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讨厌处女座?

学术   2025-01-14 20:45   英国  

大缸第992期

文/孙宇凡

编辑/子晨、婉燕



如果一所学校在招生时,或者一家公司在招聘时公开歧视女性时,我们的法律和社会舆论会如何反应?毫无疑问,这种行为会被强烈批评,甚至可能招来法律诉讼。但是,如果企业招聘时表示“处女座勿投”呢?这就没那么简单了。毕竟,这样的歧视看起来既无关性别,也缺乏明确的法律限制。


听起来像个玩笑,但“星座歧视”的确真实存在!早前,“央视网评”就报道过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遇到“星座歧视”的情况,尤其是“处女座”频繁“躺枪”。



在求职场合、社交场景中,“你是什么星座?”看似只是个闲聊话题,但这个问题背后,可能暗藏着某些偏见。尤其提到“星座歧视”,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处女座”。为什么?因为社会上给“处女座”贴上了太多负面标签:挑剔、毒舌、洁癖、强迫症,甚至还有“对别人要求苛刻、对自己也不放过”的刻板印象。


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公司在招聘时引入人格测试、心理测评等工具,甚至连“星座”都被用来“快速识人”。这让人不禁想问:星座和一个人的性格、能力真的有关联吗?如果没有科学依据,那么为什么“星座标签”会如此有影响力,甚至渗透到求职市场中呢?


关于“星座歧视”的现象,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和关注。麻省理工学院教授Jackson G. Lu及其团队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成果发表在心理学顶级期刊《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学报》(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你会发现,“处女座歧视”是一种中国本土特色的流行文化!在其他国家,人们虽然也聊星座,但大多停留在娱乐范畴。而在中国,星座标签的影响力已深入到职场和社交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偏见”。


但问题是,如果“处女座歧视”真的毫无科学依据,为什么它会如此流行?关于这一点,我会结合Lu教授的研究,为你提供四种可能的解释机制


*Jackson G. Lu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期刊封面




本周六(1月18日),大缸学苑/宇凡老师开课的《寒假论文写作与发表训练营》,带你拆解优秀论文,快速仿写出自己的论文,也会教你如何使用AI辅助论文每部分写作。针对五个训练(论文分级、拆解仿写、AI协作、底层逻辑、名师亲授),帮你打好扎实的论文核心技能。


>> 想写出让导师和审稿人心动的论文?点击了解👇

《寒假论文写作训练营》:从论文拆解、AI仿写到投稿发表一次通关



处女座歧视:中国本土特色的流行文化!


星座起源于西方,占星术本身也是一种外来的文化,在中国的传统信仰体系中并没有这一套。但有趣的是,如今星座文化却在中国“本土化”发展得异常火热——不管是自媒体上的段子,还是公司招聘中的“人格测试”,都对星座格外“上头”。


更意外的是,在西方国家,星座文化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流行。但在国内,星座作为外来的新兴文化,已经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社交和职场活动中,甚至衍生出了“星座歧视”。


*(图源:网络)


为什么星座文化会在中国“落地开花”?为了探究这一问题,麻省理工学院教授Jackson G. Lu及其合作者在美国和中国做了几百人规模的复制性对比调查验证了这一现象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人对星座的熟悉程度和认同感,显著高于美国人。甚至在具体的“星座歧视”相关问题中,中国的受访者也比美国人更显著。


我们具体来看数据。在对508名中国受访者的调查中,72.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非常熟悉星座,72.6%的人表示自己熟悉星座,64.6%的人同意或比较/非常同意“星座影响性格”这一说法


更显著的差异是关于“最负面星座”相关问题的数据结果。在中国的问卷结果中,44.6%的受访者不约而同地选出了处女座为最负面的星座。更有趣的是,当这些学者让受访者报告自己的星座时,发现40%的处女座自己也认为处女座是最负面的!这表明,连当事人都接受了这种标签化的评价!相比之下,美国人对此没有任何共识,选择最负面星座的受访者分布比较分散。在美国的调查中,受访者选择最多的负面星座是巨蟹座,但即便如此,选择率也只有7.7%——远低于中国受访者对处女座的负面评价比例。


*(图源:网络)

为了进一步验证“星座歧视”是否会影响社交和求职决策,问卷里问了一个问题:“在社交场合中,你会因为一个人的星座而讨厌他/她吗?”结果显示,美国受访者的平均得分为2.97分(7分量表中,7分表示“非常不同意”,1分表示“非常同意”),而中国受访者的得分则是3.78分。换句话说,中国人更容易基于星座标签,对他人产生负面看法。


不仅如此,当麻省理工教授及其合作者用的中国“探探”这个约会软件做虚拟实验的时候,发现当背景信息相同时,处女座收到的点赞关注是最少的!


为什么处女座会成为众矢之的?在这项调查中,研究者要求受访者用几个词来形容星座,结果显示,“苛刻”和“洁癖”等负面标签占了描述处女座的词汇的81%以上。而这些负面标签,不仅体现在口头讨论中,甚至影响到了人们的社交和恋爱决策。研究发现,超过40%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在社交或恋爱中不喜欢处女座的对象。


以上这些数据都说明,星座文化已经从一种外来文化,逐渐演变为中国的本土特色文化!

*(图源:网络)



处女座歧视:无中生有的文化!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金牛座”不叫金牛座,而是叫“黄牛座”,你还会觉得这一星座的人物质主义、认真固执吗?再想象一下:如果“处女座”不叫处女座,而是改名为“宫女座”,你还会觉得这一星座的人挑剔、洁癖,甚至有强迫症吗?


这个小小的思考实验,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星座歧视”背后的文化逻辑。在引入和翻译星座文化的过程中,一些随机或偶然的语言选择,可能恰好与我们自身文化中的固有偏见结合了起来。换句话说,星座本身或许只是一个符号,但我们赋予这些符号的含义,却深受长期的文化观念影响。因此,所谓“星座决定性格”的说法,极有可能是一个无中生有的社会建构。


*(图源:网络)


为了探究星座名称对社会偏见的影响,Jackson G. Lu教授及其合作者设计了一项非常有趣的实验。他们想知道,如果将星座名称改一改,人们对某些星座的负面印象是否会有所变化?如果在介绍某个人时不标明星座,人们的态度又会如何?


实验结果可能会让那些笃信星座的人感到意外,因为一旦改变星座的称呼或隐去星座信息,“处女座歧视”现象就显著减弱了!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招募了388位受访者,将他们随机分组,参与一个关于星座名称的对照实验。具体来说,研究者将“处女座”原本的英文名称“Virgo”翻译为更接近天文学意义的“室女座”,而不是日常使用的“处女座”。随后,受访者被要求查看一位“假设”的处女座人士的个人资料:28岁的大学毕业生,爱好摄影、网上购物和写作,唯一的区别是其星座描述使用的是“处女”还是“室女”。结果显示,当“Virgo”被翻译为“室女座”时,人们就变得没那么反感了!


为了进一步验证星座标签对现实决策的影响,这几位教授又设计了一个简历实验。他们准备了两份简历:一位23岁的中国男大学毕业生,简历内容完全相同——包括出生日期都是1995年9月20日(处女座),唯一变量是是否标明星座信息。一份简历中明确标注了候选人是“处女座”,另一份则没有提及星座。受访者被要求回答一个招聘决策问题:“如果贵公司要招聘办公室助理,您有多大意愿聘用该候选人?” 评分标准为1到6分,1分表示“非常不愿意”,6分表示“非常愿意”。


结果显示,只要不标明自己是处女座,那么遭遇的歧视也会少一些!也就是说,在没有其他信息差异的情况下,“处女座”标签本身带来了额外的歧视偏见。


*天文学中的处女座(图源:网络)



无中生有的流行文化,何以可能?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我身边的处女座确实就是这么挑剔和有洁癖啊!”确实,有时刻板印象和真实情况会部分重叠,但我们不能轻易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比如,我们常听到的说法是“女生不适合学理工科”。这显然是一种刻板印象。但是,当社会普遍用这样的偏见来看待你时,你可能会认为,自己如果学好理工科就是“不正常的女生”,于是就逐渐接受自己学不好理工科了。结果你一看统计数据,确实理工科的女性比例不高了呀!


也就是说,刻板印象和社会现实之间,有时真的是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用科学哲学的术语,这种现象被称为“循环反馈效应(looping effect)


但是,星座歧视有一点不同,是因为这完全是外来的、完全是无中生有的。正如前面提到的实验和调查结果显示:如果一个人不提及自己是处女座,就不会遭遇任何歧视!于是,我们就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无中生有的外来文化会在中国变得如此流行?


*刻板印象(图源:网络)


我们可以从4个机制方面进行分析。


1)首先是媒介传播机制。在几位教授对中国的调查中,大多数参与者表示,他们熟悉星座的主要来源是外来的信息渠道——包括社交媒体平台(89.6%)、社交对话(67.1%)、个人经历(39.2%),以及观察他人的经历(25.0%)。也就是说,我们对星座的熟悉并不是通过第一手经验,而是靠社会媒介的建构!


2)接着是仪式表演机制。我们之所以信星座、用星座,可能是因为在聚会或闲谈时,它成为了某种谈资。所以,你可以把星座理解为一种“社交润滑剂”,而不是实际的观察结果。这就像北京人见面问“吃了没”,或者英国人见面聊天气一样,是一种仪式表演。


当我们区分“仪式表演”和“真实关切”时,就会发现,我们谈星座、信星座,不过只是社交或招聘程序中的一套表面但又必要的功夫而已。生活中处处有仪式,处处有表演。重要的不是真与假,而是场合的合适性。就像聚会时开口聊MBTI和星座,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社交动作一样。


在几位教授的大数据分析中也发现了这种情况。实际上不少处女座的人,也过了面试、入职,甚至当领导了呀!于是,他们找来一家大型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合作,挖掘了其中的32878份人力档案,发现在每年两次的总体工作绩效分数中,星座(即出生日期)这个数据并不会造成什么显著影响


*(图源:网络)


3)再来是现状正当化机制。在社会心理学有一派理论是“系统正当化”:人们往往有一种动机,是希望将现状视为合理合法的。这种正当化机制使得我们在遇到挑剔、洁癖或强迫症的人时,就贴上星座标签!


4)最后是融贯嵌入机制。我们会发现,我们对金牛、双子、处女等星座的分类是切割明确的,而这里的每种明确定义,都是基于我们已有的文化定义:在我们的社会里,“处女”一词本就携带着刻板印象与文化偏见。由此,虽然星座是无中生有的,但却在翻译和传播过程中,以非常融贯的方式融入到我们的文化基础之中。


如果我们用没有文化偏见的“室女座”翻译,或者把处女座的特质定义为一些相互矛盾的特点,再或者让星座之间相互交叉甚至矛盾,那么星座就无法给人们提供快速判断的社交仪式和正当化理由。


*(图源:网络)


所以,下一次当你听到“处女座真的难搞”时,不妨停下来想一想——你真的在评价一个人,还是在重复一种文化的“表演”? 


文献来源:

  • Lu, Jackson G., Xin Lucy Liu, Hui Liao, and Lei Wang. 2020. ‘Disentangling Stereotypes from Social Reality: Astrological Stereotypes and Discrimin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9(6):1359–79.



相关课程


>> 想写出让导师和审稿人一眼心动的论文?点击了解👇

《寒假论文写作与发表训练营》:从论文拆解、AI仿写到投稿发表一次通关


>> 也可以直接扫码海报报名

马上开课!扫码报名👇

* 从选题到成稿、发表,助你一口气通关论文写作和发表全流程。



相关推送

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女性主义?

如何把“社会热点”变成高质量的研究选题?3个方法

寒假论文训练营:一次通关论文拆解、仿写与发表全流程



这是社会学理论大缸的第992期推送

社会学理论大缸
创办人孙宇凡,笔名高行云,爱丁堡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出版专著《历史社会学的逻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