留神就会损伤,所以发掘工作十分细致艰苦。
挖掘出的化石在晾干的同时用药水渗透加固,不然就会自然风化散开。经过整整35天,化石终于全部露出,装了整整12大箱。为了能够安全的运出,在发掘点和公路之间还特意修建了一条临时公路,连夜将化石运往了位于北京的中科院古脊椎所。在经历过研究与装架后,我们看到的就是如今这具史前巨兽——黄河象。
象的演化历史可以追溯到4700万年前晚始新世出现的长鼻目祖先——始祖象,之后经历过古乳齿象、嵌齿象、铲齿象、剑齿象、猛犸象、真象等多个属种,由于地球环境的变化,除现生非洲象和亚洲象以外的都已经灭绝了。
黄河象化石的发现,不仅为古生物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更是对甘肃等黄土高原地区的古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黄河象臼齿的研究我们得知它们并不像现在的大象一样主要以干草为食,他们还会咀嚼粗糙的树叶和嫩枝,这说明300万年前的甘肃地区是一片丛林茂盛、水草丰富的大平原。
今天,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张和自然气候的改变,象的生活空间逐渐减少,更多的现实呼吁我们保护珍视地球环境。
新春佳节,中国古动物馆将继续为大家呈现更多的古生物小知识。通过这些化石去了解背后的小故事。
馆内每天10:00和14:00开展公益讲解,全天不定时开展志愿者讲解,更有3D电影、恐龙巡游等精彩活动等待着大家!
让我们在2024年的春节假期相约中国古动物馆,一起感受神秘的古生物世界!
-END-
文字丨李元欣
编辑丨杨 濛
审核丨朱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