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动画》| 传统文化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研究——以“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出版工程”为中心的考察

学术   2024-09-14 17:05   北京  


多元视角

作者:杨天东

责任编辑:向竹

版权:《当代电影》杂志社

来源:《当代动画》2024年第3期

杨天东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编审

提要:本文基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以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实施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出版工程”为深度个案,分析入选项目如何通过数字技术与传统美学元素,激活和传播中国经典民间故事,探索传统文化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模式,助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数字出版融合 经典民间故事 动漫创作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2023年暑期,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热映。该片以唐朝为时代背景,围绕高适、李白等诗人的人生机遇展开,揭示诗人及其文化群体的精神结构。经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口碑发酵,影片掀起一波全民诵读“唐诗”的热潮。由此,《长安三万里》可被视为一则重要的社会文化事件。在媒介文化场域,该片被指认为“中国风”“国潮”的代表。(1)也有学者认为,该动画作品是“中国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写照”。(2)无独有偶,近些年来,将传统文化——尤其是神话资源——进行现代性转化,产生了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系列等票房亮眼的国产动画电影。

中国动画电影的崛起,是时代精神的呼唤,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3)并提出“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的要求。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的总体目标。(5)202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明确了23个重点项目,突出了文化在记忆、传承、创新、传播等方面的着力点。在23个重点项目中,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实施了“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出版工程”(以下简称“出版工程”)。该工程以图书出版形式,采取漫画、绘本、连环画等美学手法,结合音频和视频等新媒体技术,讲述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出版工程”提出了三个要求:首先,鲜活讲述民间故事,挖掘其中积淀的文化精髓;其次,生动刻画动漫形象,表现其中富含的中华美学;再次,积极创新表达形式,激发其中蕴藏的创造活力。(6)

从动画电影引发的热议与关注,到“出版工程”的实施,既展示了党领导下的文化建设取得的瞩目成绩,又体现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文以“出版工程”为深度个案,在经验分析的基础上,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之道、创新之法,为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提供一己之思。


一、经典民间故事:传统文化的再现

经典民间故事,是指通过世代的口头传播,成形于特定文化社会结构中的叙述文本。这些故事固化并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历史与神话,同时在形式上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它们通常通过寓言、象征和简洁的叙述结构,向听众传递普遍的生活智慧和社会规范。中国经典民间故事丰富多样,根据主题内容、教育意义和叙述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为“神话传说”类。这类民间故事包含了丰富的神话色彩,涉及神、仙、妖、鬼等超自然生物,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和历史起源的解释,代表作品为《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二为“历史演义”类。这类故事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背景,通过艺术加工,颇富传奇色彩,比如《穆桂英挂帅》《岳飞传》等。三为“民间寓言”类。这类故事常常具有道德教育意义,通过动物或者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来传递生活智慧和道德规范,比如《守株待兔》《狐假虎威》《龟兔赛跑》等。四为“民间爱情故事”。这类故事描绘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历程,情节曲折,富有浪漫色彩,反映了人们对爱情与婚姻的看法,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等为代表。五为“鬼怪故事”类。这类民间故事以鬼怪为主要角色,探索人与自然、生与死的关系,以及道德与心理的冲突,代表性作品便是《聊斋志异》。六为“英雄好汉”类。这类故事讲述民间英雄的侠义行为,传递反抗压迫和争取正义的主题,以《武松打虎》《杨家将》等为代表。如上中国经典民间故事,不仅体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也暗含了普遍的道德观念和生活哲学。

“出版工程”自启动以来,便从如上民间故事中发掘题材。比如,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推出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绘本”系列,文字故事取自《山海经》《搜神记》《列子》《墨子》等传统文本,同时,又采取了绘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等优秀美德,彰显了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文明进程中培育形成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7)

值得一提的是,在“出版工程”中,少数民族民间故事成为重要的推选对象。比如,“云南少数民族经典故事绘本”多次入选。在第五辑(2024)中,《尝新节的传说》来自云南壮族传说,讲述了忠诚的白狗不惧千辛万险,将水稻种子带给主人,让他免于饥饿的故事;《公鸡请太阳》则源自哈尼族传说,讲述了太阳消失后,人类面临黑暗和阴冷的威胁,公鸡自告奋勇,前去请太阳出山的故事。两则有关动物的叙事体现了少数民族朴素的动物信仰,也呼应了生态与环保等现代理念。叫叫编绘的《依香与泼水节的传说》讲述了名为依香的傣族姑娘,为了保护乡民,同邪恶的火魔展开殊死较量的故事,从而揭示了傣族泼水节的由来。重庆出版的“国家典藏·美丽民族故事”丛书也致力于讲述我国56个民族的优秀民间故事,第四辑(2022)的入选项目《口弦琴的传说》《鼠王选婿》《月亮偷神药》分别来自赫哲族、阿昌族、哈尼族的优美传说,体现了重庆少儿读物的影响力。

如果说上文提及的经典民间故事多为神话传说和民族寓言,《苏东坡与西湖》(第五辑)则依托历史,讲述了苏东坡在杭州为官时疏浚西湖的故事,串联了他“游湖遇雨吟诗作、自卖字画凑工钱、黄州巧做东坡肉、湖泥筑成苏公堤等民间传说,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娓娓道来,塑造了一个可亲可敬的宋韵文化代表人物苏东坡的形象”。(8)如同动画影片《长安三万里》通过讲述诗人群体的人生故事来传递唐朝文化,《苏东坡与西湖》也在讲述苏东坡与西湖故事的同时,为我们展示了宋代文化。比如,苏东坡改善西湖水利,使西湖成为杭州的一大美景。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宋代文化的重要特征;苏东坡的作品都描绘了西湖的景致,通过诗、文、画的结合,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观;苏东坡虽然仕途坎坷,却心怀百姓,改善民生,提升公共福利。总之,通过讲述苏东坡与西湖的故事,该项目彰显了古代文人“家国一体”的思想品格,激发了现代人的社会责任感。

在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中,《百鸟衣》(第五辑)可被视为优秀代表。传统的《百鸟衣》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讲述了穷人的美貌妻子被皇帝强行夺走,丈夫依照妻子的嘱咐,用上百种鸟的羽毛制成衣服,以此“设计”,除掉昏君,取而代之。现代版的《百鸟衣》只是借鉴了传统故事的部分情节,更多选取了“林兰童话”中的《龙女》故事,塑造了一位独立、聪慧的女性角色。故事中,采莲女因为歌声甜美而吸引龙王子,二人喜结连理。女王抓走了龙王子为自己修王宫,而采莲女在龙王子的嘱托下,织出一件百鸟衣,最终救出龙王子。对《百鸟衣》故事的重新讲述,体现了现代的思想与价值观念:一方面,拯救者从传统的男性转变为女性,呼应了当今时代女性在性别结构中的突出位置;另一方面,故事的价值诉求从传统的权力更迭转向普通个人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最后,在获取“百鸟衣”的方式上,采莲女采取了歌声/艺术的方式,替代了传统故事中的暴力夺取的方式。总之,叙事方式的诸多转变,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更新形式。


二、作为传统技艺的绘本美学

在实施“出版工程”的过程中,创作者们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将传统的故事转化为现代受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创作者不仅需要塑造可触可感的动漫形象,还需描绘富含中华美学元素的情节场景,以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方式,让经典民间故事“动”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阐释中国人的情感追求和审美风范。(9)

在这一框架下,绘本作为民间故事讲述的重要形式,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载体。这些绘本的创作通常由文本作者和视觉艺术家共同完成,前者负责故事的叙述,后者则通过绘画传达故事的美学效果。特别是针对未成年儿童这一主要受众,绘本中生动的视觉表现成为吸引他们的关键。有研究者因此提出“儿童本位”的绘本美学理念。“在绘本的整体设计上,如排版、纸张、插图、颜色等,应该是以儿童视角来总体把握,有机展现绘本之中的看图阅读、动手操作、实践探索及社会体验等表达方式。”(10)

以《百鸟衣》为例,为了让作品更具传统神韵,画师以晋代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为主要的视觉参考,局部画面则撷取诸多的古代绘画作品,目的在于引导儿童理解传统绘画的语言,领会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理念。比如,采莲女织成百鸟衣的画面参考了宋徽宗的《瑞鹤图》,寓意着吉祥如意;宰相向女王告密的段落,则参考了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中对晋武帝司马炎的描绘,突出了一种讽刺感。另外,海底龙宫的异兽参考了《洛神赋图》和《海错图》······为了达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效果,《百鸟衣》还高度重视质感、颜色等媒介材质。在材料上,它采用古典的“绢本”设色而非“纸本”设色;同时,使用了分染、罩染、托色等传统技法,如,为了表现连绵起伏的青山,画师调和了石青和石绿两种矿物质材料,力求保留传统绘画的气息。(11)一则并不复杂的民间故事,却有如此之多的美学依据,体现了画师融会贯通的艺术理解力,彰显了传统文化、传统美学的价值。

在苗族文化中,蚩尤是部落的守护神,蚩尤形象和蚩尤故事因此在苗族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蚩尤的故事》(第五辑)一书是对苗族文化传承的现代诠释,书中的绘画灵感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技艺。在图案设计上,该作品展示了蚩尤战斗的场景、与神兽的互动以及传统的符号和图腾等元素。从文化意义上而言,采用苗族蜡染技艺展现《蚩尤的故事》,不仅是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手工艺,也是对苗族文化中重要神话的现代诠释。这一形式可以帮助更多人理解和欣赏苗族的文化特色和艺术价值,也让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活力和相关性。总之,通过《蚩尤的故事》,苗族蜡染技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民族服饰或日常用品,它还可以是传达文化故事和展示视觉艺术的重要媒介。这种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发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至关重要,展示了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之道。

汉代画像石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线条简洁而有力,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青铜狗》(第三辑)便是采取了汉代画像石的质朴风格,以单色拓片的形式,突出青铜狗这一故事主线,不仅创新地将古代艺术形式与现代绘本相结合,还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儿童书表现形式丰富,有油画、彩画、刺绣、拼接等,但汉代画像砖(或石)拓片的表现形式比较少。汉代画像砖(或石)拓片本身就有较强的叙事性。”(12)以画像石风格描绘青铜狗,不仅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汉代艺术的精髓,还能够让青铜狗这一历史文物以一种生动和接近原貌的方式呈现出来。将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应用于现代儿童绘本,有助于培养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为儿童提供一种直观的方式理解和欣赏中国的历史和艺术,这对于文化传承至关重要。

如上案例显示,绘本不仅是儿童文学的一部分,更是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它们通过融合古今的艺术形式,使得古老的故事和技艺在当代依然能够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和审美价值。


三、数字出版的融合创新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们更多地通过数字方式接触、创造和分享文化内容。可以说,我们当下正处于数字媒体环境之中。所谓数字媒体环境,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涉及创造、分发和使用数字内容的各种媒介和平台的集合。如今,数字媒体环境已然构成了复杂、动态且高度互联的信息和通信生态系统,彻底改变了媒体信息的生产、流通与接受模式,“数字出版”的概念随之而出。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13)

从实践来看,数字出版必然要求突破传统出版的行业边界,出版与技术融合、与传媒融合、与文化娱乐业融合,将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国际话语权,提升网络传播领域的文化品位。(14)在2024年召开的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主办方发布了“2024·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上榜文化企业包括出版、影视、文旅、新媒体等行业。梳理名单不难发现,当前文化行业正经历一种深刻的技术驱动转型,多种形式的融合成为文化企业增强竞争力和扩展影响力的关键因素。这一趋势有力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中国出版集团为例,研发团队在《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的基础上,开发了以苏东坡为原型的数字人形象IP。这一创新项目展示了如何通过数字技术“赋活”历史人物。具体而言,创作团队运用了丰富的古籍大数据资源,创建了一个详尽的人设数据库和知识图谱,涵盖了与苏东坡相关的容貌、气质、生活场景等关键信息,如角色小传、时代背景、生活图谱以及史料外形等。此外,他们还提炼并建模了苏东坡的多个角色草图,最终选择了最优的模型深入制作。通过这种方式,数字技术不仅仅是让苏东坡的形象“动起来”,而是更深层次地“活起来”,使其能以更符合现代观众感知的方式传播和展示传统文化。(15)这一案例证明:文化产品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实现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价值的传播。此类数字化探索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和范例,展示了“文化+技术”合作模式的巨大潜力。

《中华文化基因·经典民间故事》系列融媒体绘本,是由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推出的另一个成功案例。该系列绘本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传统的纸质绘本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通过引入动画视频和音频元素以及其他的数字出版技术,为读者提供立体化和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例如,在《祝融与火》中,神话故事中的火神祝融的形象通过动画得以形象化表现,其与火的关系和故事情节通过视觉效果直观展示,增强了故事的传播效果。同样,《勤俭二字不可分》通过故事中的视觉和声音元素,有效地传达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使得这一道德观念以一种新颖而吸引人的方式被再次呈现。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迭代,出版从内容到形式必将不断推陈出新。现如今,数字媒介的多模态特性已经使出版物由视觉、触觉媒体,转化为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具身感官共同经历的、具有动态和延展性的过程性媒体。入选“出版工程”(第五辑)的《郑板桥审石头》和《嫘祖养蚕织绸》,均为针对5—8岁儿童设计的绘本。通过数字绘图和Q版可爱的人物设计,《郑板桥审石头》增加了文化传统的可访问性和相关性,在视觉文化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有助于青少年读者建立与传统文化的初步联系。《嫘祖养蚕织绸》则展示了中国丝织技术的起源,通过平面构成和水彩的赋色技巧,创造了一个既简洁又生动的叙述方式。这两个项目都集成了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介,通过二维码技术,让用户能够轻松访问各种互动内容,如配套的音频和动态漫画。值得一提的是,两个项目都采用真人配音结合豫剧腔调,不仅增强了故事的表现力,也为儿童提供了一种沉浸式体验,进而深刻理解中国豫剧文化的独特魅力。(16)

数字出版的融合实践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一种文化战略。这样的多维展示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再现和传播一种文化。《祝融与火》《勤俭二字不可分》不但入选“出版工程”,更引起国际出版社的关注。这一点从该系列绘本的版权成功输出到韩国可以看出,国外市场对于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创新型媒体产品持开放态度。(17)通过融合传统故事内容和现代技术手段,绘本不仅为传统民间故事注入新的生命力,也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开辟了新途径。从数字出版的角度而言,融合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理念与发展策略。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数字出版融合的本质是内容生产、技术应用与管理创新的辩证发展过程。(18)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文化维度看待出版融合的价值和意义。


结语

“出版工程”的实施凸显了数字技术在文化创新中的重要角色。绘本、动漫和其他多媒体元素的综合运用,将经典民间故事转化为全新的视觉和听觉体验。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教育价值,也提升了其艺术性。这种跨媒介的艺术创作方式,有效地桥接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增强了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接受度。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已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在推动文化数字化方面,出版作为一个行业扮演了排头兵的角色。(19)在此意义上,“出版工程”不仅是一个文化出版项目,更是一个跨时代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典范。通过将民间故事融入数字媒体形式,“出版工程”展示了数字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的驱动性作用,也为我们进一步拓展数字出版的融合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在未来的出版融合发展研究中,除了微观层面的文本融合,中观的产业融合以及宏观的文化融合也是重要的研究面向。

注释

(1)屠玥、闫虹《〈长安三万里〉》:一个诠释“中国性”的角度》,《当代动画》2023年第4期。

(2)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智锋在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影视工业与中式美学的碰撞与融合”对谈会上的发言,2023年8月24日。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5页。

(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5)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125/c1001-29049535.html?form=rect,2024年6月20日访问。

(6)(7)(9)参见《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出版工程(第五辑)申报工作的通知》,https://www.nppa.gov.cn/xxfb/tzgs/202311/t20231102_777448.html,2024年6月20日访问。

(8)参见毛晓青《苏东坡与西湖》,马柳莺图,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24年版。

(10)王明、程冠华《非遗绘本融合实践路径探析》,《现代出版》2021年第2期。

(11)陈露自述,参见《这本高颜值国潮绘本,出自故宫古画临摹师之手》,https://www.sohu.com/a/566697640_360233,2024年6月25日访问。

(12)《新疆四作品入选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出版工程用中国故事点亮孩子的梦想》,《新疆日报》2021年8月9日。

(13)国家新闻出版署《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1778072.htm,2024年6月29日访问。

(14)梁小建《文化强国建设的出版融合路径》,《出版发行研究》2012年第9期。

(15)参见《焦点访谈丨叫好又叫座!解锁中国文化产业进阶密码》,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2280934526415478786&source=50001&sub_source=50001_007,2024年6月25日访问。

(16)参见《河南两项目入选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出版工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5308731038147757&wfr=spider&for=pc,2024年6月25日访问。

(17)参见《冀版好书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第30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撷英》,http://www.hebei.gov.cn/columns/580d0301-2e0b-4152-9dd1-7d7f4e0f4980/202406/25/600a59ef-4de8-4c3a-829e-bd5744b5f60c.html,2024年6月25日。

(18)李弘、秦俊俊《出版融合发展的本质属性和路径分析》,《出版广角》2022年第22期。

(19)高书生《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顶层架构与关键环节》,《中国数字出版》2024年第2期。


当代电影杂志
关注国内外电影历史、现状和未来。理论分析、专业评论、深度对话。电影理论、评论,电影创作、产业,学者、创作者、学生和电影爱好者,共有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