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吃透文献?手把手教你精读拆解马克思名著

学术   2024-12-29 19:02   英国  

大缸第979期

文字/孙宇凡

编辑/袁雨桐、兰雅婷

排版/婉燕



在读博期间,我经常分享自己的读书生活,因此收到了就很多小伙伴的留言,问我是如何高效阅读学术文献的。今天,我就以马克思的文本为例,和大家分享一些阅读经典著作的方法和心得。


确实,阅读文献是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高质量的阅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打下扎实的学术基础,还能帮助我们形成有深度、有突破性的研究思路和论文内容。但是,在实际阅读中,我们常常会在阅读中遇到困难:要么“读不懂”,要么只能停留在表面理解。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读懂”文献?更进一步,如何在此基础上“精读吃透”文献并形成批判性思考?


所谓“精读”,就是从经典著作、一手文本出发,不断追根溯源,最终提升你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际上,只要你学会精读,发表论文都不是难事!比如,很多发表在顶尖刊物上的文章都是对“韦伯官僚制/科层制”等经典理论的深度解读或批判性发展。也就是说,如果你真正读懂了一本经典,就可能有发表高水平文章的机会。


那么,精读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会以马克思关于“异化”的论述为例,给你介绍四种精读方法。掌握这四种方法,你遇到再难啃的文本也能够快速抓住理解的关键点了!越精读越会思考、越有写作灵感!



*(图源:网络)

下月,大缸学苑/宇凡老师开设的《寒假论文写作与发表训练营》,就是带你拆解优秀论文,快速仿写出自己的论文。针对五个训练(论文分级、拆解仿写、AI协作、底层逻辑、名师亲授),帮你打好扎实的论文核心技能。


>> 想写出让导师和审稿人心动的论文?点击了解👇

《寒假论文写作训练营》:从论文拆解、AI仿写到投稿发表一次通关



四大方法之一:文本概念考订法


现如今工作压力繁重,每个人都感觉被“异化”了,因此这个词不断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探讨了“异化”这一概念,但他学习哲学出身,文字实在是较难理解,而使用下文介绍的四种方法来精读马克思,能够有效帮助我们弄清什么是“异化”,还能让你获得“超越文本”的写作思路!


第一个方法是“文本概念考订法”。很多人在阅读文本时一目十行,就像练习英语听力时的“泛听”一样,跳过生词、觉得只理解意思就万事大吉了。但是我们知道,练习英语听力还有“精听”的方法,就是去理解每个词的含义,而精听一篇英语听力的效果有时甚至胜过泛听十篇。


“文本概念考订”的精读法也是同理。我们需要不断查词典,不断学习那些你以为已经懂了但其实涵义更为丰富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你要去积累陌生的概念,以形成自己的概念库。


正如英语学习一样,当你掌握了1万个生词时,你阅读英语就基本上不会遇到困难了。同样地,当你掌握1万个概念的时候,后续阅读的任何文献就都能够理解。


*图源:Google


学习英语词汇有牛津词典,那么学术方面有概念词典吗?我在这里给你一个建议——精读时一定要学会利用各种工具书,学会查概念词典。


让我们通过马克思谈“异化”的例子来理解这一方法。马克思的原文为“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而外化表现为占有,异化表现为真正得到公民权。”


这句话读起来拗口、很难理解。很多人仅仅通过泛读,凭着直觉去猜、去感受这句话的含义。什么是“占有”?无非就是“手里抓一个东西”嘛!


但是精读时一定不能忽视这些概念,一定要去查相应的概念词典。马克思研究领域有很多词典,包括《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词典》、《马克思词典》、《马克思主义历史词典》等等。


*图源:Google


在《历史考证大词典》中就有“占有”这一词条,它用了16页来解释“占有”的详细含义。其中提到马克思所使用的“占有”,实际上和英国政治经济学脉络中的“私有产权来源”有关。当你占有一个东西,那这个东西的产权、所有权就属于你了。


但是马克思的原文中写道“占有表现为异化”,而形成私有财产的过程明明是一件好事,怎么会表现为负面的“异化”呢?这要怎么理解呢?


马克思其实想讲的就是:资本家只有通过“占有”才能形成他的私有财产,而他形成他的私有财产后就去雇佣劳工的劳动力,这些劳工就会被异化,能够反过来促成资本家去占有更多东西。所以说“占有表现为异化,异化表现为占有”,它就形成了一个概念解释的循环。当我们看到这个词条对“占有”的解释,就能够明白马克思这句话的了。



四大方法之二:历史脉络考订法


第二个方法是“历史脉络考订法”。这一方法要求我们不要读“死”书,要把一切文本放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我们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将书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社会环境中,才能够把这个作者和他的思想读“活”。


同样,以这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想要理解这本书,就要去看马克思的相关传记。在这里再给你一个建议——在去精读任何一本经典名著的时候,一定要手边配着一本作者的传记来读!如果觉得传记太厚、没有时间读,也可以看相应的传记电影,例如电影《青年马克思》。


*图源:Google


马克思在1844年写这份手稿的时候其实才26岁。那么我们就可以思考:他为什么这么年轻就能写出来这么好的作品?这个名篇为什么只是个手稿,而不是一篇出版的论文?为什么是被编成“经济学和哲学”手稿?


这些问题其实都和他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你如果去看有关马克思的电影,立刻就能读透这本书了。马克思年轻的时候本来学习的是哲学,在他遇到恩格斯后,恩格斯说他研究的德国哲学太过于抽象,无法回应现实。于是恩格斯就带领他入门学习政治经济学,就形成了这一笔记。


*《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笔记,图源:Google


为什么这是个手稿而没有出版呢?从哲学转向经济学并不容易,所以马克思当时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这本手稿的前半部分有许多他所摘抄的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前辈的文本,当你了解了马克思的经历后,再看这一手稿就理解了为何有这么多摘抄,也就不会觉得这些内容太杂或多余了。


通过“历史脉络考订”,我们也能够理清马克思由哲学转向经济学背后深层原因。


实际上马克思年轻的时候非常有志气,当时已经存在着许多左派人士,但马克思想超越这些人。很多左派都从道德上批评资本主义,认为资本家就是小偷、偷了人民的钱。但马克思他想从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角度来论证“为什么资本主义必然发生剥削,必然发生危机”。当别人仅仅站在道德高地上进行批判时,马克思已经深入科学规律,从内部来分析“必然性”问题。


当你掌握了“历史考订”这一视角后再来读这份手稿,你就知道如何来深化你对文本的理解了。你不会再觉得那些摘录很多余、你也能够明白马克思为什么强调“异化是资本主义这个历史阶段的特定产物”。


*马克思与“异化”,图源:Google



四大方法之三:文体类型法


第三种方法是“文体类型法”。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类型,在学习时,文科生和理科生在这一点区别很大。


理科生已经不再研究牛顿力学了,但是文科生还在读《论语》和柏拉图。理工科的同学们更多地要读现代的论文,在形式上比较统一;但文科要读柏拉图的对话录、卢梭的书信等,所遇到的文体类型就比较多样。

这就意味着你不能用单一的论文格式、论文指标、论文规范来看手中的文本,否则就容易产生误解。


马克思的作品就是典型例子,他写的手稿、书信、笔记、政论等都已出版,形式非常多样。他的政论宣言中经常会使用一些“动员式”的语言,而书信则更偏向私下的个人表达。如果我们用公开的、中立的学术语言标准来看待他的书信,就不太恰当了。


*《共产党宣言》,图源:Google


对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一样,我们必须先确认它的文体类型,随后再来结合这一文体的特点进行阅读。形式上来说,它是一个笔记,也是一份个人手稿。


笔记有什么特点?我们在做笔记时会把想到的一切都写上去,不管有没有逻辑或连续性;笔记上往往也是他人和自己观点的交杂,我们会一边摘抄他人的观点、一边总结自己的观点。马克思的笔记也不例外。


*笔记示例,图源:Google


在理解了笔记的特点并进行精读后,我们再来看有些书或教材,就会发现它们对这本手稿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这些书上往往会写“马克思清楚地给出了异化的三个方面”:

1.物的异化:你的劳动成果不属于你;

2.人的自我异化:你在工作的时会感到不自由;

3.人的类本质异化:你生活得已经不像人类了,甚至像个动物。


我们知道,马克思是在写一个笔记,而不是论文,因此不可能出现平铺直叙三个观点的情况,以上三者也不是并列关系。


在马克思的文本中我们发现,他是先写的前两点,然后再“推出了”第三点。这里的“推出”实际上就是他在写笔记时笔记中对前面内容的延伸和补充。


马克思所讲的第三个意涵“人的类本质异化”看似很抽象、难以理解,但实际上这一内容跟前面两点是有重叠的,并不能完全独立出来。马克思其实是在不断向前推导,一边写笔记一边整理自己的想法。


基于对“笔记、手稿”这一文体类型的认识,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个看似抽象的第三点了。



四大方法之四:关键句拆解法


第四个方法是“关键句拆解法”。很多同学都想达到“超越文本”的境界,但是要如何实现?你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批判力。并且,不是因为我们读得太多,而是我们读得太少,才难以突破。


那么要如何发挥想象力和批判力、怎样才算“读得够多”呢?我们依旧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马克思说“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了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我们在聚焦这个关键句时,就要把其他句子全部挡住不看,仔细分析这句话的每一个成分。并且问自己三类问题:


第一,What问题。究竟这个句子中的主语或宾语所提及的概念是什么意思?

第二,How问题。这个句子里的主语是如何转到宾语的?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第三,Why问题,或why not?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主语?为什么用这个概念?为什么要用这个形容词?为什么不用其他的呢?


马克思的这句话至少可以拆分成八个概念:异化、劳动、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手段、人的类生活、维持人的肉体生存。


*图源:Google


对此,我们可以首先问“What问题”,分析这些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异化?什么是劳动?什么又是异化劳动?我们可以对每个概念都这样提问,并自问自答,刨根问底。


第二,我们可以继续问“How问题”,究竟是如何异化的?如何贬低的?如何维持人的肉体运作的?


最后我们就可以超越马克思,继续追问“Why或Why not问题”。例如此处我们就可以问以下三个超越性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在这句话中,“异化”和“劳动”这两个词要连在一起呢?劳动必然异化吗?有没有不发生异化的劳动呢?——事实上,马克思直到晚年都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问题二:为什么“异化”、“劳动”都是为了维持肉体生存呢?具体来说,现在很多人辛辛苦苦做“社畜”,真的只是为了温饱吗?但其实如果为了达到最基础的温饱层次,大多数人只需要做个兼职就够了。所以很多时候工作并不只是为了温饱,更多是为了维持自己的消费水平、过有品质的生活。所以现如今的“异化”是通过消费主义带来的,已经不全是马克思所说的这种肉体生存的理由之下的“异化”了。


问题三:为什么异化一定要贬低自主活动呢?但其实并不一定是这样的。老板经常会说“给员工赋能”、“发挥员工自主性”、“让员工们热爱自己的工作”,这些显然并不是在贬低个人自主性。


尤其是设计师、主播等职业,更需要情感投入和创意投入。在这些情况下,老板所剥削的就不只是员工的机械劳动,而是员工的真实情感和自由创意。事实上,当你越感觉在这个工作里很自由、过得很真实时,老板的剥削才最彻底。


如果我们不这样拆解这个句子,不问这么多why或why not,就很难超越马克思。并且这些问题中的许多都已经有人进行过研究,且成果也已经发表在顶刊上了。


例如上述最后一个问题衍生出的观点“老板现在剥削的是员工的自由创意”,在当下的研究中已经被发展成本真性(Authenticity)这个概念,而且这一概念在管理学、旅游学等领域非常热门。很多学者都在研究人的这种“本真性”和“异化”究竟是什么关系。


*图源:Google


所以当主播在直播的时候,平台剥削的是这些人的机械劳动吗?其实不然,平台所剥削的是主播们的情感劳动,也就是那种真情实感的投入与热爱等等“本真”的东西。


通过对关键句的拆解并批判性地提问,我们就可以实现“超越”经典文本,甚至完成自己的开创性研究!



相关课程

>> 想写出让导师和审稿人一眼心动的论文?点击了解👇

《寒假论文写作与发表训练营》一次通关论文拆解、仿写与发表全流程


>> 也可以直接扫码海报报名

一年只开一班!扫码报名👇

* 从选题到成稿、发表,助你一口气通关论文写作和发表全流程。


相关推送

文献综述,会述不会「评」怎么办?

如何快速找到研究领域的核心文献?四步法!

台湾教授:引用文献,如何超越「复制粘贴」的变相抄袭?


这是社会学理论大缸的第979期推送

社会学理论大缸
创办人孙宇凡,笔名高行云,爱丁堡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出版专著《历史社会学的逻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