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以“打造‘大科学’科普之翼 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为主题的东湖论坛大科学科普研讨会在武汉召开。研讨会由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人才司、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和湖北省科技厅主办,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中心、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承办。该研讨会是国内首次以“大科学科普”为主要议题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吸引了300余位来自武汉各高校的学者和公众参加。
“上天、入地、下海、登极”是人类为探索未知空间、解决科技前沿问题向自然界发起的四大壮举。研讨会邀请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在内的多位国家大科学计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考项目的负责人,围绕“大科学”探索前沿科技领域、解决人类发展问题,开展一系列科普讲座,向公众展示“大国重器”的独特魅力。
武向平院士以题为《宇宙的远方》的科普报告开场,由宇宙的起源、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讲到宇宙的未来,深入浅出的报告激发起听众的好奇心,引导大家思考科学探索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所长薛强研究员带来题为《给大地做个“CT”》的报告,介绍了国家在湖北光谷科学岛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中国地镜”将如何模拟地下极端环境,探究深地工程创新发展之奥秘,为我国加速向深部拓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徐国盛研究员作《聚变能源、点亮未来——磁约束聚变发展情况报告》,讲解了目前国际上最重要的几个聚变实验大装置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聚变能源对人类未来的深刻影响。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吴庆文教授以《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探索宇宙高能粒子起源之谜》为题,讲解了“拉索”通过敏锐捕捉从宇宙“洒”向地球的带电粒子,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世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胡红桥副总工程师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王伟财研究员分别介绍了我国向地球两极和世界屋脊进发的科考发展历程与最新进展,分享了大科学考察科普方面已取得的成功实践经验。
专家报告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让公众走进“大科学”、认识“大科学”、支持“大科学”,从而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和科技创新发展,“大科学”科普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圆桌讨论环节,报告专家与现场学者观众进行了互动研讨,就“大科学科普与科技创新的互动互促”“科普内容的创新与多元化”“湖北省如何发挥科教优势助力大科学科普”等问题进行了问答探讨。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三级职员(正局级)周德进表示,要把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考察做好,应当做到“全员要做、全过程要做、全方位要做、全面性地做、全对象地做”。湖北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夏松表示,湖北在“大国重器”领域内是有条件有能力的,并在大科普、大科学中取得了一些进展,打造了以“科普+科创”为特色的东湖论坛、“百名院士进百校”科普活动、科普讲解大赛等系列科普品牌。夏松说:“要发展好大科学、大科普和大设施的作用,从湖北的角度,需要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融合发展。”
互动讨论环节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2024东湖论坛大科学科普研讨会聚焦科普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大科学设施的公众科普属性,将多学科、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传播给公众,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为国家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编辑|谢 盼
审核|王 菲
来源:中科岩土之声
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均已标明出处,仅作知识传播分享之用,无其他任何商业性盈利作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