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欢迎访问本刊官网阅读全文
http://www.chinjoncol.com/
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2024版)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
中华肿瘤杂志2024,46(12):1079-1106 DOI: 10.3760/cma.j.cn112152-20241009-00435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022年中国乳腺癌新发病例数约为35.7万例,死亡病例数约为7.5万例,严重危害女性健康。在每年新发乳腺癌患者中,约5%~10%的患者在确诊时即有远处转移。早期患者中约20%~30%最终发展为晚期乳腺癌。晚期乳腺癌虽难以治愈,但可通过应用新型治疗药物、优化治疗模式等方法来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以期达到长期带瘤生存的目的。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专家基于国内外晚期乳腺癌临床研究进展及专家意见,经过详尽讨论和总结,在《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2022版)》基础上进行更新。2024版指南纳入晚期乳腺癌领域高质量循证医学新证据、分子病理检测新理念、综合治疗新方案、精准医学新进展、新型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等,同时强调多学科协作、关注患者报告结局,最终形成《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2024版)》,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的共识与争议(2024版)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专家委员会
中华肿瘤杂志2024,46(12):1107-1126 DOI: 10.3760/cma.j.cn112152-20240821-00361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主要病理类型,约占所有肺癌的80%~85%。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为根治性手术,但术后复发是临床治疗不可避免的难题,既往在手术的基础上加入围术期化疗也仅能将5年生存率提高约5%,迫切需要更优的系统治疗手段。近年来,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1/PD-L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药物逐步从非小细胞肺癌后线治疗突破至前线治疗,现为围术期治疗也带来了突破性进展。国内外多项围术期免疫治疗Ⅲ期研究证实在新辅助及辅助治疗阶段加入免疫治疗可为患者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成为降复发、延生存的新治疗标准。2024年1月,特瑞普利单抗成为中国首个获批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适应证的免疫治疗药物,开启了围术期免疫治疗的新时代,但围术期免疫治疗在各级医疗机构的应用仍缺乏统一的共识。为帮助各级临床医师更好地进行诊疗决策,推动免疫治疗在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应用的临床实践标准化,厘清围术期免疫治疗争议点,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和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专家委员会联合发布《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的共识与争议(2024版)》,旨在为非小细胞肺癌的围术期免疫治疗的规范化管理和诊疗提供参考意见。
晚期乳腺癌二代测序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版)
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与交流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
中华肿瘤杂志2024,46(12):1127-1135 DOI: 10.3760/cma.j.cn112152-20240104-00006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20年,全球新发乳腺癌病例约226万,占所有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11.7%。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晚期乳腺癌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治疗手段也不断丰富。基因靶向治疗显著延长了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分子病理诊断、靶向药物选择以及治疗模式优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献及临床研究的发展,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与交流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组织专家制定了《晚期乳腺癌二代测序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版)》,相较于《晚期乳腺癌基因检测热点问题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2024版共识采用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旨在为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基因检测信息,从而制定更精准的治疗策略。
膀胱癌保膀胱治疗多学科诊治协作专家共识(2024版)
中国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协作组
中华肿瘤杂志2024,46(12):1136-1155 DOI: 10.3760/cma.j.cn112152-20240602-00231
膀胱癌是泌尿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2022年全世界有613 791例膀胱癌新发病例,中国膀胱癌新发病例数约为92 900例,约占全世界膀胱癌新发病例的15%,位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谱第11位,其中男性新发病例约为73 200例,位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谱第8位。膀胱尿路上皮癌约占所有膀胱恶性肿瘤的90%,根据其是否侵犯膀胱肌层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卡介苗治疗无应答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方法。自身基础疾病以及手术可能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许多患者不适合或拒绝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寻找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以外能够达到治愈、保留膀胱的治疗方案就显得极为重要。保膀胱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肿瘤控制和生活质量,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替代及补充。共识在2022版《中国膀胱癌保膀胱治疗多学科诊治协作共识》基础上,根据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结合目前国内保膀胱的临床实践与应用经验,以多学科诊疗模式为基础,探讨保膀胱多学科诊疗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对保膀胱治疗的患者选择、治疗方案、疗效评估方式、治疗后随访监测、保膀胱治疗复发后的管理进行细化和更新,以期为当前国内膀胱癌的保膀胱多学科诊治提供一定指导意见。
实体肿瘤患者伴发肺炎临床诊疗实践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肿瘤杂志2024,46(12):1156-1175 DOI: 10.3760/cma.j.cn112152-20240606-00242
实体肿瘤患者在接受临床诊治中伴发肺炎发病风险升高,其预防、诊断和治疗均存在不同于一般人群的特点,包括特定肺炎危险因素的纠正、预防性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肿瘤治疗相关肺部不良反应的鉴别、侵入性采样诊断技术的应用策略、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中的病原及耐药性考量等。为了规范实体肿瘤患者伴发肺炎的诊治和预防,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发起制定《实体肿瘤患者伴发肺炎临床诊疗实践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在梳理该领域最新证据的基础上提出诊疗路径和推荐意见。共识适用于从事成人实体肿瘤诊治的肿瘤科以及呼吸科、感染科、外科、急诊科、老年科和全科的医护人员。
非小细胞肺癌来源外泌体环状RNA circEZH2通过调节miR-495-3p/TPD52轴和NF-κB通路激活成纤维细胞
邢晶 陈丽萍 俞万钧
中华肿瘤杂志2024,46(12):1176-1186 DOI: 10.3760/cma.j.cn112152-20230717-00015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来源外泌体环状RNA hsa_circ_0006357(circEZH2)对人肺成纤维细胞(MRC-5细胞)的激活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分子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细胞侵袭实验检测肺腺癌来源外泌体对MRC-5细胞活化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对肺腺癌患者血清(2023年9月于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集)外泌体进行circRNA分析,并通过RT-qPCR检测肺腺癌患者血清外泌体中circEZH2 mRNA的水平。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RT-qPCR、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和Western blot探究circEZH2对MRC-5活化的影响。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免疫荧光实验和Western blot分析circEZH2对miR-495-3p/肿瘤蛋白D52(TPD52)轴和核因子κB(NF-κB)通路的调控作用。
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来源外泌体促进了MRC-5细胞侵袭能力提升[与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来源外泌体共培养细胞侵袭数为(42±5)个,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SPC-A1、H1299、A549细胞)外泌体共培养细胞侵袭数为(246±7)个、(89±4)个、(69±14)个],成纤维细胞活化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和细胞促炎基因[白细胞介素6(IL-6)、IL-8]的表达升高(均 P<0.05)。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外泌体中circEZH2 mRNA的表达水平增加( P<0.01)。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来源外泌体与MRC-5细胞共培养促进了circEZH2表达( P<0.05)。在功能上,过表达circEZH2促进了MRC-5细胞迁移和侵袭[细胞迁移率分别为(30.81±2.54)%和(60.29±8.34)%,细胞侵袭数分别为(48.00±13.58)个和(115.00±9.50)个,均 P<0.05]。RT-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circEZH2后,MRC-5细胞促炎因子IL-6、IL-8的mRNA和蛋白水平增加( P<0.05),成纤维细胞活化标志物α-SMA、FAP蛋白表达增加( P<0.05)。在机制上,circEZH2可能作为ceRNA调节miR-495-3p,促进TPD52表达,同时激活NF-κB通路促进MRC-5活化。
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来源外泌体circEZH2可能通过miR-495-3p/TPD52轴激活NF-κB通路促进成纤维细胞活化。
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后ypT0~2N0M0期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邵欣欣 李维坤 胡海涛 卢一鸣 田艳涛
中华肿瘤杂志2024,46(12):1187-1194 DOI: 10.3760/cma.j.cn112152-20231024-00217
目的 分析经新辅助化疗后ypT0~2N0M0期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长期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经新辅助化疗后行根治性切除手术分期为ypT0~2N0M0期的78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 法和Log rank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 Cox 比例风险模型。
结果 78例患者中,ypT0N0M0期18例,ypT1aN0M0期14例,ypT1bN0M0期17例,ypT2N0M0期29例。中位随访74.1个月(19.8~132.5个月),78例患者中出现复发转移14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9例。全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4.4%和87.8%。ypT0N0M0与ypT1~2N0M0期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9%和87.8%)及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8.9%和8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印戒细胞癌、神经侵犯、淋巴结清扫<16枚与预后有关(均 P<0.05)。多因素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清扫<16枚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总生存: HR=10.44,95% CI:2.15~50.72, P=0.004;无病生存: HR=11.47,95% CI:2.85~46.20, P=0.001)。
结论 经新辅助化疗后,ypT0~2N0M0期局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长期预后相对较好,且ypT1~2N0M0 与ypT0N0M0期患者的长期生存时间相近。淋巴结清扫<16枚可能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应尽量增加淋巴结清扫数目,针对清扫淋巴结数<16枚的患者需加强术后治疗和随访。
女性生殖道同期多部位发生的黏液上皮化生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陆铃慧 陈奕清 李静 邵思齐 马凤华 宁燕 石月 王超
中华肿瘤杂志2024,46(12):1195-1208 DOI: 10.3760/cma.j.cn112152-20240518-00201
目的 探讨女性生殖道同期多部位发生的黏液上皮化生和肿瘤(SMMN-FG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诊断的25例SMMN-FG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随访记录。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
结果 25例患者的发病中位年龄为46岁,临床表现包括阴道不规则流血或排液、盆腔疼痛、卵巢囊肿等。2例患者胚系检测证实为Peutz-Jeghers综合征。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13例患者术后辅助放疗和/或化疗。最常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宫颈(21例),发生在子宫内膜、输卵管及卵巢的病例数分别为11例、10例及16例。25例患者中,6例同时累及3个部位,仅1例出现4个部位同时受累。9例P53突变表型中,胃型腺癌6例,宫颈叶状增生2例,黏液腺癌1例,所有微偏腺癌P53均呈野生表型。中位随访时间为59个月,死亡3例,6例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术后是否复发转移与疾病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病变部位的数目及子宫体病变的程度有关(均 P<0.05)。
结论 SMMN-FGT临床预后相对较好,即使是晚期患者也能从手术及辅助治疗中获益。对于年轻患者,如卵巢经充分评估未见病变可予以保留。SMMN-FGT中宫颈发生胃型腺癌可能较单纯宫颈胃型腺癌预后良好,正确诊断SMMN-FGT对临床处理至关重要。
中国宫颈腺癌构成比和人乳头状瘤病毒基因型分布的Meta分析
李煜霏 阴建 匡雪凤 吴婷 张询 乔友林
中华肿瘤杂志2024,46(12):1209-1217 DOI: 10.3760/cma.j.cn112152-20231024-00222
目的 研究中国宫颈腺癌(CADC)在宫颈癌[主要包括CADC和宫颈鳞状细胞癌(SCC)]中的构成比及变化趋势,分析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在CADC及宫颈SCC中的分布情况。
方法 利用Medline、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自建库至2022年10月已发表的有关中国CADC构成比或宫颈癌主要病理组织学类型HPV感染情况的原始研究文献。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合并。
结果 有23项符合条件的研究被纳入。研究合并后结果显示,CADC的构成比为9.0%(95% CI:7.7%~10.3%)。1979—2005年CADC构成比为6.0%,2006—2011年CADC构成比为8.1%,2012—2022年CADC构成比为9.5%,构成比随时间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5.03, P=0.081)。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东部地区CADC构成比最高(11.2%),其次是西部地区(7.3%),再次为中部地区(5.9%)。CADC中HPV感染的总感染率为72.3%,低于宫颈SCC中HPV感染的总感染率(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00.89, P<0.01)。CADC中排名前3位的HPV感染亚型为HPV18(45.0%)、HPV16(22.0%)和HPV52(7.3%),而宫颈SCC中排名前3位的HPV感染亚型为HPV16(64.2%)、HPV52(5.6%)和HPV18(5.4%)。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较稳定,Egger和Begg's检验结果( P>0.05)表明研究不存在发表偏倚。
结论 在纳入文献涉及到的时间段内,我国CADC的构成比上升有限,CADC的构成比存在地区间差异。CADC中HPV最主要的感染类型是HPV18,宫颈SCC中最主要的感染类型则是HPV16。
胸壁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胆囊转移1例免费
董适毓 陈炼 程玉鑫 张萌
中华肿瘤杂志2024,46(12):1218-1222 DOI: 10.3760/cma.j.cn112152-20230726-00041
患者男,55岁,主因检查发现胆囊肿物4月余于2023年5月29日入院。体格检查示右侧腋下可见陈旧性手术瘢痕,右侧腋下可触及数个稍肿大淋巴结,腹软、腹平坦,无压痛、反跳痛,余无异常。既往于2016年12月因右后背交界痣行混合痣局部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后背部交界痣;2022年5月11日行右侧胸壁恶性黑色素瘤扩大切除、右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为恶性黑色素瘤。
本期编辑 | 殷宝侠 苏在明
公众号 | 苏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