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启幕
2024年11月1日上午,“仙工神品——广州象牙雕刻展”在广州市文化馆中心阁顺利启幕,展览得到与会专家、嘉宾的一致好评。
论坛研讨
11月1日下午,专家学者、非遗保护工作者、牙雕保护单位代表、牙雕传承人齐聚“广州牙雕传承发展论坛”,梳理广州牙雕发展历史和现状,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共同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保护与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多位专家、传承人作了主题发言。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
黄馆长基于丰富的历史文献和馆藏象牙制品,深入探讨了广州象牙雕刻艺术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黄馆长从全球化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广州作为南海之滨、“海上丝绸之路”地理枢纽的地位,指出广州不仅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也是各类工艺美术品,特别是象牙制品的生产和外销中心。
18至19世纪,随着全球贸易的蓬勃发展,广州的象牙扇等工艺品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展示了当时国际交往的深度与广度。黄馆长进一步强调,尽管现代对象牙贸易存在限制,但猛犸牙、牛骨等替代材料的应用,使得象牙雕刻这一传统技艺得以延续并焕发新的生机。
广州市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一级作家
曾应枫老师从象牙材料的独特性质和历史地位出发,分析了其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的原因,并总结了广州牙雕的三个显著特征:一是题材广泛,物尽其用;二是透雕镶拼,独门绝技;三是因材施艺,不拘一格。
然而,曾老师也指出了当前广州象牙雕刻行业面临的挑战,即虽然替代材料问题得到了解决,但行业人才流失和市场需求萎缩等问题依然突出,象牙雕刻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仍需付出巨大努力。
海南椰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柯秋枫老师介绍了海南椰雕的历史、技艺特色及其在当代的传承发展情况,尤其强调了当代海南椰雕在设计创新方面的成就。他认为,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椰雕制品应当更加注重年轻化设计,融合艺术性和实用性。柯老师呼吁培养更多兼具工艺、设计、包装及市场营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促进椰雕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原副馆长
崔馆从牙雕传承人张民辉老师和李斌成老师的传承案例出发,提出以往牙雕行业注重精细化分工、艺人只专一种工艺的传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牙雕的传承发展需求。她建议,当代牙雕传承人的培养,要向全面性人才方向培养。
广州牙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李斌成老师对本次展览的成功举办表示欣喜,但同时也表达了对整个行业未来发展的担忧。李老师特别关注技艺传承问题,指出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行业吸引力下降导致的优秀人才流失,以及网络平台上假冒伪劣产品对正牌产品的冲击。为此,他建议政府及相关保护机构加大对牙雕项目的扶持力度,提升从业者信心,确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和有效传承。
大新公司总经理助理、工美文创事业部总经理
作为广州牙雕非遗保护单位代表,刘总表示此次展览对于提升广州牙雕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为年轻人提供了接触和了解传统艺术的机会,也有助于培养潜在消费者,激活市场活力。
刘总提出,牙雕产品的创新应当紧跟时代潮流,从材料选择、工艺表现到消费场景的构建,都应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和需求。同时,他强调政府政策支持与行业内部的积极推广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牙雕行业的振兴与发展。
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
牟书记回顾了自2017年底中国全面禁止象牙及其制品贸易以来,广州牙雕行业所经历的转型与挑战,以及此次展览得以合法顺利举办的背后故事。
牟书记认为,在中国文化馆年会这一盛会召开前举办此类展览,有助于重塑公众对象牙雕刻艺术的正面认知。通过对比泥塑项目面临的发展困境与成功案例,牟书记表达了对广州牙雕技艺传承发展的乐观态度,坚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有效的宣传推广,广州牙雕行业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通过各位专家学者的专业讲解,我们深入了解了牙雕技艺的历史沿革、文化价值及其面临的现实困境;通过工艺美术界同仁的经验分享,我们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保护与传承实践经验。尤其是关于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创新,以猛犸牙、牛骨等代替象牙进行创作的讨论,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我们坚信,只有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才能让广州牙雕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需要政府、社会和业界的共同努力,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和论坛,唤起社会各界对广州象牙雕刻技艺的持续关注与支持,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发年轻一代的兴趣与热情,让这份古老的技艺得以薪火相传,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本次展览将从2024年11月1日持续到2025年3月30日,展览期间,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以“仙工神品——广州象牙雕刻展”为核心,配套组织20多场讲座和手工体验,让市民游客更深刻地领会岭南雕刻的特点和魅力,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前来观看展览,参与体验!更多详情,请留意“广州非遗”微信公众号的信息。
扫码关注“广州非遗”公众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