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爱尔兰游记(18)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希腊、罗马馆-中国馆等

文摘   旅游   2024-06-07 06:10   浙江  
经过西亚馆就进入希腊、罗马馆。
这是称为“海中仙女碑”的涅瑞伊得斯纪念碑,来自于4世纪时的土耳其西南部的桑索斯(Xanthos),涅瑞伊得斯纪念碑曾毁于一次地震,后被大英博物馆依原样修复。
涅瑞伊得斯纪念碑融合了希腊与波斯的设计风格。是不是觉得很眼熟呢?没错,大英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这个风格!

接着我来到了一楼的18号展厅。这里是雅典帕特农神庙的专用展示场所。帕特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帕特农原意为贞女,是雅典娜的别名。神庙坐落在雅典卫城中央最高处。帕特农神庙是希腊全盛时期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有希腊国宝之称,也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大英博物馆1816年获得这些雕塑,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20153月我去了希腊雅典,这是我拍摄的古希腊遗址:雅典帕特农神庙。

这座神庙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之变。公元393年它被改作基督教堂。在土耳其统治时期,它又成了伊斯兰的寺院。公元1687年威尼斯军队炮轰城堡,引爆了土耳其人堆放在神庙里的炸药,把庙顶和殿墙全部炸塌。19世纪初,英国驻君士坦丁堡的大使额尔金,雇用工匠,把表现雅典娜勋业的巨型大理石浮雕群像劫走。这批稀世之珍,有些在锯凿过程中破碎损毁,有些因航海遇难而沉入海底,幸存的至今仍陈列在英法等国的博物馆里。如今庙顶已坍塌,雕像荡然无存,浮雕剥蚀严重,但从巍然屹立的柱廊中,还可以看出神庙当年的丰姿。

雅典帕特农神庙雕塑,也被称作埃尔金大理石雕。

帕特农神庙雕塑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雕塑之一,它们将原本没有生命的大理石化成了一尊尊线条分明,充满动感的人物肖像,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塑,仿佛都能复活一般。

这个马头的肉感是希腊雕塑很显著的一个特点。一直到千年后的文艺复兴,欧洲的雕塑水平才超过它。

我在观看这些雕塑的时候,来了一群英国的小学生。这些小学生嘻嘻哈哈地坐在帕台农神庙雕塑展厅的台阶上。
希腊罗马展馆里的稀世宝物真多。这是雕塑《惊讶的维纳斯女神》。
维纳斯女神在洗澡,她的左腿下面有一个水罐。她裸身蹲伏着,试图用她的双臂和富于表情的双手遮盖住自己。她美丽的有着顶髻发式的头部提心吊胆地转向一边,那里可能是闯入者的方向。
这是雕塑《站立的爱神维纳斯》。罗马,公元1-2世纪。她的躯干赤裸。一件沉重的披风从她的肩部滑落,只挨着她的臀部。
我曾经在巴黎的卢浮宫见过《米罗的维纳斯》雕像,也就是人们常见的断臂的维纳斯。

后来在土耳其的安塔利亚考古博物馆,我又看见了《拿着盾的维纳斯》大理石雕像,出土于佩尔盖古城,公元2世纪。

这些维纳斯雕像从头、肩、腰、腿到足的曲线变化使人体以无比圣洁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眼前,沉静的表情里有种坦荡而自尊的神态,在她的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及对生命自由的向往,丝毫没有俗媚和肉欲。
雕塑《浴女》。
这是描绘古代战争场面的大型浮雕。
我到了二楼。
这是非洲、大洋洲、美洲馆。
中间的石像是著名的复活节岛石像。是1869年英国军舰Topaze号带给维多利亚女王的礼物。
复活节岛位于太平洋东南角,距智利海岸3900公里,面积117平方公里,居民2300多人。1722年荷兰航海家登岛那天恰逢复活节,故命名复活节岛。1888年归属智利,当地波利尼西亚语称"拉帕·努伊",意为"地球的肚脐",表示自己是地球的中心。最具神秘色彩的是岛上的历史古迹,被称为"露天博物馆"。全岛发现1000多尊巨大的半身人面石像,其中600尊整齐地排列在海边的石岛上。石像大小不等,高6-23米,重约30-90吨,它们形象诙谐,面对大海,若有所思。
三年之后,2016年12月10日,我乘坐智利航空LA 841航班,经过5小时35分钟的飞行,降落在复活节岛马特维里国际机场。我终于圆了一个梦想:到太平洋上的复活节岛,亲眼见见神秘石像的故乡。

15尊石雕巨人伫立在复活节岛海边的汤加里基阿胡(Ahu Tongariki)上。

这是图腾柱。

图腾柱:雕刻和绘制着代表家世血统的标志形象,常穿插着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杆或柱,建于北美洲西北海岸印第安人部落的房屋前面。后来我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凯奇坎图腾遗产中心(Totem Heritage Center见到过许多图腾柱。

这是东方馆。
中间是大乘佛教的女神“度母菩萨像”,这尊美丽的、经过精心制造的镏金青铜菩萨像,于19世纪从锡兰(现在的斯里兰卡)来到大英博物馆。

终于到了中国馆。

砂岩观音菩萨立像,中国,北齐,公元550-577年,藏品尺寸:高167.6厘米,藏品来源:布鲁克·塞维尔永久基金赞助购藏,入藏日期:1961年,馆藏编号:1961,0718.1

这尊观音菩萨像,体态轮廓优美,面相圆润,神态安详,头戴花鬘冠,冠前正中为阿弥陀佛坐像。雕像双手可能原为木质,现已遗失。这尊雕像最初带有彩绘,并饰以金箔,如今只有在长袍的边缘才能看见颜料痕迹。

观音菩萨本无男女之相,但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观音通常以女性形象出现,配饰华美。以这尊菩萨像为例,帔帛自双肩下垂,颈部佩戴项圈,身佩“X”形璎珞,身前的珠宝串垂至膝盖以下。垂饰上的团形花纹起源于西方,经由中亚传入中国。

大维德花瓶,元朝,公元1351年。

这对花瓶是现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样品之一,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它们是为道观祭坛而造的,其价值在于龙纹上方、瓶颈一侧的注明了日期的铭文。这也许是我们现在所知的中国最早的刻有铭文的青花瓷。

这个玻璃柜放着从北宋到清代的(公元960-1911年)的钧瓷器皿。
钧瓷发端于东汉,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这件瓷器上写着“大明万历年间制”。万历(1573-1620年)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明代三彩,道教三清像,元始天尊瓷像,公元16世纪。

道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要早于佛教,道教造像是指造于庙堂、石窟等地供道教信徒供奉的神像,道教起初是不供奉神像的,仅有神位或壁画。《老子·想尔注》云:道至微,微而隐,无状形象也;但可从其戒,不可见知也。大概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兴道教供奉神像。
三清像——“三清是指由玉清元始天尊、上清宝灵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所构成的道教最高神灵体系与祖师。
元始天尊——道教最高神之一,又名玉清紫虚高上元皇太上大道君玉清元始天尊"主宰天界之祖,在太元(即是宇宙)诞生之前便已存在,所以尊为元始。
易县三彩罗汉像,中国,金代,公元1115-1234年,藏品尺寸:高103厘米,藏品来源:英国艺术基金会赞助购藏,入藏日期:1913年,馆藏编号:1913,1221.1

这尊真人大小的塑像为陶胎上敷三彩釉,表现的是佛陀的弟子之一。他身穿袈裟,双手结禅定印,静坐在岩石形态的底座上。底座与罗汉像是可以分离的。至今为止,同类型的罗汉像,可查存世的共有十尊。其中九尊分別收藏在加拿大,美国,俄罗斯,法国以及英国的公共博物馆里,还有一尊收藏于日本的私人博物馆中。波士顿,多伦多以及日本长野县轻井泽所藏的罗汉像头部为复制品,而俄罗斯所藏罗汉像的双臂已失,仅有头部和少量躯干部分保存了下来。普遍认为,这些罗汉像是1912年在河北省北部易县的山洞里发现的。

瓷器专家和科学家通过测试,认为这组罗汉像烧制于北京郊外西山的龙泉务窑,制作年代靠近金代末期。为了制作这些罗汉像,陶工首先在980度至1010度的温度下烧制素胎,然后施三彩釉,并以黑色和红色釉装饰眼睛和嘴唇,最后二次入窑低温烧制。

这组罗汉像的特别之处在于其脸部, 手部以及皮肤的处理中所反映出的极为罕见的写实主义。他们仿佛如真人一般,表情平静祥和,巍巍然深具禅意。

明成化三彩弥勒佛,高1.2米。

明成化二年佛教徒党成和妻子许慧梅赠给佛教师傅道吉,制作工匠吕震。1937年伦敦一古董商捐赠大英博物馆。研究认为这是一组十八罗汉塑像之一,目前这组罗汉至少还有三个分属英国不同博物馆,它们出自同一时期、同一工匠制作。

阿弥陀佛大理石像,隋朝,公元585年,河北省,韩翠村,崇光寺。

雕刻有题辞。佛像的双手已经丢失,但右手原本应该是向上抬起、手掌向外施无畏印,左手稍低、施与愿印。阿弥陀佛大理石像外形非常坚固,佛衣有非常平整的褶皱,具备隋朝佛像的典型特征。

最后,我到国王图书馆去。
大厅里的石雕花盆。
国王图书馆。
1823年,乔治四世将其父亲乔治三世国王创建的皇家图书馆(国王图书馆)作为礼物捐赠给国家,促使建造了现今由罗伯特·斯默克爵士(Sir Robert Smirke,1780年–1867年)设计的四边形大楼。2003年,博物馆庆祝250周年纪念。重建了最古老的国王图书馆并推出了一项新的长期展览——启蒙运动:探索18世纪的世界。
参观结束了。说实话,我真的有点累了!
回国之后,整理这些照片,查阅有关资料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终于整理出一份自己略为满意的一篇游记,也学到不少新知识。当然里面还可能会有错误的地方,请熟悉的朋友指正。

老魏游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