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集成化工艺
本文深入探讨集成电路(IC),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LSI)的工艺要求、微细化挑战及其结构模块。分述如下:
集成化工艺模块
基本的集成化工艺
衬底结构
1
集成化工艺模块
集成电路的工艺要求
充分的可靠性:集成电路需要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稳定运行,包括高温、低温、高湿度等极端条件。
可靠性还涉及到电路的寿命,即电路在长时间使用下仍能保持良好性能的能力。
稳定的高性能:高性能意味着电路具有快速的处理速度、低功耗、高集成度等特点。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高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低成本的价格:集成电路的生产成本需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满足市场需求。降低成本的方法包括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工艺流程等。
微细化带来的挑战
增大电流密度和电场强度:随着晶体管尺寸的减小,电流密度和电场强度会相应增大,这可能导致电路可靠性降低。漏电流的增加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复杂性增加:为了解决微细化带来的问题,需要采用更复杂的结构,这增加了工艺的复杂性和成本。更多的工序和更长的制造周期也增加了生产的不确定性。
LSI的结构模块
工艺集成化:工艺集成化是将各种基本工艺组合起来,以制造所需的集成电路。不同的制造厂家可能有不同的称呼,但本质上都是将多个工艺步骤整合在一起。
基本工艺和模块:集成电路的制造涉及到多个基本工艺,如光刻、蚀刻、离子注入等。这些基本工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如晶体管制造模块、布线模块等。
模块间的相互关系:各个模块工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特别是前后工序的处理条件和气氛。因此,在工艺设计时需要考虑这些相互关系,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下图是各模块工艺中基本工艺面临的重要问题
2
基本的集成化工艺
集成电路的制造是一个高度精细和复杂的过程,它依赖于一系列精确控制的工艺步骤,这些步骤通常被组织成不同的模块。
以下是对n沟MOS晶体管制造基本工艺的详细解释,这些工艺步骤共同构成了3微米技术节点下的制造流程。
1. 缓冲氧化膜的形成
步骤描述:将p型(100)晶向、电阻率为10Ω·cm的Si衬底晶片置于石英管中,在加热到1000℃的氧气中氧化60分钟,形成50nm厚的SiO2层,这称为干氧氧化法。这层SiO2膜被称为缓冲氧化膜。
目的:为后续工艺提供一个平坦且稳定的基底,同时保护Si衬底免受后续处理过程中的损伤。
2. 氮化硅层的形成
步骤描述:在加热到800℃的石英管中,使氨(NH3)与二氯硅烷(SiH2Cl2)气体发生反应,在整个Si衬底表面覆盖一层120nm厚的氮化硅(Si3N4)层,这称为CVD法(化学气相沉积)。
目的:作为后续工艺的掩蔽层,保护部分Si衬底不受氧化等处理的影响。
3. 离子注入与光刻
步骤描述:首先,利用光蚀刻法选择性地保留光刻胶树脂,然后置于含氟的等离子体中,除去未被光刻胶覆盖部分的Si3N4膜。接着,用75keV加速硼离子B+碰撞晶片,使其侵入硅晶片中。
目的:通过离子注入形成沟道阻断层,防止相邻器件间的漏电流。
4. 场氧化膜的形成
步骤描述:去除剩余的光刻胶后,用王水和稀氢氟酸清洗表面,然后在1000℃的水蒸气中氧化6小时,形成1μm厚的SiO2膜(称为场氧化膜),这称为湿氧氧化法。
目的:在Si衬底上形成绝缘层,隔离不同的电路元件。
5. 栅氧化膜的形成与牺牲氧化
步骤描述:去除Si3N4层和下方的部分SiO2层后,进行50nm的干氧氧化,然后再次去除这层SiO2(称为牺牲氧化膜),最后形成50nm厚的栅氧化膜。
目的:为MOS晶体管的栅极提供一个高质量的绝缘层。牺牲氧化步骤用于去除因前期处理而受损的SiO2层。
6. 栅电极的形成
步骤描述:在Si衬底上淀积一层400nm厚的多晶硅膜,然后掺磷以降低电阻率。接着,利用光蚀刻法腐蚀多晶硅膜,形成栅电极。
目的:作为MOS晶体管的栅极,控制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电流通断。
7. 源极和漏极的形成
步骤描述:通过离子注入法将As+注入到Si衬底中,形成n型的源极和漏极。然后进行激活热处理(退火),使注入的离子具有电活性。
目的:为MOS晶体管提供电流输入和输出端。
8. CVD-PSG膜的淀积与退火
步骤描述:淀积一层600nm厚的含磷百分之几的CVD-SiO2膜(称为CVD-PSG膜)。然后,在通有POCl3的加热炉中进行退火处理,使表面玻璃化。
目的:为后续的铝电极提供平坦且稳定的基底,同时降低SiO2的软化温度,便于后续处理。
9. 接触孔的形成与铝电极的淀积
步骤描述:利用光蚀刻法在CVD-PSG膜上开接触孔,然后淀积一层800nm厚的含1%~2%Si的铝电极膜。
目的:通过接触孔将铝电极与源极、漏极和栅极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电路连接。
这些步骤共同构成了n沟MOS晶体管的基本制造工艺。在实际生产中,还需要进行多次清洗、检测和测试步骤,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工艺步骤也在不断优化和改进,以适应更高的集成度和更严格的性能要求。
3
衬底结构
晶片结构
在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中,Si衬底作为核心材料,其质量对器件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早期,集成电路主要使用通过切克劳斯基(CZ)法或悬浮区熔(FZ)法制备的单晶硅。这些单晶硅大多采用(100)晶向,因为这一晶向的MOS晶体管性能最佳。
制造CMOS器件时,为了在同一衬底上同时形成n沟和p沟晶体管,需要采用阱结构。阱结构通过在晶体管下方分别形成p型和n型衬底,实现了n沟和p沟晶体管的共存。
随着技术的发展,阱结构也经历了从单一阱到双阱再到三重阱的演变,提高了设计的自由度,增强了抗外部噪声的能力,并提高了抑制闩锁(由源极-漏极以及阱、衬底构成的闸流管结构引起的短路现象)的能力。
SOI衬底
SOI(绝缘膜覆硅)衬底是一项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虽然目前采用SOI衬底的器件尚不多,但其潜力巨大。SOI衬底的开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旨在改善抗辐射性能和实现高速工作。其中,硅-蓝宝石(SOS)结构已经部分实用化,但由于结晶性、价格以及工艺相容性等问题,尚未成为主流。
后来,注氧隔离(SIMOX)技术被开发出来,通过在Si衬底表面下形成SiO2埋层来实现SOI结构。然而,由于大量的氧注入降低了通过量,以及SiO2厚度极限和结晶缺陷等问题,SIMOX技术也没有成为主流。
近年来,晶片键合技术被开发出来,作为SOS和SIMOX的替代技术。晶片键合技术包括ELTRAN法和Smart Cut法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通过形成多孔硅、淀积外延层或利用氢离子注入层进行机械分离等技术手段,实现了高质量的SOI衬底制备。这些SOI衬底已经开始应用于超高速处理器等高附加值产品中,由于其能够有效地降低衬底寄生电容,因此有利于实现高速度、低功耗。
想了解更多内容,享受更多权益可以加入我们的知识星球,在这里你可以提出问题,我们将竭尽全力为您解决!
为了方便同行交流,本公众号创建了一系列技术交流群,欢迎各位同行加入!可加群主微信(微信号:xxnxs5262692)申请入群!
①芯片封测工艺交流群
②失效分析与可靠性交流群
③质量体系管控交流群
④先进封装工艺交流群
⑤晶圆制造工艺交流群
⑥模拟电路设计交流群
⑦引线键合工艺交流群
⑧封装设备技术交流群
可在后台回复加群或扫描下方群主微信申请加群。
分享就到这里,有什么需要可以后台留言!
学习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