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佛造像因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学界赞誉为“青州风格”,其中1996年龙兴寺窖藏出土的造像最具代表性,被誉为“改写东方艺术史的杰作”。青州博物馆展示了“青州风格”的发展演变进程,体现了青州造像别具特色的艺术成就。
行前预习
20世纪60年代以来,山东博兴、无棣、诸城、青州、昌邑及惠民等地陆续出土了近千件佛教石造像和百余件金铜造像。自北魏历经东魏、北齐、隋、唐至北宋,时间跨度达500余年,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风格之鲜明,确立了山东作为中国东部佛教艺术中心的地位。尤为难得的是东魏北齐时期的作品出土较多,并富有地方特色。
佛教约在两汉之际传人中国,至南北朝时期达到繁荣期,历史上这一时期除刘宋短暂控制之外,山东地区主要属北朝,相继为北魏、东魏、北齐、北周所辖。不论南朝还是北朝,这一时期的各代政权基本上多提倡佛教,所以才有云冈、龙门等石窟造像群,但这些石窟造像群多是皇家造像。作为地方层面,应该说以青州为中心的山东地区佛造像尤为繁荣。
北魏末年兴起的石雕造像在青齐大地迅速发展,至北魏末东魏初,造像雕塑艺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甚至可以与邺都皇家造像相媲美。而青州地区处在佛教发展的南北两大板块之间,在北朝末年即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造像模式,这种富有地方特色、具有稳定发展属性的中心区域模式,学界称为“青州模式”。
学界一般认为,青州模式乃是源自南朝,其风格演变大体始于孝文帝改制以后,与南朝告像有着相似的演变进程,只是南方阶段性风格的形成要稍早,青州地区则在后期形成的风格及发展上较四川地区更先进,具备了许多向隋代造像过渡的特征,其地域风格在北周宣帝、静帝后得以全面推广,直接影响到隋唐的造像。
青州地区出士的佛造像大致呈现三个发展阶段:
北魏末以前,其风格大体与南北朝风行的“秀骨清像”相一致,背屏式造像较多,注重服饰的刻画,佛衣着装为右领襟敷搭于左时的褒衣博带式,下摆两侧外展。