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宇凡/脾气不好|编辑/子晨
发表论文才能毕业。
近年来,这个硬性要求从博士群体蔓延到硕士群体,而且愈演愈烈。以前的毕业门槛还只是要求发表普刊,现在已经进化为发表核心、C刊甚至SSCI才能毕业了。
当我们想向学校求教时,却发现要么没有相关课程,要么教得很水。结果只能依靠自己摸索。
从第1篇到现在有20篇中英论文发表,我也是一路摸索过来的。在不断反思中,我逐渐摸清了学术发表的门道。这篇文章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学术新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在写这篇推文之前,我和团队小伙伴还收集了1000+份真实审稿意见和论文数据,并做了汇总分析。包括:
数据来源:50+篇相关研究、100+篇审稿意见、1000+发表数据
案例来源:20个顶尖期刊的内部意见、20篇中英发表内部经验
权威来源:顶级出版集团 Springer等、顶级刊物ASR、ASQ等
覆盖范围:10大人文社科领域
我自己的血泪教训:我发表20篇中英论文过程中的拒稿和审稿意见
基于这些数据分析和我的发表经验,本文我会从三个方面做分享:
1. 论文发表的真实现状
2. 论文拒稿的十大理由
3. 拒稿/审稿意见的应对方法
论文发表的真实现状
发表数据真的很残酷!
首先,我想告诉大家,被拒稿往往不仅是个人原因,更是因为现在期刊收到的手稿实在太多了!
以国际顶级期刊Social Science & Medicine为例,2023年该期刊收到了高达6300篇稿件,但仅有743篇被接受并发表,拒稿率达到了惊人的88%。
如果不看发表,只看“能否进入评审环节”的数据,也十分吓人。例如,根据美国社会学协会2023年年报,City & Community的41%稿件没有送外审就直接拒绝,而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的这一数据甚至超过50%。
就算论文足够幸运进入评审阶段,评审者的修改意见将是另一个巨大的挑战!
康奈尔大学教授专门研究了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这本管理学顶刊的审稿意见,将其按照修改部分划分为下图中的十类,并且赋值为0-5分,0分为不修改,5分为大改。
结果发现,绝大部分的稿件在发表前都需要大改特改!评审者尤其对于理论概念、论证假设以及动机/意义格外强调,而这正是大家在写论文时较为薄弱的地方。
如果在撰写初稿或在修改时,同学们就能够理解这些审稿人看法和修改意见,那么被拒稿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为了给大家一些可以提前预见的审稿意见,提高成功发表的概率,我们搜集了1000+的数据,帮大家总结论文被拒稿的十大理由。接下来我会一一介绍这些理由,以及可能得解决办法。
论文拒稿十大理由
01. 投错期刊!
投错期刊,最常见的问题是:不了解自己研究领域的学科分类,比如是学科综合/学科专题/跨学科。
同学们可能在不熟悉特定期刊的风格下便直接投稿,编辑部一看到题目和摘要,直接拒稿。例如,我的一位医学社会学的同学在未广泛阅读Sociology Compass文章的情况下,直接投稿。期刊编辑以“研究定位不符”为由,迅速发了拒稿信(如图)。
*某社会学期刊拒稿信
针对投错期刊这一问题,我提供一种解决方案——四层选刊定位法,帮你快速定位适合自己的期刊!
我以传播学为例来说明这四层:
第1层:多学科普通刊物,比如Contempoary Social Sciences,是英国社会科学院(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刊物,喜欢多个学科普遍适用议题,不局限于特定专业内部“行话黑话”的研究。
第2层:学科类综合刊物,比如传播学的Journal of Communication。这类刊物一般来说品质较高,要求你研究学科内具体议题但又要有多个分支领域都有贡献,所以非常有挑战。
第3层:学科内/跨学科/多学科的专题刊物,又分为传播学内部的专题刊物(如Televison and Ned Media,基本上是传播学学者)、跨学科的专题刊物(如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传播社会学这个跨学科分支的阵地)以及多学科的专题刊物(如Poetics是文化研究、传播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共同阵地)。由于这里的学科规范有所不同,所以虽然大多学者都喜欢这类刊物,但却容易踩坑。
第4层:区域刊物,又分为区域研究刊物和区域学科刊物,前者如中国研究类刊物,后者如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以中国学者研究中国议题为主,重点是讲透中国现象。
只有搞懂这四层刊物,你才能准确定位投稿的目标社群、目标读者和潜在评审人。搞错了这四层刊物,你很容易踩坑。如果你想重点放在解释中国的传播现象,但却投了学科综合刊物,不讲究学科对话,那八成会拒稿。如果你研究自己学科内部的精深专题,却想投给多学科/跨学科类的专题刊物,那期刊主编和评审人很容易觉得你研究不符合他们的学科预期!
02. 文献综述梳理不清楚
文献综述缺乏完整性;
文献综述和你的理论框架、分析材料不能紧密结合;
研究理由仅仅是“没人研究”、“研究很少,所以我研究”。
你知道哪些文献一漏,你就露馅了吗?你的文献综述是不是能够服务于理论框架和分析材料?你还在说“没人研究,所以我研究”的傻话吗?
根据宫福满老师对2004年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中被退稿的稿件审稿单进行的分析,他发现,在专家建议退稿的95篇稿件中,有21篇与前人的文献重复,占22%。此外,在叶志鹏、李朔严两位老师撰写的“作者手记”中,他们写到“限于版面篇幅,我们需要将原文从3万字删改至2万字,因而不得不压缩文献评述,并舍弃许多论证细节与引证文献”。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到,在有限的篇幅内写出精炼且清晰的文献综述至关重要。
我在这里为大家提供一种解决办法:在撰写综述时,始终思考起源文献(origin)、标杆文献(landmark)和近期文献(recent studies)三大类。
如果你只引用起源文献,言必称马克思、韦伯,那你再研究也多半是“重复发明车轮”,因为根本不知道现在研究进展是什么。如果你只引用近期文献,老是追新颖追前沿,那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研究是从哪里发展一步步出来的,最后让评审人觉得“沙上建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除了完整性,综述如何与理论、分析材料紧密结合?综述如何讲好研究GAP?这些内容,我将在寒假训练营第3、4讲中详细讲解。
*寒假系统学习写作与发表
03. 理论框架又大又空
康奈尔大学教授专门研究了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这本管理学顶刊的审稿意见,虽然涉及到十二个修改方向,但是评审者讨论最多的还是论文中理论相关内容,包括:
理论概念
论证与假设
动机与意义
替代性解释
理论意涵
在评审者的要求下,投稿作者往往面临对理论的大篇幅修改。
比如,有一位投稿人分享经验时说“在第一轮评审中,我们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但审稿人完全不喜欢这样,我们不得不重新制定理论,使其更符合主流理论的范畴。”
再比如,美国社会学家为了在顶刊上发表文章,也被迫修改了核心概念!2017年,圣母大学教授Erin McDonnell在顶刊《美国社会学评论》发表过一篇讲官僚制研究的论文。她一开始是用“作为亚文化的官僚制”作为主题。这也是她的博士论文的主题——从文化观念角度研究官僚制。但是呢,审稿人觉得你用这么老套的“亚文化”理论概念不好,强烈建议要修改。结果,McDonnell教授从文化观念视角转为网络结构视角,最后标题都换成了“作为网络间隙的官僚制”。由此可见,投稿修改的过程中,甚至会被要求修改整篇论文的核心概念!
* 左:McDonnell教授的博士论文;右:该教授发表在顶刊的论文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修改理论框架呢?最大的挑战是:你要提前储备大量的理论框架。因为审稿的时候太容易遇到修改框架的时候,但修改时间可能只有1-3个月,所以你必须能够在短时间内对评审人建议的框架进行快速学习!那么,要如何提前储备呢?人工智能工具就很好用!
ChatGPT特别擅长综合分析理论视角!所以,我也摸索出一套让GPT帮你快速分析各大领域的研究手册(handbook)的方法,并且让GPT根据索引(index)系统掌握研究手册中的重点理论概念及其研究问题、示例等内容。研究手册是国际学界通用的知识库。只要有重要专题,都会出版上千页的研究手册!
就像劳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光是和性别研究有关的研究手册,就出版过不下10本,甚至不乏专门关于东亚性别研究、性别与旅游、性别与文化遗产等精细领域。这些手册可以帮你快速追踪专题领域内的重点理论流派/概念、前沿学术辩论和一些热点现象。所以,只要让GPT分析这些基础扎实、来源权威的理论库,你就再也不用害怕评审人的理论框架修改要求了!
实际上,不光是理论框架部分能用上GPT。我在寒假训练营的每一讲,都会分享如何用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帮你快速学习、快速上手以及快速发表!
04. 研究选题不具有学术/理论意义
请记住,学术论文不是为了某些口号或政策服务的!所以不要写口号式文章、标签式文章!
以“社会管理”为例。在知网检索该关键词,会发现尽管这一政策口号在2010到2015年间广受关注。但是在2015之后快速衰落,这几年几乎没有学者还在研究这个概念了。
因此,即使选择热门概念作为论文主题,也应确保文章围绕具体学术问题展开,而非仅仅复述口号,否则很快就会被学界抛弃。
如果你要结合时下政策写,我也给你提供一个解决方案!
美国修辞学者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提出的“故事五要素”:行动、执行者、方法、场景、目的。如果原标题是“社会管理就是好呀就是好!”,我们应该怎么构造经验分析文本来呈现故事里的冲突性呢?
我来举个例子,故事是:地方政府(行动者)为了实现更为精准的社会管理(目的),便开始重视“社会责任”评分权限(方法)。具体而言,地方政府要介入到企业的社会信用系统(场景),给每个企业打分,社会责任分值和一系列地方经济刺激挂钩(行动)。那么一个具有冲突性的研究问题便可以是:为什么有/无政治关联的公司的社会信用评分可能更高/低?这种研究提问有故事、有冲突、非常值得研究!
选题除了口号、标签问题,还有很多问题,比如选题太大太小、讲不清学术/现实意义等,这些都会在我寒假训练营第1、2讲中为你解决。
*寒假系统学习写作与发表
05. 研究方法不够具体
许多学生只了解基本的定性或定量方法,对更具体的研究方法如溯因、QCA、过程追溯、因果推断等了解不足。这导致他们在描述研究方法时显得笼统和不具体,从而影响文章的说服力。例如,Springer Nature指出三条与研究方法有关的常见拒稿原因:
回答假设的方法不合适。
旧方法已被更新、更强大的方法所取代,后者能够提供更可靠的结果。
分析不佳,例如使用不适当的统计检验或完全缺乏统计数据。
(第5点、第6、第7点的拒稿理由,都和研究方法有关,我会在讲解第7点之后,一并给予解决办法。)
06. 研究方法没有说服力
对于研究方法是否有说服力,有两点常见审稿标准:
研究是否不仅是描述,还是因果解释?
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是否契合?
在选择研究方法时,学生们通常考虑的是成本和熟悉度。比如,相比于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去某个村庄中做研究,为什么不在自己家小区做呢?我把STATA和SPSS用的贼六,为什么还要出去做田野呢?
但是,这种做法可能忽略了期刊主编和审稿人更在意的问题。正如管理学顶刊ASQ任职长达12年的副主编、波士顿学院教授Mike Pratt的批评:“我认为方法方面最大的问题是,太多人只说他们做了什么,却没有充分说明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更致命的是,如果论文已经完成,但审稿人认为研究方法和案例选择存在问题,这要怎么改?结果要么是大改,要么就是拒稿了。
07. 缺乏对于价值判断的反思
研究者,特别是定性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有着太强的价值预设,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写作用词。
忽视了研究伦理,例如患者的同意或动物研究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以一篇关于“南非农村地区非正规护理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痴呆症的复杂性”的审稿意见为例,评审者指出了论文中用词的问题。评审者赞赏研究者在护理工作中提到的一些积极因素,但对“沉重负担”和“负担”等词汇的使用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样的用词可能会使读者对护理工作产生负面看法。评审者建议,如果论文目的是平衡和中性的,那么在设定研究背景时应更加平衡,可能需要用更中性的词汇来重新表述一些内容,以避免对读者产生不必要的影响。这种反馈指向的是研究者在价值判断和用词上需要有更深入的思考和平衡。
上述第5、6、7点的解决方法来啦!
这三点常见拒稿理由,反映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众多经典问题:如何做到价值中立?案例如何有代表性?描述与解释是什么关系?等等。
实际上,我们常常只学方法技术、不懂技术背后思想基础。这些思想基础,正是奠定了每种方法(如案例法、定量法等)的局限与长处,使得我们在研究中出现相应的问题(如案例代表性问题)。
所以,我在《寒假论文写作与发表训练营》,会专门在第7讲《研究方法论坐标系》,来引导大家从究竟“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什么相同/不同”出发,探讨方法论上的四大流派及其衍生的根本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你做研究的时候再遇到这些局限与挑战,就知道怎么化解了。
08. 论文章节结构不清
这一点主要是关于论文写作方面,常见的拒稿理由包括:
各个部分之间不清晰连贯。
对期刊的惯例或一般学术写作的重视程度很差。
一些背景材料是否介绍清楚,因为并不是每个审稿人都是内行。
作者把它拆成了多篇论文来投稿,但本身只是一篇论文。
大多数同学们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写作和论证教学,而只是在学校研究方法课上听老师说“你们要注意论证的逻辑啊”。但是,怎样论证?什么样的论证才算清楚有力?这些内容,老师根本不会教!这些技能需要通过逐段阅读和分析优秀的学术论文来培养,以增强论证能力并理解强有力的论证方式。
正如芝加哥大学教授Andrew Abbott以文笔结构清晰见长。他就吐槽过一句:“一篇文章结构写得越混乱,读者的阅读理解难度越大。”
所以,我在《寒假论文写作与发表训练营》,尤其邀请了两位期刊主编为大家分享期刊主编作为读者,在阅读你的手稿时的感受——来自《清华大学社会学评论》主编/清华大学副教授严飞、以及来自Social Transformations in Chinese Societies期刊主编/英国利兹大学副教授孙丽。两位主编会从审稿人视角,分享自己的审稿标准和投稿建议。你会发现,经由两位老师的点拨,你在阅读和写作论文时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直抓经络,写出线索清晰、论证有力的文字。
09. 问题有趣,但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
许多学者提出了引人入胜的研究问题,但往往会在提供充分、令人信服的证据方面遇到困难:
研究者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但是经验不足以回答。
对于经验材料的解读力度不够。
这种情况在学术研究中非常常见。即使是像霍华德·贝克尔这样的犯罪学和社会学大师,也曾专门撰写书籍来探讨如何有效地结合研究问题和经验材料。对于提出问题的学者来说,挑战在于不仅要找到吸引人的话题,还需要确保有足够的证据来全面、有力地回答这个问题。
只要你翻过我之前的推送,就会发现我经常就很多热点问题,分享证据扎实的学术研究。比如,当谈到人们对女性主义的负面态度时,我分享过下面这篇收集了全球近万份材料的统计文章:
我们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热点或困惑感兴趣,想写成论文,但是个人心得或热点感想,又远远达不到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如果你想把日常困惑与严谨学术结合起来,一步步发展成学术论文,并且发表出来呢?那你一定要来参加我们寒假的《论文写作与发表训练营》,因为我们邀请了南京大学副教授王佳鹏、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罗牧原和大家分享他们是如何从0到1写出论文,又如何经历投稿、改稿的全过程!
10. 没有重视评审人的意见
通常大家会认为,一旦投稿后收到了R&R(修订与再次投稿)通知,文章的发表就近在咫尺。但事实上,编辑的权力非常大,尤其当面临审稿人意见不一时。如果在2-3位审稿人中,即使只有一位建议直接拒绝,文章的命运也可能岌岌可危。
某期刊审稿会议的录音研究表明,对论文的最终修改建议通常是多方妥协的结果。因此,作者在收到评审意见后的回应尤为关键。因为,编辑可能会提出条件性接受提议,即只有作者按照具体的修改意见进行清晰的修改,文章才有可能被接受。而编辑和审稿人能够轻易判断出修改是否符合要求,因此作者在回应时必须重视评审意见。
所以,我们在写完一篇论文后,要格外重视三大读者!
一是理想的读者。不会写论文的小白,都是按直觉表达自我,但是有经验的学者往往在写作时就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论文要给谁看了,比如你研究理论,可能就会考虑当代法国理论社群是你的理想读者。所以,当评审意见发给你的时候,你需要判断这些评审人是不是你的理想读者、偏差在哪里。如果偏差太大,那就应该立马改投下一家。
二是更广的读者。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总会优先考虑自己要对话的小小领域中那些学者,往往“看不起”或直接忽视其他领域的读者,默认ta们必然不懂。但是,“外行”往往能指出那些显而易见但未能察觉的问题。实际上,你越要投顶尖刊物,越应该把你的文章给其它领域的读者看,因为顶尖刊物不会只刊出那些过于专题、过于小众的文章。如果你在顶刊审稿时遇到这方面的问题,那一定要努力修改和提升自己的研究广度。
三是导师型读者。相信大家在写完论文后,往往会拿给自己的导师看,并且听取导师的意见进行修改——这是学术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读博很容易完成,但毕业后却发不了好论文了?”这是因为一些同学太陷于从导师的眼中评价自身文章,而没有确立更严格或更具体的论文质量评判标准。因此,当你发现自己投稿老受挫时,就要想想:是不是因为你以前总习惯讨好导师,结果现在独立投稿就发现问题了?
越明白你的读者是谁,越知道怎么调整你的研究提问、文献综述、理论框架。同一个研究,你可以有不同的提问角度、综述不同的文献、搭建不同的框架。这样你在评审过程中修改论文、甚至改投其它刊物的时候,心里才会更踏实。
不要在一个坑里爬不出来,更不要卡死自己!
以上这些问题,在我本周六(1月18日)开讲的《寒假论文写作与发表训练营》都可以解决!
这个训练营,我们将手把手带你:
✔️ 通关论文全流程,一口气搞定从选题到成稿;
✔️ 教你分级提升,把你的论文从60/80分提到100分;
✔️ 拆解顶刊论文,带你模仿写出高质量论文;
✔️ 解码底层逻辑,提供明确研究、写作指引;
✔️ 实操AI工具辅助学术,提升研究和写作效率!
*截图来自往期学员
这个训练营开办以来,好评如潮!已经有上千位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老师参与这个课程,包括:
本科小白和硕士生:
*截图来自往期学员
青椒和博士生:
*截图来自往期学员
成功发表的同学:
*截图来自往期学员
这些学生和青椒,来自人文社科不同专业领域,包括传播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史等,都在去年的寒假训练营中收获满满!
本周六(1月18日)开讲,
最后10%名额,扫码报名!
- 强烈建议报名的群体 -
如果你正在以下阶段,强烈建议建议报名,趁这个寒假彻底攻克论文写作难题!
高年级本科生,希望写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或未来有志继续深造,希望高起点开启自己的研究之路。
硕士博士生,正在准备毕业论文、论文发表等,希望获得更学术规范、更国际视野的训练,超越身边环境的局限。
老师/研究人员等,不仅为眼前的发表困扰,更希望寻找在职提升的有效渠道。
适用于论文中包含社科视角的群体,包括但不限于传播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
正在学术路上孤单探索但不言弃的你,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和社群支持。
- 训练营课程结构 -
从选题到成稿、发表,助你一口气通关论文写作和发表全流程:
上部为“论文写作”,课时16小时,分别涉及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理论框架到方法论的思维方法与拆解仿写。
下部为“论文发表”,课时4小时,主要是中英文论文的审稿视角与发表技巧分享。
课前附送福利:8小时课前读书会,课前逐讲预习课程材料。
课后附送福利:4小时课后直播答疑,课后追踪解答论文写作问题。
合计:20小时课程干货,附送12小时课程福利
课程大纲
第1讲 论文选题的思维方法
解决问题:提出高质量可操作的研究选题,有什么底层思维与技巧方法?
必读文献:Alvesson, Mats, and Jörgen Sandberg. 2011. ‘Generating Research Questions Through Problematization.’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提供中译本).
分级提升:带你分析60分、80分和100分的论文选题思维特点,帮助你快速为自己提分,提出让期刊审稿人眼前一亮的选题。
AI协作:我将展示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如何帮你实现高效选题。
第2讲 范文选题的拆解仿写
必读文献: 蓝佩嘉,2014,《做父母、做阶级》和《摸着石头、如履薄冰的旅程》。
范文拆解:基于来自管理学、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政治学和法学界大师的研究及其自述的选题策略,带你拆解理解至少4位大师的选题策略。
模板仿写:将大师们的选题策略与论文导言总结成强理论驱动和强经验驱动的2类模板,让你选择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
第3讲 文献综述的思维方法
解决问题:如何写出逻辑清晰、GAP明确的文献综述?
必读文献:Gond, Jean-Pascal et al. 2023. ‘The Performativity of Literature Reviewing’.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提供中译本)
分级提升:带你分析60分、80分和100分的文献综述特点,帮助你快速提分,写出让期刊审稿人认为有说服力的文献综述。
AI协作:我将展示Web of Science等人工智能工具如何帮你撰写文献综述。
第4讲 范文综述的折解仿写
必读文献:Lee, Jennifer, and Min Zhou. 2014. ‘The Success Frame and Achievement Paradox: The Costs and Consequences for Asian Americans’. Race and Social Problems(提供中译本).
范文拆解:拆解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至少4篇前沿论文文献综述,均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等顶尖期刊。
模板仿写:将顶刊的套路总结成强理论驱动和强经验驱动的2类文献综述模板,让你能够直接用完形填写方式写出来自己的研究。
第5讲 理论框架的思维方法
解决问题:如何提出严谨的理论框架又能实现理论对话?
必读文献:罗德里克,2017,《经济学规则》,中信出版社,第1章《模型的用途》。
分级提升:带你分析60分、80分和100分的理论框架特点,帮助你快速提分,写出让期刊审稿人认为有原创贡献的理论部分。
AI协作:我将展示Consensus等人工智能工具如何帮你锁定好用的理论框架。
第6讲 范文理论的拆解仿写
必读文献:Sweet, Paige L. 2019. ‘The Sociology of Gaslighting’.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提供中译本)
范文拆解:拆解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名校老师至少4篇范文理论框架及其对话部分。
模板仿写:将国际学者的套路总结成强理论驱动和强经验驱动的2类模板,让你再也不用为研究的理论贡献发愁。
第7讲 研究方法论坐标系
解决问题:如何精确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方法?
必读文献:贝克尔,2023,《证据》,北京联合出版,第1-2章。
分级提升:带你分析60分、80分和100分的方法论特点,帮助你快速提分,写出令期刊审稿人最不会挑刺的方法部分。
AI协作:我将展示Scite等人工智能工具如何帮你比较分析不同的方法论。
第8讲 范文研究方法的拆解与仿写
必读文献: 乌兹,2005,《公司间网络的社会结构与竞争:嵌入性关系的悖论》,见《<管理科学季刊>最佳论文集》,北大出版社。
范文拆解:拆解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名校老师至少4篇范文理论框架及其对话部分。
模板仿写:将国际学者的套路总结成强理论驱动和强经验驱动的2类模板,让你再也不用为研究的理论贡献发愁。
第9讲 中英论文审稿经验分享(特邀老师)
本讲课程邀请了中英期刊主编老师,分享自己在中英论文的审稿经验,帮助各位从主编角度诊断自己的论文写作,提升自己的发表机会。
特邀嘉宾老师:清华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清华社会学评论》主编严飞。
特邀嘉宾老师:英国利兹大学副教授、Social Transformations in Chinese Societies主编孙丽老师。
第10讲 中英论文发表经验分享(特邀老师)
本讲课程邀请了发表20篇以上优秀论文的老师,分享自己的中英论文发表经验,帮助各位从优秀论文发表人角度诊断自己的论文写作,提升自己的发表机会。
中文论文发表经验分享老师:南京大学副教授王佳鹏,在 《社会学研究》《国际新闻界》等重要CSSCI期刊发表。
英文论文发表经验分享老师: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罗牧原,在The China Quarterly等多本重要SSCI期刊发表。
第11-12讲 直播追踪答疑
本讲课程持续追踪解答我们学员在课程学习和日常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帮助你实现论文的最终发表!
注:报名后进入课程群领取课程相关资料。
训练营收获
学完这门课你将会:
✅ 毕业:掌握研究与写作全流程,从容应对毕业论文!
✅ 写作:拆透名作范例的精华,直接上手模仿写作!
✅ 发表:了解中英文发表内幕,不再担心拒稿!
✅ 视野:开拓研究的国际视野,从此求学自信起来!
✅ 提升:学到名校名师特长,不再局限在身边环境!
课程时间
12讲课程
1月18日(周六):第1讲 论文选题技巧
1月19日(周日):第2讲 范文选题拆解与仿写
1月22日(周三):第3讲 文献综述技巧
1月23日(周四):第4讲 范文综述拆解与仿写
1月26日(周日):第5讲 理论框架与对话技巧
1月27日(周一):第6讲 范文理论拆解与仿写
2月3日(周一):第7讲 研究方法论坐标系
2月4日(周二):第8讲 范文研究方法拆解与仿写
2月7日(周五):第9讲 期刊论文发表经验:特邀王佳鹏、罗牧原老师
2月8日(周六):第10讲 期刊论文审稿经验:特邀严飞、孙丽老师
3月8日(周六):第11讲 追踪答疑
4月5日(周六):第12讲 追踪答疑
注:以上日期上课时间为19-21时
附送读书会:
4场附送的读书会时间分别为:1月17日/21日/25日、2月2日(报名后可领取课表)
授课方式
1. 主讲老师:第1-8、11-12讲的主讲老师为孙宇凡,第9和10讲为特邀嘉宾老师。
2. 每讲结构:90分钟讲授+30分钟交流,并根据实际情况可能延长讲授30-60分钟。
3. 授课平台:小鹅通、腾讯会议等线上平台。
4. 回放时效期:365天(仅课程和追踪辅导,不含读书会)
5. 日常答疑:我们的课程群作为互帮互助的社群,也为大家日常答疑和学术交流提供平台。
主讲老师
第1-8、11-12讲主讲人:孙宇凡
“社会学理论大缸”/“宇凡聊学术”/“社科传送门”创办人,“社会理论青年说”系列讲座和“大缸共读社”创办人。
学界经验:欧洲社会学会理论分会理事、Social Transformations in Chinese Societies期刊编辑助理、《智能社会研究》创始青年编委,Innovation in Social Sciences特刊编辑,在牛津中国论坛发表演讲 专著书籍:独著出版《历史社会学的理论逻辑》(2021),合著出版《听与说 社会学电邮集》(2015)
论文发表:在Innovation in Social Science和《学术月刊》《社会学评论》等中外刊物发表20篇文章,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
获奖作品:硕士论文(英文)荣获2020台湾社会学学会硕士论文佳作奖。
委托项目:承担过从国家到镇所有各层级政府委托课题20余项,资助近300万。
工作经历:先后在政府部门、政策智库和跨国工厂从事研究和管理工作5年
好评课程:自2020年以来,孙宇凡开设的多场课程与讲座,已有10000+学员参与。
第9讲特邀嘉宾老师:严飞、孙丽
研究方向:历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文化社会学、转型社会学等。
研究发表经历:出版Drivers of Innovation等英文著作,《悬浮:异乡人的都市生存》等中文著作,在The Sociological Review,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Poetics, The China Journal, The China Quarterly等英文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在《社会学研究》《南京大学学报》等中文期刊发表论文。
研究方向:城市化、移民、土地和住房开发、数字社会和中国社会政策。
研究发表经历:出版Rural Urban Migration and Policy Intervention in China专著,并在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 Cities等期刊发表论文。
第10讲特邀嘉宾老师:王佳鹏、罗牧原
研究方向:传播社会学、情感与社会心理学。
研究发表经历:在《社会学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等转载,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获得《中国青年研究》2019年度优秀论文奖。
研究方向:性与性别、移民、工作与劳动、时间与空间、社会理论、定性研究方法等。
研究发表经历:在《社会》《民俗研究》等中文期刊与China Quarterl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Sociological Review等英文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往期反馈
往期课程好评如潮!
1. 有干货有实操,真知识不套路:
2. 帮助学员找到问题、解决问题:
3. 学员成功发表:
报名方式
* 报名费:798元
* 报名方法一: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报名;
报名方法二:扫描下面二维码,进入“小鹅通”平台报名和观看课程直播;
* 在报名的小鹅通平台上,点击“联系方式展示”,添加讲课人的微信,进入课程群领取资料。
* 以订单支付凭证,进入课程交流群。
* 主讲人孙宇凡在英国有时差,加微信群可能延迟,敬请谅解。
* 此讲座为虚拟内容服务,报名购买后不支持退订。
* 报名后,需要发票的同学请联系课程群小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