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下午,广州市增城区派潭中学(以下简称“派潭中学”)应邀参加了本届“非遗在校园”优秀案例展示活动,带来了一场能充分彰显客家文化底蕴的“舞貔貅”非遗特色课例展示,师生们携手合作,多层次展现出学校在非遗特色教育上丰硕的育人成果。
课例展示精彩瞬间<<<<
一开场,锣鼓响起,学生扮演的貔貅们在舞台上翻腾跳跃,动作矫健有力,振奋人心的舞貔貅表演迅速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紧接着,派潭中学的学生展开了详细的介绍讲解,带大家深入了解了派潭客家文化“舞貔貅”的文化内涵与故事。
传统舞貔貅表演开始前,表演者会进行“打四门”仪式。这一仪式不仅是古代客家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感恩,更是对幸福生活美好愿景的寄托。
张东盛老师披挂上阵,带领同学们学习 “打四门”的基本舞步。同学们跟随教练的指导,感受其中的节奏与韵味,体会先辈们与自然沟通对话的方式。
随后,陈秋燕老师带领同学们了解特色鲜明的貔貅头部,由此进一步体悟舞貔貅的文化内涵。陈老师引导学生们观察“舞貔貅”中各角色的神韵,着重讲解了貔貅大狮头部的细节及详细流程。
在体验互动环节,现场的观众朋友们进入课堂,共同体验貔貅的面具塑型制作和彩绘过程,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因非遗而汇聚,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
陈老师对手作环节进行点评,既肯定了他们的成果,又点明了特色与提升空间,言辞中充满期待与鼓励,激励着每位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传承之路上继续探索、不断进步。
手作之后,又迎来一轮精彩展演。派潭中学的同学们以一段精彩的“貔貅街舞”诠释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新。踏着音乐的节拍,貔貅的威武与街舞的活力巧妙结合,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生动反映出学生在传习非遗的过程中多元表达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大狮与大头佛融合表演将现场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同学们生动地演绎了清晨貔貅出行,遇到大头佛沙和尚,沙和尚驯服貔貅的精彩故事。节目情节跌宕起伏,同学们的表演热情饱满,配合舞貔貅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永木老师精彩的动作分析讲解,整个故事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舞貔貅项目中精彩的拳术环节尤为引人入胜,一招一式,尽显风范。
在本次课例展示中,派潭中学凭借动静结合的课堂展示环节,很好地展示了学校在非遗特色教育上,积极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尝试。传统带着岁月印记,依然活在当下,融于乡土中,告诉我们过去,更指引我们向未来。
课例展示大家说<<<<
“
评课老师说
”
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体育教研员周艳老师对本次课例给予了高度评价,本次课例展示较好地呈现了动与静、体育与美术跨学科的有机结合,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们积极昂扬,现场互动氛围较好,深受群众喜欢。希望学校继续坚持和支持舞貔貅技艺的传承,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
“
授课老师说
”
教师代表陈秋燕表示:广州市增城区派潭中学作为市级舞貔貅培训基地,十五年坚持来开设舞貔貅校本课程,构建和丰富体育、艺术、劳动等课程建设,建立立体多维的校园文化生活。今天所呈现的舞貔貅课例,是学校校园舞貔貅的一部分,通过跨学科的貔貅课堂宣传非遗舞貔貅独特的魅力与深远文化价值。非遗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或习俗,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寄托。非遗的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在保护非遗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让我们携手共进,让非遗之美流传不息,照亮我们的未来。
“
小朋友们说
”
学生代表林思颖表示:说到舞貔貅,现在流传甚广的一句话是“广州舞貔貅看增城,增城舞貔貅看派潭佳松岭”。派中大舞台让我们体验到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一脉相传的佳松岭村张氏舞貔貅,在“非遗在校园优秀案例”活动的筹备中我们不断吸收进取学习展示新技能,在塑造成长过程中更进一步,老中青薪火相传,舞貔貅生生不息,相信未来貔貅传承会越来越火热,越来越精彩。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中学
“非遗在校园”开展情况<<<<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中学创办于1943年,是《增城县志》记载的较早创办的三所中学之一,初办时称为梅都中学,校址设在西竺寺,1953年更名为增城县第四中学,1959年正式定名为派潭中学。
2009年,派潭中学作为增城市第一个“非遗进校园”的试点学校,正式开展舞貔貅的传承与培训。舞貔貅成为了该校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体育选修课。以舞貔貅作为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书香派中、活力派中、墨香派中、美丽派中、唱响派中系列活动,构建和丰富体育、艺术、劳动等课程体系,建设立体多维的校园文化生活。
舞貔貅是广州增城、黄埔等地客家人逢喜事、年节、甚至单位落成典礼、开店铺、建新房都要举行的表演活动。貔貅舞相传始于明代,舞蹈风格刚柔相济,以刚为主,通过人体相叠,高空舞耍,运用了杂技表演技巧,使舞蹈空间感大大增加,具有奇、险、趣的特点。除表达喜庆吉祥和祈求好运的意图,还蕴含着驱邪之意。增城和黄埔貔貅舞的特点鲜明,角色多样,有貌貅、大头佛(又称沙和尚)、猴子(又称孙猴子)等。
第二届“非遗在校园”课例展示从9月14日开始,一直延续到11月中下旬。课例展示地点在广州市文化馆中心阁门楼。课例展示排期如下:
文化铸魂,生生不息
因您的共同参与而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