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2024候选人 | 精神卫生研究所2020级博士研究生廖云丹

财富   2024-11-10 17:49   北京  



廖云丹,精神卫生研究所2020级博士研究生,现于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建的Broad Institute 联合培养。博士期间已发表20篇SCI论文(Q1 17篇,Q2 3篇, 总影响因子132, 引用量160次)及1篇中文核心论文。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子刊《Molecular Psychiatry》和Lancet子刊《eBioMedicine》发表高水平论文,授权1项发明专利,另有1项进入实质性审查阶段。研究结果被写入《精神科药物基因组学检测的中国专家共识》,并被北京大学医学部官网报道。曾在世界神经精神药理学大会、世界精神遗传学大会、美国人类遗传学学会、中华医学会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等国内外权威学术会议上发表10篇会议摘要,并作口头学术报告。获得2023-2024学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学习优秀奖、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大学优秀科研奖等奖项。从全球人类遗传学领域近7000名研究生、博士后中脱颖而出,获得国际精神病学遗传学学会早期研究者奖(Early Career Investigator Program Award), 美国人类遗传学学会研究奖(Charles J. Epstein Trainee Research Award semifinalist)。


01

精神疾病个体化药物治疗

——解码奥秘的探索者



精神疾病是一类常见但复杂的慢性疾病,终生患病率高达16.6%。其中,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是主要代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全球疾病负担的重要来源。抗抑郁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抑郁障碍,但其疗效和副作用存在显著个体差异,约半数患者在第一阶段治疗后改善。对于反应不佳者,约三分之一在更换药物或增加治疗后成功。此外,精神分裂症患者因代谢异常和生活方式问题,预期寿命缩短13-15年。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导致体重增加和代谢紊乱,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由此可见,面对复杂的精神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常常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为此,科学界逐渐转向个体化治疗策略,特别是基于遗传学的个体化药物治疗。廖云丹运用药物基因组学技术探究个体差异背后的遗传学机制,开发个体化治疗策略。在持续潜心研究3年后,终于迎来了突破的曙光。她发现抗精神病药所致体重增加的新遗传学机制,并提出基于CYP2D6活性评分的抗抑郁药帕罗西汀的精准给药新策略,相关研究发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 eBioMedicine,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等高水平杂志上,授权1项发明专利,另有1项进入实质性审查阶段。有望提高精神疾病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从而造福广大精神疾病患者。



02

全球视野下的科研

——勇于挑战的追梦者



廖云丹曾受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资助,先后在BESETO国际精神病学会议世界神经精神药理学大会(CINP)、世界精神遗传学大会(WCPG)及美国人类遗传学学会(ASHG)等国际学术会议作学术报告,展现了北大学子的风采。


美国人类遗传学学会是目前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人类遗传学会议,而世界精神遗传大会是精神遗传领域的顶级国际学术会议。廖云丹在这些全球顶尖平台上展示了她的研究成果,学术工作受到国际权威学会的认可,荣获国际精神病学遗传学学会早期研究者奖和美国人类遗传学学会研究奖


此外,廖云丹受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研究生短期出国研究项目资助前往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建的Broad Institute联合培养,开展抗抑郁药治疗效果的多组学研究。



03

服务校园

——健康与权益的推动者



廖云丹曾任北京大学研究生会常代会常代表,北京大学研究生会常代会医学工作部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她积极解决同学权益问题,参与组织医学部权益问题背景情况调研和医学部院系权益走访活动,积极向团支部和学校后勤部门反馈,并协助解决同学们所关心的问题。她还热衷于健康促进工作,参与组织并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包括北京大学“从心出发”心理健康专题活动、口腔健康科普讲座及研究生团体优惠体检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更在心理和身体健康方面给予了同学们实实在在的帮助。



来源 | 学生工作部

图片 | 廖云丹

排版 | 张雨潇

燕园学子微助手
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