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传记仿真、奇观建构与文明互鉴——影片《解密》评析

学术   2024-09-03 17:01   北京  

新作评议

作者:张卫

责任编辑:杨天东

版权:《当代电影》杂志社

来源:《当代电影》2024年第9期


张卫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

提要:《解密》为了营造真实质感,在叙事和影像上进行了传记仿真,使得天才传奇被纳入现实的可信逻辑。为了打破701解密工作外部静态表象的单调枯燥,编导以电影工业化手段建构了瑰丽惊异的梦境奇观,在吸引观众视觉注意的同时,也揭秘了数学家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微小个体与宏大叙事的相互关系上,影片展开了东西方之间的文明对话。


关键词:传记仿真 奇观建构 文明互鉴


2024年暑期,陈思诚导演的新片《解密》上映。该片凸显了传记仿真、奇观建构、文明互鉴三大特点,引发热烈讨论。本文结合观众的反馈,对影片的如上特点进行分析。

一、仿真与传奇


对《解密》争论最多的,是它与《奥本海默》《心灵捕手》《万物理论》《美丽心灵》《居里夫人》等一系列科学家传记影片的互文关系。在观看《解密》的过程中,观众不知不觉地获得了观看上述传记片的艺术感受。于是乎,“模仿说”甚嚣尘上。然而,观众没有细想的是:那些著名科学家传记片的主人公都是真实的人物,而《解密》的主人公则是虚构的。观众获得观看传记片的感受,正是在潜意识中把主人公容金珍当作现实中的真人。影片引导观众“直把杭州作汴州”,正是它的叙事谋略。让观众觉得这一人物的所有传奇情节和虚构特征都是真实存在的——因真实而相信,因相信而认同,因认同而共情。

《解密》剧照


于是,正如导演陈思诚所说的,影片展现了“个体在时代中跌宕起伏的一生”,(1)让观众在影像呈现的时空中,对“历史人物”进行一次穿越式的跟随,看他怎样被时代所左右,又对历史进程产生了何种影响。影片让观众见证人物面对的各种挑战,体验他的焦虑和痛苦,跟随人物一次次跨越障碍,最终走向辉煌。影片用三个回忆人的限制性叙事角度,勾勒了主人公的历时性成长曲线:这位“传主”的天才来自母亲容有英的基因遗传,母亲剑桥毕业,她是助力美国莱特兄弟把飞机送上天的科学家之一;容有英难产生下容金珍后旋即离世,容金珍被长期在容家生活的奥地利释梦大师抚养至十二岁;期间,大师教给孩子释梦和数学,这位抚养人在生命接近终点前将其托付给之京大学副校长容于林;容校长初见金珍时就发现他具有释梦与数学的两大长项,将他带回家,给予他温暖的关怀和照顾,引导他健康成长。容金珍被送进校时因其外表老实受到同学的戏弄,亲人鼓励他用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改变处境。凭借才华,他破解了数学大师希伊斯出的难题,让其对他刮目相看。由于才华出众,他帮助地下党破解了密码,让千万人免于流血,加快了城市的解放;因为才华,他被701选拔,在那里工作数十年,多次破获敌方密码,保护了国家的安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收获了爱情……容金珍的成长曲线,也是一条传奇发展线,因为观众潜意识在看“传记”,所以对容金珍身上难以置信的才华、古怪离奇的行为以及令人惊叹的辉煌成果不会怀疑。作为仿真的传记作品,它不是传记,却胜似传记。同时,它也不受本土语境下真实传记书写所受到的各种制约。于是,人物梦境得以舒展呈现,解密的奇迹得以尽情显示。


正如本片叙事者所说,“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密码”。破解这个独特密码,就是传记叙事必须挖掘的主人公的独特精神和心灵世界,立体地描写他的性格特征及其成长。容金珍外表羞涩、木讷、怪异、孤僻、神经质,与人交谈常常心不在焉或陷入沉思,但是善良、单纯,与世无争。一般普通人无法理解他的古怪言行,不能与其亲近结交,所以,他注定是孤独的,只能在自己的精神空间里冥想驰骋,在数字和密码的迷宫中随心地游走。他把所有心血和精力都投入数学世界中,进入“无我”状态,甚至在梦境中也演算公式。他分不清自己在梦里还是在梦外,只有通过不断拉动电灯开关来确认。他常常精神恍惚,不修边幅。作为“科学怪人”,他曾经爬到布满电网的高墙上头看外边的世界,又或爬到垃圾山的顶部寻找笔记本。一些习惯于常规生活逻辑的观众因此不喜欢这一形象。这是电影引发争论的又一原因。


作为仿真传记叙事,编导不满足于刻画人物的单一性格,于是,我们看到影片多角度地描写主人公。在爱情方面,由于自小失去双亲,容金珍性格木讷孤僻,对与女性交往一窍不通,养父的女儿拉着他的手告诉他“如果女生触碰你就是对你有意”。到了701,由于自身地位的提高,女兵对他敬慕,在领导的安排下,容金珍最终与女兵牵手。在编导的精心设计下,作为数学家的他还会用密码表达爱意,将烛光和鲜花布满房间。在生活和工作中,他听说家人在政治运动中遭难,就火急火燎赶回家乡为其庇护、解围;他还把功劳记在下属和同事的账上;他用巧妙的手段保护了自己的恩师·····编导将人物塑造成一个生动丰满、有血有肉的数学家形象。凡此种种,也是影片对主人公中国文化人格的立体形塑。当然,这种丰富性和特殊性也引发观众的争鸣。


二、日常与奇观


作为电影工业和产业运营的高手,编导深谙奇观生产与消费的产业肌理,擅长建构奇观,吸引观众视觉注意力。这也是当代电影工业营销产品的常规方式,因为电影观众学认为,好奇心是观影行为的内在动机之一。本片中701的现实空间,几十年如一日的单调刻板、恒定不变,日常工作的外部形态,不外乎办公桌、密码本、电报机与那个时代穿着同类中山装的工作人员,没有较大动态变化的影像。对于以运动性和变幻性为美学特性的电影艺术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矛盾。正好,文学原著提供了做梦与释梦等关键性内容,陈思诚借势“搭车”,将梦境的营造作为“创作这部影片的重要抓手”。(2)这为本片的电影工业化改编和形式美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解密》剧照


在梦境中,观众看到了形状奇观:灯柱般巨大的国际象棋棋子与棋盘上渺小的人物,一千英尺高的海象尸体与海象身下微小的数学老师;观众还看到了逆反常规的色彩奇观:浅黄色的沙滩变成了血红色的,巨大的计算机呈现压抑的黑色,高大的迷宫呈现灰黑色;观众还触目惊心地看到了失序奇观:狂风将屋内所有陈设全部卷走,高耸入云的摩天轮轰然倒塌·····


为了让这些梦境和释梦具有心理学依据,编导设置了合理的生梦缘由。首先,少儿时期所受的释梦教育导致了主人公一生对梦的记录和分析。主人公从小在高墙深院之中成长,与外界联系甚少,入学后又遭到同学的戏弄和侮辱,故而养成孤僻偏执的性格。他的本我因此受到压抑,变为潜意识,在梦境中释放。容金珍躺在床上,喃喃地说:“没有这些梦,就无法解密。”这似乎符合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原理。


在心理学精神分析般的叙事中,编导将梦境的设置点镶嵌在故事发展的关键环节上,力图让梦境成为强化情节动力的重要因素。当容校长决定带小金珍离开他出生并成长的深宅大院,主人公做了第一个梦:强劲的狂风席卷了家里所有的陈设和物件,自己拼命抓紧桌子的一角,却仍然抵抗不了旋风的巨大拉扯力,被瞬间卷出窗户,飞向远方。这个梦说明了容金珍对户外未知时空的巨大恐惧。犹太数学老师在红色沙滩上仰望巨大海象尸体的梦境被有些观众解释为——他作为犹太人失去了国家、族群、城市、家园,只剩下空落落的海滩;海滩和海水呈现红色,寓意着德国对犹太人的大规模屠戮而蔓延的鲜血,海象是他力图攀登的数学高峰。容金珍在破解黑密时面临巨大障碍,企图找到破解之门,他在梦境中走进办公室内计算机前的一扇门,却从沙滩上的另一扇门走出来,到了希伊斯摆在那里的棋盘前。他自言自语地说:“我知道了解开黑密的那道门,我一直试图去寻找去破解的你为我设置的那道门,但那是一道根本就不存在的门。他在破解紫密时,难度更为巨大。他梦见自己在迷宫中东碰西撞,梦见自己在巨大的摩天轮里与老师再次相见。在经历了特务暗杀后,他梦见701中到处是特务,自己在飞驰列车的餐车车厢中被特务追杀·····尽管编导努力接通梦境与情节的内在联系,但观众因为对梦境内的物象有着不同的理解,故而看不到梦境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电影符号学和阐释学认为,电影的能值与所指、影像与意义之间没有牢不可破的唯一关系,因而,对影像意义的阐释必然是多元的。有的观众将红色沙滩上的海象解释为希伊斯的数学世界,但更多观众并不认为海象的外表影像能够象征数学。所以,影评人指出,这些梦境“更偏向于炫技,对于推动情节和塑造人物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3)更有观众将陈思诚营造的梦境与《盗梦空间》相提并论,强调《解密》与《盗梦空间》的互文关系。其实,《解密》即便做梦,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主人公的行为依然处于现实主义电影的框架之中,而《盗梦空间》里的主人公要进入别人的梦境,改变别人的做梦内容和潜意识——这已属于科幻电影的范畴。


《解密》的奇观建构不仅是梦境,更是天才奇观和解密奇观,因为普通观众对超出常人的聪明才智感到惊奇,并由衷地赞叹。有批评者也指出,“麦家对天才有着深刻的理解,更有近乎狂热的迷恋”。(4)陈思诚则用影像延续了这种迷恋,他借抚养人的画外音描述主人公容金珍天赋异禀。与校长的第一次对话,金珍就能根据他的生日,脱口说出校长及家人已活的天数。面对孩子在墙上写满的数学演算公式,容校长也认为“他有极其非凡的天分,如果不帮他,就像眼睁睁看见一幅画、一幅旷世杰作从你身边的河里飘过,却不伸手抓住一样”。容金珍刚满16岁那年,就以数学满分,全省总分第七的成绩考入之京大学数学系。数学大师每年给学生出几道数学难题,答对四题便可提前毕业,可近十年答对一两题的学生寥若晨星,容金珍看到黑板上的这道题,拿起粉笔就予以破解。这是天才与天才在数学计算中的第一次相逢和对弈,从此开启全片的师生博弈叙事。金珍在数十年的艰辛探索中破解了世界上最复杂的密码:黑密与紫密。希伊斯对美国情报局说,他的学生是“马努金般的天才”,这对师生的博弈被称为“天才与天才的厮杀!”


为了向观众展现解密奇观,影片不断让701工作人员渲染解密工作,诸如“密码是一种武器!”“密码关系到重大的国家安全利益!”“黑密是701创新以来遇到的最为复杂诡异的密码”·····从影片中我们获知:解密曾把无数天才折磨得死去活来,逼得一些破译人员精神分裂,容金珍以其超强的智慧与顽强的毅力,走出迷宫,跨越障碍,打开了密码之门。当黑密和紫密被破解的时刻,我们在全体工作人员的掌声中,感受到了破解密码的神奇之美、数学天才的智慧之美,以及人类进军未知世界的探索之美!观众尽管不懂或无法参与密码的破译,但他们身上的探索内驱力能与影片主人公在破译长征中的筚路蓝缕共情共鸣。


三、文明对话与互鉴


在当下语境中,《解密》在亦师亦友亦敌的人物关系和博弈叙事中展开了文明对话和文明互鉴。


人们通常会认为,东方文化是注重整体的集体主义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尊重个体的个人主义文化,并且强调两种文化的对立性。文化比较学研究曾经把东西方文化中的“自我”做了对比,指出西方文化中的“自我”中有内在自我、人际自我和社会自我三个层次:首要的层次是与孤独中的内在体验相伴的心理状态,其次是与人际经验相关的心理状态,再次是与更为广泛的社会经验相伴的心理状态。(5)杜维明认为,儒家文化中的“自我”是“各种关系的中心”(6);儒家把个人的生活看作对社会生活——家事、国事、天下事的积极参与。(7)两种文化的“自我”观既有分歧,又有共同点和交叉点。两种“自我”似乎在容金珍身上都有表现:当他记录自己的梦境并且释梦的时候,很像西方文化指出的对“内在自我”的“内在体验”,他甚至说“如果不做梦,我就不是我了”;另一方面,他爱国尊师、服从领导、热爱家人、疼爱妻子、关爱同事,很像是“各种关系的中心”,他积极参与“国事、家事、天下事”,而这又是儒家文化的“自我”。由此,《解密》的人物塑造跨越了“文明的冲突”,展开了东西文明的对话。

《解密》剧照


在对“整体与个体”关系的思考上,《解密》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同价值”的当下语境,通过双男主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讲述故事,超越了东西方文化的藩篱,呈现了两种文化的并立。在文化表述上,影片既强调了个人与国家的从属关系,又展现了整体对个体的尊重,凸显了组织对天才个人的珍视和对个体创造性的鼓励。


吴彦祖饰演的容校长用甲骨文和繁体字“國”向金珍讲解国家的含义:“这是我们甲骨文中出现的字,左边的方块代表土地,右边矩形代表兵戈武器。我们古人就懂得——用武器捍卫的领土就是国。这就是现在的‘国’字,外面的框就代表我们的边界,主权里的一撇一点,就是我们的民族和文化,所以,你们记住,所谓‘國’就是我们的领土,主权、民族和文化,这是和我们血脉相连的一切”,“如有可能,甚至要不惜牺牲性命去守护的东西”。解放后,701召唤容金珍离家赴命,容校长的夫人问道:“你就忍心让他这么走了?”丈夫回答:“先国后家。此刻,‘国’比‘家’更需要他。如果这孩子真能为国家和民族尽一份力,是我们容家之耀。”


在这种观念下,我们看到了个体对整体的服从:老郑对刚刚进入701的容金珍说:“不该看的不能看,不该说的不能说,不该问的不要问,今后你在这里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国家!”许多年后,金珍与亲人一起吃饭,家人问他,这些年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金珍回答:“我不能说,对不起。”经过几十年的熏陶和约束,遵守保密纪律已经成为主人公的自觉行为。影片结尾,容金珍的夫人这样总结自己与国家的关系:“他尽了他的职责,我尽了我的职责,我们无法选择命运,我们是被选择的。”


在影片展现的历史进程中,宏大叙事在选择天才个体。我们看到了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中美谍报对决,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轰炸兰州504研究所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时代影像在暗示:天才也要被纳入时代叙事的历史轨道,天才个体只有投身宏大的话语体系,才智才能得以发挥。


与此同时,影片也强调了天才个体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大军渡江前夜,老郑作为情报机构的领导告诉金珍:帮我们破译这些,会少流很多血,我相信你将挽救很多人的性命。这意味着,没有这位破译天才,很多人就会失去性命。这一历史逻辑强调了宏大叙事对天才个体的急切需要。因此,老郑的识才、爱才、惜才行为叙事贯穿全片。


《解密》告诉观众:尊重个体、保护天才不仅是西方的文化传统,它也来自中国文化“涓涓细流汇成江海”的古老“个体 -整体”观。以整体为重,以国家安全为先,也不是东方文化独有的理念,影片中,美国安全局对希伊斯的关押即是明证。


因此,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东西文化的并置。金珍所继承的是养父谆谆嘱咐给他的家国一体的东方传统,犹太数学家希伊斯所信奉的是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养父告诉金珍要守护领土、报效国家,老师影响金珍热爱亲人和故乡。金珍在弥留之际,再一次比较了老师与校长的不同国家观:“(老师觉得)国家就是你身边的亲人、朋友,还有树林、风、血液和缠绵,还有注定深爱并永远无法割舍的一切”,“我觉得校长说得更好,那些需要你守护的地方,需要你守护的人,当时那些守护我们的人,这些就是我的国家”。东西方相异的文化观念,对个体与整体关系的不同看法,在人之将尽的善良留言中求同存异。


注释:

(1)袁云儿《〈解密〉打造本土工业化大片》,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6354547920205900&wfr=spider&for=p,2024年8月20日访问。

(2)王彦、臧韵杰《造梦亦解梦,凝结隐蔽战线英雄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6231326437935081&wfr=spider&for=pc,2024年8月20日访问。

(3)虞晓《〈解密〉:关于梦的得与失》,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MTEwNTgyNQ==&mid=2650896788&idx=1&sn=b29bc1e81091327f859ff1bdfc44605d&chksm=80b3fadab7c473ccc73412f87388c10dfd1e1272c7761731ffd602ed5ed6de47593ebbc4fe1b&scene=27,2024年8月20日访问。

(4)袁劲、高姣姣《黑色神秘与天才崇拜——从〈解密〉看麦家的新智力小说》,《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8期。

(5)[美]A·马塞勒《文化与自我——东西方人的透视》,任鹰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2—103页。

(6)同(5),第242页。

(7)同(5),第243页。


当代电影杂志
关注国内外电影历史、现状和未来。理论分析、专业评论、深度对话。电影理论、评论,电影创作、产业,学者、创作者、学生和电影爱好者,共有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