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就医按照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的思考

百科   2024-12-22 08:01   内蒙古  

随着全国支付方式改革不断推进,DRG/DIP2.0版本逐步上线,本地患者就医通过支付方式改革,不合理费用逐步减少。但患者外流,本地与异地就医费用差别较大的问题逐步显现。

异地按项目付费会使异地诊疗产生更多的医疗资源浪费,可能存在医生区别对待本地和异地就医患者的风险。纳入DRG付费,是确保医保基金平稳高效运行、保障就医地和参保地群众医保权益的重要举措。

(一)参照就医地支付方式,将省内异地住院费用纳入DRG/DIP管理,付费方式、病种目录库(分组方案)、分值(权重)、系数等核心要素与就医地保持一致。

(二)就医地与医疗机构间采用DRG/DIP方式支付,基于就医地总额预算、费用发生总分值(权重),确定就医地结算点值(费率),省内异地支付按DRG/DIP支付医疗机构费用,结余或超值由就医地负责。特病单议、机构考核、基金监管等工作均由就医地负责。

(三)制定异地就医总额及地市间基金流动方式

流动方式一、地市之间基金流动按照项目付费拨付基金划拨就医地将当年省内异地住院按项目付费拨付的资金和本地DIP/DRG预算总额作为DIP/DRG预算总额。通过DIP/DRG预算总额计算就医地年底清算点值。

优势:支付监管责任划分明确,就医地“同城同病同级同价”,就医地审核监管积极性高;随着异地DIP支付方式改革的不断推进,异地就医例均费用逐步下降,参保地异地就医费用逐步降低;医疗机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有利于就医地医疗机构制定标准的临床路径适应本地和省内异地的参保患者。

劣势:由于地市之间基金按照项目付费基金流动,无明显医保基金结余,参保地省内异地就医费用控制不明显。年终清算会一定程度抬高就医地清算点值。

流动方式二、地市之间基金流动按照基金总额进行划拨,根据省内异地就医费用增长、医保基金收入情况,合理确定省内异地就医基金总额(按项目付费基金拨付95%),基金总额按照各就医地费用发生比例进行分配。就医地将当年省内异地基金总额和本地DIP/DRG预算总额作为DIP/DRG预算总额。通过DIP/DRG预算总额计算就医地年底清算点值。

优势:支付监管责任划分明确,就医地“同城同病同级同价”,就医地审核监管积极性高;基金总额合理测算,原则上异地总额低于项目付费基金拨付金额,参保地节约医保基金明显。随着异地DIP支付方式改革的不断推进,异地就医例均费用逐步下降,参保地异地就医费用逐步降低;医疗机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有利于就医地医疗机构制定标准的临床路径适应本地和省内异地的参保患者。

劣势:就医地接受程度低,地市之间基金按照基金总额流动,就医地得到的省内异地基金明显小于项目付费基金拨付金额,就医地缺乏支付及监管动力。

流动方式三、地市之间基金流动按照基金总额上缴,制定省内异地基金总额,根据省内异地就医费用增长、医保基金收入情况,合理确定省内异地就医基金总额(按项目付费基金拨付95%),该总额不参与就医地点值计算,基于省内异地基金总额计算全省省内异地清算点值。全省异地统一结算点值、均基于此点值进行年终清算。

优势:省内异地单独总额,全省异地“同病同级同价”,省内异地DRG/DIP方便管理。

劣势: 就医地来看,同一个医疗机构存在两套支付标准,本地就医与异地就医支付标准不一致。

具体支付及基金流动方式的选择,不同的省、市存在不同的历史情况,需结合当地的实际制定合理的异地DRG/DIP支付方案。

DRG学堂
专注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保基金监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紧密型医共体经验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