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到春节,春节就上了热搜——这个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佳节申遗成功啦!
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评审现场,大屏幕上播放的是春节宣传视频(新华社记者 朱雨博 摄)
消息传来,我们忙着庆贺,“它们”可吵翻了天:春节这么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都成全世界的遗产了,这么大的功劳该算到谁头上呢?
饺子先声夺人:“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春节的美食可是春节的灵魂所在,我们饺子在春节的分量举足轻重。大年三十谁不吃饺子呀?”
说到中国最早的饺子,那必须得有请春秋时期的“薛国饺子”闪亮登场——1978年,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山东省滕县(现滕州市)的张汪镇薛国故城,发掘了若干座薛国墓葬,在一座可能为薛国侯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套青铜礼器,其中一件编号为M1:77的铜簠中,“密密排放着三角形食物,表面有一层白色粉状物,为当初霉变所致,风一吹即消失掉,露出三角形食物,状似水饺,亦已炭化,用竹签轻轻拨动即破碎。”
图片来源:《薛国故城勘查和墓葬发掘报告》
灵魂的地位加上悠久的历史
饺子队认为胜券在握
没想到——
“你们饺子在北方小有人气,可我们汤圆在南方的地位有目共睹,吃汤圆人团圆。”问题来了,汤圆想和饺子争功,它的资历争得过吗?
饺子适时地插了一个问题:“汤圆有出土文物为证吗?”
汤圆一听泄了气,截止到目前确实还没发现“出土汤圆”。直到宋代,学界公认的汤圆前身“浮圆子”现身了。
宋代周必大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可能是中国最早描绘汤圆的诗:“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汤圆这时感觉有了撑腰的
结果——
“你也太心急了吧?我们大年三十前要贴的春联还没说话呢,你一个正日子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汤圆争的哪门子功,你靠后排排吧!春节这么重要的节日,寄托着人们对春天的祝福。区区饺子之类不过满足了口腹之欲,怎敢妄称灵魂?再说了,过哪个节不能吃饺子啊?饺子根本算不上春节的独家产物,不像春联,是为春节而生的。”
春联缓步上台,优雅地说道:“我们‘敦煌春联’发现于敦煌藏经洞、编号为S.0610的经卷背面中有一段晚唐以前的文字记载: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肇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岁日’、‘立春日’正是挂桃符的时候;句式以四言、五言对仗,符合楹联的格式;另外,文中还有‘书门左右’的明确交代,专家由此推测,我们可能是中国迄今发现保存最早的楹联……”
等等,这点有争议。实际上,有些学者可认为敦煌春联并非春联,而比较公认最早的春联实物之一是记载于《宋史》等处的蜀后主孟昶“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此联创作于公元964年,较“敦煌春联”晚了近两百年。
“敦煌春联”愣在台上
不知如何应答之际——
咚咚咚!一阵敲击声打断了“敦煌春联”。桃符上场掷地有声:“这我可就要问问了,孟昶那幅所谓的‘春联’是写在纸上的吗?当然不是,那是写在宫殿外悬挂的桃符上的,换句话说,春联的重要起源很可能是桃符。再说了,西汉时期就有桃符了,比‘孟昶春联’早千八百年。我们也有实证——”
“没有我们桃符,哪有春联什么事啊?” 桃符底气十足,声音提高了八度。“敦煌春联”听了气得脸红了!
“你以为就桃符能辟邪啊?”压岁钱不紧不慢地说:“虽然我们压岁钱现在是孩子们实惠的花销,可我们最早也是有辟邪祈福的功能!”
压岁钱最早叫厌胜钱、花钱,并不是流通货币,其原始含义核心在于辟邪祈福与庆祝吉祥。因此,在厌胜钱的钱币上常可见到诸如“避凶迎祥”“富贵长寿”“财源广进”“国泰民安”等吉祥语,以及蝙蝠、龙凤、桃枝、日月等象征美好意愿的装饰图案。
压胜钱可不是空口无凭
请看下面这枚铜钱!
西汉压胜钱(图片来源:巨野博物馆官网)
不要争啦!大家都有功劳!春节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的中国文化结晶。正是有那一幕幕的历史瞬间,才能连接起春节深厚的历史渊源,让全世界感受这延绵千年的文明足迹。
作者:京津 科普杂志撰稿人
瞿瞿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专家:宋元明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科技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