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故事续
我和“生”有缘。
一年多前,“生”专程到清迈来接我,一路上,我们聊天,听到他家的故事,他有五个兄弟姐妹,他最小,上面有两个姐姐两个哥哥。五个姊妹里,只有他大姐结了婚,其余的两哥一姐,包括他在内,都没有成家。他说,谈过几次恋爱,有两次快结婚了,因为信仰问题分了手,他们一家人信佛,他曾经的未婚妻是基督徒,估计是比较极端的那种,所以没办法包容。我听了很意外,更意外的是,“生”说,他的妈妈一点儿不盼望他们成家,从来不催婚,很奇怪,反正不知不觉,他们陪着妈妈过日子,就到了这个时候。“生”大约四十多岁,已经人到中年。我说,希望你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结婚成家。
此后,除了在路上遇到过“生”几次,也在别人的婚礼上遇到过,我们打个招呼,彼此问候,但不曾交谈。
一年多后,又是“生”送我回到清迈,一路上,我们慢慢聊天,听到了他的故事续集。第一次见面,更感觉他是一个很好的人,朴实,诚实,令人信任。经过一年多的时光,再听他的故事,了解更多,很确定他是一个朴实、真诚,值得信任的人,还是一个非常勤劳能干有头脑的人。他太好了,所以,更加希望他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好女人,能够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小家。
原来,“生”这一年开始养鸡、养猪、养牛,还养狗。养了一大群的家禽家兽,每天就忙得四脚朝天了。他说,刚开始是养鸡,后来增加了养猪,这时有人说,再养些牛收入会好一些,他听了,越养越多,而看管这些动物需要狗,所以,只好再养几条狗。总之,“生”每天忙极了,几十只鸡吃的东西还好办,几头猪吃的食物就麻烦多了,不仅要买猪食,还要煮熟了喂猪,工作量大起来,更麻烦的是那几头牛,隔天就要四处去割草,开着他的皮卡车,找有草的路边去割草,必须满满一车厢才够5头牛吃两天;还有好几条狗,每天要吃很多肉......
天哪!这也太累了吧。我说。
“生”说,是很累,还不止这些,现在和老母亲加大哥共同生活,母亲年近九十了,哥哥也七十多岁,全是老人,身体都不好,主要是记性不好,老母亲有时候非要自己做饭,结果点了火转身走开就忘掉,锅子都烧糊了好几个,不敢再让她做饭了。大哥身体不好也做不了事,“生”每天早早起来,先给妈妈和大哥做早餐,如果中午回不来,还要把午饭也一起做好,无论有多忙,忙完一天的工作,还得赶回去做晚餐。真是太辛苦了。
我和 “生”算了个帐,他养的牛有两头莫名其妙死掉了,怀疑可能有病毒,不敢食用,只能埋掉,总之,一分钱不赚,就算剩下的三头牛可以正常长大,加在一起,牛是赚不到钱了;猪呢,也赚不了几个钱,因为每天要买玉米什么的喂养,还有每天煮猪食的辛劳,最后一头猪能买出的价格除去成本也没有几个钱;相对而言,养鸡能赚一点钱。养狗纯属看管家禽的,不能谋利。如此算来,“生”辛苦一年,所收无几,真是不值这份辛劳。“生”说,是的呢。
“生”说起这些,轻言细语,笑笑的,并没有抱怨和难过,只是陈述事实。其实,“生”原来也不曾种过地、养过牲畜。他小时候是读了书的,因为妈妈认为清迈城里的教育比边龙村里的更好,那时候他的大姐已经结婚成家,供他到清迈读泰文高中(所以没机会到光华中学学华文了),他不想增加大姐大姐夫的负担,高中毕业就没有再读大学,而是开始工作,他做过好几份不同的工作,最后找到了喜欢的事情,到曼谷和普吉岛那些旅游城市做导游,做了十多年,直到疫情......没办法,他是这样回来边龙村的。有时候开车赚一些钱,也不多,所以,听人家说起,就想到了养家禽什么的,就这样养了一年。
和“生”聊天总是很愉快,他身上有一种安静沉稳的气息,不急不缓的,凡事都很自然,没有一点儿浮躁。
记得上一篇关于“生”的小文,曾期待着他找到一个知冷知热的人,能有幸福的家庭生活。现在,我更加期待,他能找到一个相亲相爱的女子,共同生活,分享人生的欢乐,分担人生的辛苦,两个人总比一个人更温暖有力量。
我对“生”充满祝福,祝愿“生”能找到相爱的人,能有幸福的生活。
“生”非常能干,动手能力强,相当有头脑,和他对话的时候就能感觉到。但愿有一位有眼光的边龙女子能有这个福气,与“生”相亲相爱,共度人生。
“生”真是一个很好的泰国华人。
“生”的故事朴实又感人。
期待还有机会听到“生”幸福生活的故事。
只是念咒并不是修行;你一定要修持仁慈的心,悲悯的心和实际地去付出行动关爱一切的众生。--大宝法王噶玛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